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 上海人怎么过圣诞节,太搞笑了,照片为证

现在形势下,搞自媒体实属不易,如果你感到我的文章还有点意思,请加关注订阅“古铜映话”。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门打开,西风渐进,49年后时隔三十多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人又开始过圣诞节。现在回过头来看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人是怎么认识圣诞节,怎么过圣诞节的,真是搞笑。

圣诞节在西方是一个宗教的节日,改开以后再一次传入上海,已经完全变了味,成了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宗教色彩的,为时尚年轻人所青睐的,狂欢与疯狂购物的日子。

八十年代初,国门刚刚打开一丝缝隙,也只有一些宗教团体经过“上级部门”的“批准”,才敢半公开搞圣诞节聚会活动。

上图:1980年12月23日晚7:30在上海青年会宾馆二楼举行圣诞音乐会的入场券。

上图:举行这场圣诞音乐会的场所——上海青年会宾馆外景。

请注意,这场音乐会的主办单位是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位于大世界附近的西藏南路上。资料告诉我,这个建筑49年以前就是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私产。

据当年的工作人员回忆,1980年的圣诞音乐会是改开以后的第一次,办的比较简单,也没有什么圣诞大餐,凭票每人发一纸包食品, 里面好像是蛋糕面包什么的。

到了八十年代末,上海人过圣诞节的内容越来越多样化,最能让人念念不忘是一顿丰盛的圣诞大餐。

当年小编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有机会吃了一顿丰盛的圣诞大餐,回来后还大肆炫耀,被父亲笑我“洋盘”:圣诞大餐不吃火鸡的,火鸡应该是感恩节的主餐。

现在形势下,搞自媒体实属不易,如果你感到我的文章还有点意思,请加关注订阅“古铜映话”。

1945年,二战胜利以后,美海军陆战队在上海待了一段时间,我父亲那时的工作是为美海军陆战队服务。圣诞夜,美军邀请所有工作人员一起参加他们的圣诞晚会,父亲说,这是他第一次吃圣诞大餐印象深刻。他那天吃的是炸牛排、炸板鱼、色拉、火腿蛋、洋葱牛肉汤等,还喝了红酒。

把感恩节的火鸡错当成圣诞大餐的主菜,第一搞笑;第二搞笑是以聚会为主的圣诞晚会搞成时装秀。

上图:1992年12月,上海和平饭店“圣诞之夜”首次公开出现了“三点式”舞蹈女郎。

当时这种时装秀为主的圣诞晚会,一张门票要价甚至达到888元,你还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每个月的工资多少,顶多也就是三五百元,一张门票花去你2个月工资, 搞笑吗?

但是每到圣诞节前,号称上海滩吃得开的混混就是到处搜寻圣诞晚会入场券,圣诞夜进不了大饭店专场,那会脸面扫地的。甚至由此催生一门新行业——炒圣诞晚会门票,养活了一拨黄牛党。

第三个搞笑是圣诞节在现在已经异化成购物狂欢。

圣诞节购物的习俗由来已久,每到圣诞节商家会打折促销,在西方也是如此。

上图:白金龙香烟也利用圣诞节在申报上做起了促销广告。

上图:更不用说,儿童玩具要充分圣诞节这个销售旺季,据说还有在申报上做半版广告的,商家狠抓商机,一掷千金。

圣诞节正是情人之间互赠礼物的大好时机。我的朋友在圣诞晚会上认识了一个女孩,一年后圣诞节时因忙于出差,没有送上圣诞礼物,吹了。当然,我想这应该是个案, 不足为训。

来而不往非礼也,这也是上海人被人津津乐道的好品质。“互粉”——如果你关注了我的“古铜映话”,我也将成为你的粉丝。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