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143670亿元, 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4.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3086亿元,比上年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45090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609680亿元,增长8.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在疫情冲击之后,中国GDP年度增速由2020年的2.3%走到2021年的8.1%,总体来说是一个比较平稳的复苏过程。”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教授对澎湃新闻表示。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也对澎湃新闻表示,2021年GDP增速总体符合市场预期。从趋势上看,季度同比增速前高后低,第三、第四季度增速低于预期。
“从环比上看,四个季度GDP分别环比(季调)增长0.3%、1.3%、0.7%和1.6%。其中,四季度环比增长1.6%,为全年最高,或说明一系列稳增长政策靠前发力,产生了一定成效。”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
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9.1%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来看,2021年的经济有哪些看点?
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亿元,同比增长12.5%;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44547亿元,同比增长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3、1.1、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5.4%、13.7%、20.9%。四季度,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3.4、-0.5、1.0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5.3%、-11.6%、26.4%。
“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9.1%,比上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还是内需拉动为主。“宁吉喆表示,虽然四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但12月份当月固定资产投资由降转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12月份同比增长3.3%,11、12月两个月连续回升,呈现出转降为升的迹象。
滕泰则指出,目前要重视趋势上的下行压力,在结构上以内需为主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的三重下行压力下,要加快稳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22年投资前景看好
2021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44547亿元,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3.9%。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07659亿元,比上年增长7.0%。
分产业看,2021年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1%。第三产业投资增速低于总体4.9%的增速。
分领域看,2021年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0.4%。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4%;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10.9%,制造业投资增长13.5%。
宁吉喆表示,尽管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疫情影响仍在持续,对投资增长形成一定制约。但从中国发展阶段看,扩大有效投资有潜力、有空间,也有动力。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等政策正在发力。随着去年下半年以来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节奏,还有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快下达进度,‘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点项目陆续启动,‘两新一重’项目有序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重大交通水利等项目。财政货币投资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都有利于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恢复。“宁吉喆说,从投资的先行指标看,2021年1-12月份,新开工项目287760个,比1-11月份增加36767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比上年增长3.3%,比1-11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加快。今年年初以来,各地又按规划开工了一批重点项目,投资增长前景看好。
连平表示,投资会成为2022年经济稳增长的关键性因素。
“2022年可能是个基建投资大年。政策上,可能要将十四五规划中间的一些投资项目提前到2022年来进行,各个地方上正在大规模的推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项目,第一批投资项目涉及3万亿,之后也可能会有更多的城市推出。” 连平说。
连平指出,2021年发行的3.6万亿左右专项债,其实有1万多亿没有用,会拿到2022年来结转来加以使用;加之国务院的稳定调节基金等一系列过去所结余下来的能力,2022年投资方面可投入的财务资源将好于2021年。
“制造业投资方面,应该说出口表现比较好的话,制造业投资不会差。而房地产投资则可能先是赶底然后企稳。总的来说也会保持一个平稳较快的增长。”据连平预测,由于前两年的投资增速基数较低,2022年的投资发力将形成明显的增速上升。
消费逐步走向复苏
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速为3.9%。扣除价格因素,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实际增长10.7%。
按消费类型分,2021年商品零售3939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餐饮收入46895亿元,增长18.6%。
“在消费环节,就业的扩大、收入的增加支撑了消费恢复性增长。“宁吉喆说,2021年,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200万。居民收入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1%;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万元,实际增长12.6%。反映消费结构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是下降的。2021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比上年降低了0.4个百分点。
“2021年我国已经超过了世界人均GDP水平,现在初步测算,2021年世界人均GDP是1.21万美元左右,我国是1.25万美元。“宁吉喆说道。
连平表示,在疫情冲击之下,消费很难得到全面的释放,但2022年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已经很小。随着冬天向春天逐步的转换,还有相关政策进一步地有效推进,加上治疗药物突破等因素的影响,整体消费已经不可能再大幅下降,而更可能的是逐步走向一定程度的复苏。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也对澎湃新闻表示,消费复苏偏弱主要受国内局部散发病例影响。截至目前,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国内需要统筹防疫与经济增长,局部散发疫情对服务类消费支出构成抑制;汽车与房地产销售放缓也对消费支出构成拖累;在全球疫情尚未受控与经济复苏前景存在不确定性情况下,消费者支出整体偏谨慎。
宏观政策如何走
“展望2022年,中国的稳增长是在与全球通胀赛跑:美国的CPI高达7%,是40年来的新高,德国的PPI高达19%,是70年来的新高。在中国产业链上游的工业通胀没有传导到下游,欧美的海外通胀没有传到中国之前,目前中国还有一个有利的稳增长时间窗口。”滕泰说,2022年一季度,要加快的部署稳增长。从机制上来看,消费的占比超过2/3,要更多地依靠稳消费。
滕泰表示,财政政策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而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空间很大,下一步的稳增长应该更加重视货币政策。一旦下半年中国的通胀起来,比如CPI达到3%以上,就可能面临着稳增长和控物价的两难选择,因此今年主题是稳增长。
“目前,我国通胀率、政府债务水平都是较低的,货币政策有空间,宏观调控政策工具多,有能力保持平稳运行。”宁吉喆说道。
“货币政策依然还会是稳健基调,但是偏松操作。”连平说,物价会有一定的上涨压力,而国际上依然有推动通胀上涨的因素,美国由于通胀压力,可能会较3月份或者4月份就推进加息。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不易实施大规模的宽松操作,货币政策松动的空间有限。
“现在降息不是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而是下调与货币市场相关的政策利率,比如说逆回购OMO、中期借贷便利(MLF)的利率,然后再来推动银行市场贷款报价利率LPR下降。”连平说,货币政策基本上会在上半年进行偏松的操作;随着下半年经济情况进一步走向好转,压力进一步减轻,房地产市场逐步走稳,货币政策进一步进行宽松操作的需求就会下降。
连平表示,要把握好窗口期。但是政策利率、准备金率下降的空间不会很大,目前主要兼顾通胀所带来的压力,在稳增长和控物价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
温彬也表示,为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必须进一步扩内需、稳外需。下一阶段,宏观政策要进一步形成合力,一方面在用好已出台政策的基础上,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困难增加等关键时点,仍有必要推出更多形式的结构性政策,提供精准支持;另一方面,要应对好内外部各种风险冲击,为经济复苏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