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真的敢注射么?

​截至2021年6月9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416例(其中重症病例1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6285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91337例,现有疑似病例11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034038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0172人。

新冠肺炎已确认最早是2019年出现的,国人基本是在2020年新春来临之际得知。

非常时期,全国上下共同抗击疫情,采取了多项防控措施。全民配合宅家隔离,尽可能去阻断疫情传播,但同时,多数民营中小企业也按下了“暂停键”。

针对疫情,新冠疫苗应运而生,随着新冠疫苗的产生,伴随着的讨论就源源不断,支持者和反对者唇枪舌剑,在网上打的不可开交。

小编大量查阅了反对打疫苗的言论,大致总结为三点。

反对理由

1.担心副作用。

2.自己的城市很久都没有新感染者,没有必要打。

3.疫苗不断升级,想先等等。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没注射疫苗的人群来说,最大的痛点还是担心副作用,其实新冠疫苗的安全稳定性很强,在此做个科普。

疫苗种类科普

新冠疫苗可以帮助我们提前激活免疫系统,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我们可以将抗体想象成身体防御系统中的士兵,他们需经过训练才能识别机体面临的特定抗原。

而当人体第一次暴露于新抗原时,免疫系统需要时间来应答并产生对该抗原特异的抗体。疫苗的作用,便是将士兵的针对性训练,即识别潜在抗原这一工作提前,即免疫系统能够预先为可能的风险做好准备。

全球范围内针对新冠疫苗主流的设计策略主要有三种: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mRNA疫苗。

一、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一种传统疫苗技术,其主要有效成分为灭活的病毒颗粒,包含所有的病毒结构组分,接近或等于天然病毒颗粒,有120多年的历史(第一个被广泛使用的灭活疫苗是伤寒疫苗,于1896年开始使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制造新冠灭活疫苗的流程如下:研究人员先要从患者身上获取新冠病毒样本,随后用猴子的肾细胞(Vero细胞)培养了大量的新冠病毒。然后他们把病毒泡在一种叫β-丙内酯的化学物质中,该化合物通过与新冠病毒的基因结合使病毒失效。

灭活的新冠病毒虽不能复制,但它们的蛋白——包括刺突蛋白仍完好无损。该疫苗打进体内后,一些灭活病毒会被免疫细胞吞噬。抗原提呈细胞将新冠病毒降解,并将病毒的某个片段展示在细胞表面,让免疫T细胞检测到该片段。若该片段与T细胞表面的蛋白结合,就会将T细胞激活,并帮助招募其他免疫细胞对疫苗产生响应。

目前新冠病毒的基因变异对表型的影响都是较微弱的,因此灭活疫苗在真实世界的大规模人群研究中发现,其对英国变异株的保护力没有减弱,对南非、巴西、印度的变异株也是有效的。更通俗的说,已经接种的人群尚不用担心疫苗无法防御目前的病毒变异,还未接种的人更不应因担心病毒变异拒绝接种。

灭活疫苗也是我国目前最广泛接种的类型,其日接种量已达到2000万剂。接种对象也由原先的18-59岁,扩展为60岁以上老人可以接种。

二、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

其原理是将新冠病毒的刺突糖蛋白(S蛋白)基因重组到复制缺陷型的人5型腺病毒载体内,基因重组腺病毒在体内表达新冠病毒S蛋白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腺病毒载体疫苗技术开始于1970年代,该技术除了被用于疫苗外,还被广泛用于基因疗法、癌症以及分子生物的研究。数十年来,全世界已完成并发表了数以百计的病毒载体疫苗研究。最近被用于埃博拉病毒爆发的一些疫苗就采用了病毒载体技术,还有一些研究采用了病毒载体疫苗抗击其他传染病,例如寨卡病毒、流感和HIV。

腺病毒载体疫苗目前在我国也已获批,其优势在于只需接种一针。适用人群上,同灭活疫苗一样,该疫苗尚未获得用于18岁以下人群的临床试验数据,暂不推荐18岁以下人群接种。

三、mRNA疫苗

mRNA新冠疫苗由信使核糖核酸(mRNA)组成,该mRNA携带使细胞产生刺突蛋白的编码指令。疫苗中使用的mRNA是合成的,而非从实际病毒中提取。肌肉注射后,疫苗的mRNA被人体细胞吸收,随后产生刺突蛋白。

由于刺突蛋白是新冠病毒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刺激接种人员产生良好的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接种疫苗的mRNA仅在人体内持续两天,便可被机体自然分解,不会进入细胞核,因此不会干扰疫苗接种者的DNA。

总结:

新冠病毒还在全世界各地发生着变异和不可预估的传播,实现全民免疫,是目前消灭新冠病毒的唯一有效途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