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对于我国地盘的贡献很大,但有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如非常有名的“东北嫁妆论”。所谓东北嫁妆论,是说清朝从东北入关时“带来了”东北,含今俄罗斯控制的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意思是说如果没有清朝入关,现在我国就没有东北了。这种观点对吗?
当然是不对的,清朝从东北的白山黑水起家是事实,但明朝曾经控制过东北绝大部分地盘也是事实,这就是著名的奴儿干都司。明朝的奴儿干都司面积非常大,包括除了四平之外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的哈尔察加、赤塔以东,黑龙江(河流)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的广大地区。奴儿干都司的治所在庙街,就是黑龙江(河流)汇入鞑靼海峡的北端,俄罗斯称之为尼古拉耶夫斯克。
明朝设有三司,承宣布政使司管民,提刑按察司管刑法,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管军。一般来说,人口稠密的地区都设有布政使司和按察司,人口较少且地缘战略地位重要的设都司,比如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因为辽东都司人口少,所以辽东的民政事务跨海归山东管辖。咱们看明朝地图,山东省的“山”字就在辽东。
因为中原(一般指燕山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土地肥沃,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所以历代统一王朝都对移民东北和蒙古高原兴趣不大。明朝推翻元朝的统治后,情况也是如此,东北地区生活着女真人,这里很少有城市的概念,基本上都是定居点。明朝在与关内更近的辽东地区尚且没有设布政使司,在比辽东更加“荒凉”的东北地区更没有必要进行大规模移民了。但是东北地区对明朝的战略意义极为重大,甚至可以说,如果失去对东北的控制,明朝在中原也立不稳。
元朝残余势力退回大漠,对明朝构成了巨大的战略威胁。如果北元(蒙古各部)控制了东北,那基本上把蒙古地区和东北连成一片,能在地缘战略上死死压住明朝。之前有个例子,就是北宋与辽朝的对峙。辽朝控制北方,并以华北平原北部与北宋为界,骑兵来去自如,给北宋造成了极大的生存压力。明朝如果控制住东北地区,就能从侧翼钳制北元,也就是多一个能牵制北元的方向,则能避免出现北宋那样的被动局面。
明朝基本控制东北(不包括俄罗斯控制的部分),应该是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军打败女真头目西阳哈后,现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以下的松花江流域成为明朝的地盘。打败侄子建文帝夺取皇位的成祖朱棣,同样意识到东北之于明朝牵制北元的巨大战略意义。永乐元年,朱棣就派人去吉烈迷部进行招抚,各部女真酋长都来归附。因为入京距离太远,位于黑龙江(河流)入海口的奴尔干酋长巴剌答哈等人在次年才进行朝贡,朱棣设奴儿干卫。朱棣五次亲征北元,基本上每一次征伐时,他非常信任的女真太监亦失哈都要带着大量赏赐,去奴儿干地区进行招抚。
自奴儿干卫设立后,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立了大量的卫,约有一百三十多个。这么多的卫不能没有都指挥使司这样大省级的军事单位,否则无法形成对北元的战略压制。就像一个省,有一百多个县级单位,不可能都由省直接管辖,这就需要地级行政区。到了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奴尔干都指挥使司正式成立,治于庙街附近的特林。虽然是明朝主动要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但还是耍了一个花招。这年年初,奴儿干的女真酋长忽剌冬奴来朝,认为奴儿干地区面积太大,各卫太散,急需一个省级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朱棣顺其请,其实没有忽刺冬奴进言,明朝也是要设奴儿干都司的。
图-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
这里要说一下亦失哈这个奇人。如果把郑和与亦失哈对比,会发现二人的相似度特别高。
一、二人都不是中原人,都是太监,都是永乐帝非常信任的。
二、郑和七下西洋,为明朝宣威于海外立下奇功;亦失哈也是七巡奴儿干,为明朝控制奴尔干地区立下大功。
三、郑和前六次下西洋是在永乐帝时期,最后一次是在宣宗时;亦失哈也差不多,最后也是在宣宗时巡视奴儿干(也称海西)的。
四、郑和曾在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在福建长乐刻下著名的《天妃灵应之记》碑。亦失哈曾在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于庙街修建了永宁寺,勒石以为纪念,这就是《永宁寺记》,或称永乐碑。亦失哈在宣德时再巡海西,发现永宁寺已经被毁掉了。亦失哈再建永宁寺,再刻碑纪念,这就是著名的《重建永宁寺记》,也称宣德碑。
图-俯瞰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明朝设奴儿干都司的时间并不长,首尾只有26年,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就撤销了。但这并不说明明朝没有有效控制奴儿干地区,都司是没了,但下辖各卫和明朝依然是朝贡关系。各卫如果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一般都是会讨取朝廷的赏赐,拿朝廷的大旗来压制对手。不用由明朝治理内地省份的方式来衡量对于奴儿干地区的统治,具体情况有巨大的不同,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不管怎么说,奴儿干地区各卫是属于明朝管治的。现在,黑龙江(河流)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为俄罗斯控制,但这并不能改变历史,这里曾是明朝的一部分。
文:姜狼 图:卫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