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年地震废墟崛起新家园 积石山上演新生故事

从逆境中奋进、灾难后崛起、搬迁中跨越,在这片历经磨难的土地上,群众的期盼不断实现,美好的家园已拔地而起。人心齐,泰山移。不到一年,一个崭新的家园在废墟上崛起。

原标题:《今日聚焦》——废墟之上的新生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震后的废墟上,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它们像是从荒芜中生长出的希望之花,绽放着坚韧与勇气的光芒。

积石山县震后一年时间里,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情牵受灾群众,关心灾后重建工作。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特别强调,要做好受灾群众生活保障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确保灾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省委省政府牢记嘱托,始终坚持民生为大、民生为要,用心用情做好群众工作,抓实抓细恢复重建各项任务,切实加快搬迁进度,让受灾群众满意舒心入住新居、安全温暖过冬。

马乃比有,积石山县刘集乡团结村保安族人。今天,对他们一家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他们要搬到新居了。搬家之前,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天才麻麻亮,他就忙活起来了。炉火烧得正旺,马乃比有从火中取出一块烧红的材料,拿着铁锤,反复锻打,火星四溅间,刀坯初现雏形。天寒地冻,搬家的事很琐碎也很紧迫,但作为保安腰刀的非遗传承人,他想在这个重要时刻锻造一把腰刀,作为纪念。

听说马乃比有家要搬家,村干部和邻居们早早地就赶来协助,而在整理物品的过程中,马乃比有拿出了一件特别的物品。

地震过去快一年了,曾经有了裂缝的房子已成了无法居住的危房。在大家的帮助下马乃比有很快收拾好了生活用品。

辞别旧居虽有不舍,但马乃比有的心里是热乎的。经过十几分钟弯曲的山路,就到了新家。

团结村集中安置点是积石山县十三个集中安置点项目之一,总计安置群众345户。安置户型面积有85㎡到155㎡四种户型,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户型。由于马乃比有家有七口人,他选择了户型最大的一种。

如果不是马乃比有介绍,我们很难把眼前分布有序的新农村和一年前的团结村联系起来。

作为保安腰刀临夏州传承人,马内比有靠着锻制腰刀撑起了家里七口人的生活,对于他来说,锻制腰刀是生活的唯一希望,也是生存的主要动力。

马乃比有从父亲手中接过了人生的第一把刀。由于他规范的操作和精益求精的工艺,做出的腰刀深受顾客喜爱,每次都是还没做出来就被早早预定一空。马乃比有家的展示柜上,各式各样的保安腰刀整齐陈列。但在八个月前,他还在为了做腰刀的场地是否配备而发愁。

保安腰刀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积石山刘集乡团结村群众增收致富的传统产业。团结村六社总共有47户人,做保安腰刀的就占了近一半。搬迁之后,虽然住有所居了,但是还得稳得住、能致富。

搬到新居,马乃比有一家开启了新生活。马乃比有把人生中最重要的三把腰刀摆到了新家刀架上。

在废墟之上重建家园,这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既需要时间的沉淀,也离不开各方的团结努力,而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更是至关重要。面对群众内心的顾虑,临夏州迅速做出行动,抽调出500多名干部,下沉到积石山县145个村和所有安置点。其中,145名干部兼任了党支部第一书记,全身心投入到帮助群众搬迁的工作中。

今日,关家川乡赵家湾村热闹非凡,迎来了县城安置户的最后一家搬迁。整个村庄仿佛都沉浸在既忙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之中。大大小小的物品被小心搬运,每一件都承载着过去生活的记忆;一件件家具被稳稳抬起,仿佛托起的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这次搬迁,意义非凡。对于朱子良一家来说,是新的开始,他们将在新的环境中开启全新的生活篇章。这也是希望的延续,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告别过去的困难与伤痛。

而对于一直为大家服务的赵家湾村驻村第一书记任胜强来说,心中更多的是对大家的依依不舍。在他一年的驻村工作中见证了乡亲们在这片土地上的喜怒哀乐,如今看着他们陆续搬往新的家园,既有为他们感到高兴的欣慰,也有即将分别的留恋。

最后一家要搬走了,一串鞭炮是对故土的不舍,也是对新家的期盼。在这不舍与期盼交织的瞬间,大家站在过去与未来的山梁梁上,回望故土,是为了铭记曾经的坚强与温暖;展望新家,是为了拥抱未知的美好与希望。

今年3月15日,积石山6.2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全面开工,当地先后组织3轮次的群众房屋安全等级鉴定,确定维修加固29159户、原址重建10004户、集中安置10015户,并建设集中安置点13个。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较量,全省上下团结一心,党员干部不畏艰难,带领群众重建美好家园。从一张蓝图到全景绽放,从满怀期待到终成现实,积石山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都诉说着团结与坚韧的精神,都凝聚着感恩与奋进的力量。党旗飘扬,积石成山,这片土地在新生中绽放出了更加绚烂的光彩。像朱子良和马乃比有一样,在积石山,受灾群众告别了过去的阴霾,欢欢喜喜地搬到了新家。崭新的房间、明亮的窗户、充满生机的绿植,仿佛都在诉说着新生活的美好开端。从此,他们将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新家里,书写温馨与幸福的篇章。

从逆境中奋进、灾难后崛起、搬迁中跨越,在这片历经磨难的土地上,群众的期盼不断实现,美好的家园已拔地而起。人心齐,泰山移。不到一年,一个崭新的家园在废墟上崛起。从灾后抢险救援到恢复重建的主战场,从服务受灾群众到谋产业促发展的最前沿,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带领群众重建家园。积石成山,这里也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未来。

(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

相关新闻

甘肃日报:【牢记嘱托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

     搬新居 兴产业 奔富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虎 通讯员 马丽亚 马博文

“真没想到,能这么快住上新房。”冬日,站在新居前,积石山县石塬镇肖红坪村村民张进伟脸上洋溢着笑容。

地震的阴霾曾让张进伟一度陷入绝望,但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让他重新燃起希望。

今年春季,张进伟积极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和施工队紧密合作,确保新家美观坚固。新家的落成给张进伟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后,他还买了一辆小汽车。

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石塬镇不仅注重房屋建设和修复,而且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如今的肖红坪村,道路宽敞整洁,绿化带设计美观,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同时,石塬镇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和养殖产业。肖红坪村积极扶持特色养殖,牛羊养殖已成为村子的重要经济支柱。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村里的养牛场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运作,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为当地农户开辟出一条增收致富新渠道。

而在沈家坪村,中药材产业正迸发出新的活力。在包村干部张志庆的带领下,村子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流转大片土地,种植黄芪和当归党参等中药材。

“以前,我们主要种植传统农作物,收入有限。现在,通过种植中药材,收入翻了好几番。今年我种了10亩冬花,收获喜人。”村民禹忠平高兴地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