人活在世上,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困扰。和现代人不同,古人最大的困扰,不是孩子学习不好或者媳妇又想买包,而是——怎样才能吃饱饭。
由于生产力低下,土地产出有限,在古代,吃饱饭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个比较奢侈的事。地上种不出来,那也不能干饿着,除了种地之外,获得食物的途径便是采集或者打猎了。在古代的不少时间里,渔猎一直是古人补充蛋白质摄入的重要来源。
今天说这个东西,便是打渔用的一种用具,名字叫鱼镖。现在说打渔,一般人本能想到的就是用鱼钩钓鱼或者用网捞鱼。但在古代,使用鱼叉或者鱼镖直接去射鱼,也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因为钓鱼太慢,而渔网也挺贵的,不是人人都有的。古代生态环境保护的好,河里面大鱼也多,用鱼叉或者鱼镖,捕获起来那是相当的方便。和打猎相比,打渔的安全性也好很多,你去捉野猪还担心被它拱了怎么办,打鱼就完全没这个忧虑了。
▲原始社会鱼镖
所谓鱼镖,实际上就是一种箭,不同的是,和普通的箭相比,鱼镖的箭头上会制出倒刺。倒刺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射中鱼后,牢牢的挂在鱼的肌肤上,让它无法挣脱。不过这就和钓鱼一样,虽然鱼会被倒刺挂住,但你也不能硬拽,否则鱼用力一扑腾,还是能挣脱的。正确的做法是先让鱼游一会,消耗一下体力,鱼镖箭矢的后面会系有一根长的绳子,等鱼没劲了,你就可以拉着绳子把它捉过来了。
▲大洋洲商代单翼青铜鱼鳔头
图中这把鱼镖是商代产物,1989年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这个鱼镖的一侧铸有倒刺,因此被专家称为“单翼鱼镞”。类似的东西一共出土了十件,大小形制都差不多,长七八厘米左右,重二三十克。这些鱼镖后部有铤,装柄的时候,应该是把镖杆劈开,然后把铤塞进去捆好,就像大部分箭矢的安装方式一样。鱼镖的铤上都有凸起,应该是为了方便捆绳子用的。用弓箭射鱼,算得上是咱中华民族的传统技能。原始社会的遗迹里出土过不少鱼镖头,有单边倒刺的,还有双边倒刺的,个别鱼镖为了加强威力,能制出三四个倒刺来。
▲清代鱼叉箭
到了商朝时期,射鱼已经变成了一件具备文化意义的事情,贵族们射鱼,第一是为了表示不忘本,第二那就是为了娱乐了。甲骨文中便有“王弜鱼”的记载,王就是商王,而这个弜字的意思是啥呢,就是“很厉害的弓”的意思,这仨三字组合起来,就是商王用强弓射鱼的意思。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有意思的青铜器,是一个大王八身上中了四根箭的造型。从王八背上的字来看,这件青铜王八就是为了纪念某次射猎中商王射中大鳖的壮举而制成的。
▲国博国家博物馆“作册般”青铜鼋商后期 (前1300-前1046年)通高10厘米,长21.4厘米,宽16厘米重1.6056
商代再往后,到了西周时期,人们也依旧热爱射鱼。西周时期的鱼国,其国名“鱼”在青铜器上的写法就是由左边一个弓字和右边一个鱼字组成,可惜这个字电脑上打不出来,因此只能以鱼字代替了。左弓右鱼的意思,就是用弓箭射鱼,把射鱼写进国名,由此可见,射鱼对这个国家的影响多大了。你搁现在,就相当于美国不叫美国了,叫棒球国,日本不叫日本了,叫柔道国一样。到了西汉时期,射鱼仍然是个常见的事,四川绵竹市新市乡的汉画像石上面,就有人使用弓箭射鱼的形象。上面咱说了,捉鱼可以用鱼镖或者鱼叉,巧了,在这个汉画像石上,也是一个人用鱼叉,一个人用弓箭发射鱼镖射鱼。
射鱼这种习俗,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到清朝时期,用弓箭射鱼仍然是满洲贵族的一个重要活动,清朝皇帝射鱼箭的箭头是叉子形状的,有三股叉也有五股叉,每个叉尖上都有倒刺,这比老祖宗的家伙是先进多了。另外当时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也保留着射鱼的习俗,如清人张庆长的《黎歧纪闻》载:“黎歧无不能射者,射必中,中可立死。每于溪边伺鱼之出入,射而取之,以为食”。
▲单翼鱼镞,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新干大洋洲一共出土了四种鱼镖,上图这种单翼鱼镞数量最多,一共十件。其余三种鱼镖的造型跟它又不一样,一种比较长,也比较沉重,大概重四五十克左右;一种重二十克左右,箭头是圆锥型,没有倒刺;一种跟单翼鱼镞看起来差不多,但是没有倒刺,并且轻的很,只有十克重。上面咱说了,在商代时期,射鱼已经变成了一件有文化意义的事了,这话啥意思呢,就是这些鱼镖,虽然是射鱼的,但这个射鱼,并不是为了吃鱼才去射的,而是为了表示一种情怀。为啥这么说呢,道理很简单,青铜是个贵重材料,铜那是可以铸钱的!当然商代人还不用铜钱,但铜依然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你用铜做的箭头射鱼,万一绳子断了,你这箭头就找不回来了,这种行为那可是太奢侈了,换现在,就跟拿美元叠纸飞机差不多了,虽然大洋洲墓葬的墓主应该是个贵族,但贵族的钱,那也不是大风吹来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