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敏求为患者诊脉)
岐黄少年的逐梦初心
1963年,一个背着布包的少年站在湖南中医学院门口,望着“勤求博采,厚德济生”的校训,眼里闪着光。这个从湖南浏阳走出来的寒门学子,叫潘敏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资源匮乏,癌症更是“不治之症”的代名词。但在潘敏求的童年记忆里,祖父用一把草药治好乡邻发热的场景,让他坚信:中医里藏着救人的密码。
大学五年,他把《黄帝内经》翻得卷边,在《伤寒论》批注里写满心得。别的同学周末逛街,他泡在图书馆抄录民间验方;老师出诊时,他扛着药箱跟在身后,把“望闻问切”刻进骨子里。
1968年,他在实习中遇到第一位肝癌患者——腹水如鼓、腹痛难忍的老农最终离世。那个雨天,他在日记里写:“若能让中医治癌,我愿穷其一生。”
当“中医不能治癌”成为共识,这个年轻人如何在质疑声中,叩开肿瘤治疗的新大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拓荒岁月”。
肿瘤禁区的中医突围
1972年,潘敏求与爱人调入湖南省肿瘤医院,当时西医科室门庭若市,中医却被视为“辅助角色”。潘敏求做了个大胆决定:和爱人黎月恒申请开设中医肿瘤科。有人笑他“中医治癌是异想天开”,有人说“肿瘤病人交给中医,是耽误治疗”。但他咬着牙,在医院角落辟出6张病床,收治的全是西医宣判“死刑”的晚期患者。
(▲1984年潘敏求(二排左三)、妻子黎月恒(一排左四)与湖南中医学院63级同学在湖南烈士公园留影)
按《金匮要略》“破瘀消癥”治法,他用三棱、莪术猛攻,却发现患者越治越虚;加入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疗效仍不理想。深夜的办公室里,他对着药方叹气:“难道中医真的束手无策?”
一次下乡义诊,他看到贫瘠的土地种不出好庄稼,顿悟:“肿瘤就像田里的野草,土壤贫瘠才会杂草丛生啊!”
从“攻癌”到“扶正”,这个颠覆性的思路,如何让中医肿瘤治疗柳暗花明呢?
颠覆认知的治癌密码
1975年,潘敏求在《黄帝内经》里找到了答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他推翻传统“以毒攻毒”思路,提出肝癌核心病机是“脾虚为本,瘀毒为标”。
他比喻:“脾虚就像河堤漏水,瘀毒就是决堤后的洪水。只堵洪水不补河堤,永远治不好病。”于是,“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的“潘氏法则”应运而生。
48岁的晚期肝癌患者李大叔,被西医断言“活不过3个月”。潘敏求用党参、白术等健脾,配合桃仁、鳖甲化瘀,半枝莲、重楼等清热解毒,3个月后腹水消退,能下地干活了。这个案例震惊了全院。
1985年,他的理论被录入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同行评价:“这是中医肿瘤学的一次拨乱反正。”但他没止步——他知道,要让中医治癌真正被看见,必须拿出“硬科技”。
从纸上理论到治病良药,一碗汤药如何变成“国家级新药”?
一瓶药片的20年攻坚
1974年,潘敏求在笔记本写下“肝复乐”三个字。谁也没想到,这个新药的诞生,竟用了整整20年。
为筛选最佳配伍,他试过108种草药组合,在兔子、小鼠身上做了300多次实验。有次为观察药物反应,他在实验室守了三天三夜,晕倒在操作台旁。
他坚持“新药必须过患者这一关”。在临床观察期,他搬来行军床,每天记录患者的每一次排便、每一度体温。患者开玩笑说:“潘教授比我们家属还上心。”
1994年,“肝复乐”获国家三类新药证书。这款以党参、黄芪等健脾,醋鳖甲、桃仁、大黄等化瘀软件,重楼、半枝莲等清热解毒的中成药,让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纯中医中药治疗生存率首次超过放化疗,甚至有肝癌患者带瘤生存超20年。
如今,“肝复乐”成为全球300万肿瘤患者的“生命方舟”,但潘敏求的目光,早已投向更广阔的“战场”。
大医之道的传承之光
在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的诊室里,80多岁的潘敏求仍坚持每周出诊。他常对学生说:“中医治癌不是单打独斗,要把经验传给后人。”
(▲潘敏求(中)与学生教学交流场景)
从医60年,他先后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弟子20余名,其弟子不乏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岐黄学者、省名中医、有突出贡献专家、学科学术带头人。他要求学生“一手拿古籍,一手握CT片”,每周带他们分析经典医案,用现代医学数据验证中医理论。
对待患者,他永远把“医德”放在第一位。曾有农村患者没钱买药,他自掏腰包垫付;有晚期患者情绪崩溃,他握着对方的手说:“我们一起试试,说不定就有转机。”
在他的带领下,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专科已发展成为国家区域诊疗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年服务患者20余万人次,开放床位300张,病床使用率100%,成为湖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龙头单位,在国内享有盛誉。
2018年,“潘敏求学术思想传承工作室”挂牌,墙上挂着他的手书:“医乃仁术,德者居之”。如今,他的“虚、毒、瘀”理论已写入《中医肿瘤学》教材,成为全球中医治癌的“中国方案”。
岐黄之巅的国医荣光
2022年,一则重磅消息传遍中医药界:潘敏求当选为第四届国医大师。这是中医药领域的最高荣誉,授予那些“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贡献突出”的中医大家。当颁奖词念出“他开创中医肿瘤治疗新范式,让肝癌患者生存期翻倍”时,82岁的他站在领奖台上,胸前的奖章映着满头银发,眼里的光仍如60年前站在湖南中医学院门口时那般明亮。
从寒门学子到国医大师,他用一生证明:中医不是慢郎中,在癌症攻坚的战场上,一样能打硬仗。这,就是潘敏求的岐黄之路。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国医大师潘敏求工作室 王容容
(编辑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