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郊记忆与古典乐相约!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杨锰演绎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音乐,是时空的记录者,亦是一段记忆的记录者。记录着过去与当下的变化,以及对未来的探索与遐想。从工业时代的老红光厂到天府时尚秀场,回顾东郊记忆过去的辉煌历程,展望未来的无限可能,如果要用乐器来表达,大提琴的独特声线最合适不过……

9月30日晚,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前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大提琴首席杨锰,在东郊记忆进行了“十周年专场答谢音乐会”,为蓉城乐迷带来余音绕梁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环境光影音乐会。值得一提的是,当晚的音乐会还采用影像+音乐现场的形式,将记录新冠肺炎疫情前后全球交响乐团音乐家们真实状态的纪录片,配以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的三首倾情演绎。

在东郊记忆那充满工业感的舞台上,一把大提琴演奏着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多媒体画面中,戴着一次性透明手套的音乐家们抚摸着他们心爱的乐器闭目沉思,那无奈的表情令人心碎。手套下的双手仿佛被戴上了枷锁,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沉默了的音乐,只能在他们的冥想中展开金色的翅膀……

这是大提琴巨擘林恩·哈瑞尔的学生、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杨锰为成都市民带来的一场高水准音乐会。音乐会选取了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的三首曲目,通过“关于生命的敬畏与礼赞”“艰难的前行者”“曙光与希望永存”三个篇目完美呈现。要知道,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几乎所有学习大提琴的人必须演奏的、最重要的曲目之一。这部作品用平常的舞曲体裁,通过大提琴深邃的琴声,好似一位历经世事沧桑而又智睿非凡的老人,滔滔不绝地向人们讲述生活的故事。

在华人大提琴家中,在一场音乐会上演奏六首全套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只有马友友。而中国籍的大提琴家,杨锰当属第一人。虽然当晚的音乐会只选取了组曲中的三首,但杨锰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奏中,全程精力集中、技术不走样,自始至终抓住观众的心,让他们沉浸在音乐之中。“人们常说,大提琴是弦乐中最接近人声的。它音色浑厚丰满,安详沉稳,最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因此有‘音乐贵妇’之称。很多小伙伴以为大提琴只能伴奏,而这个组曲则证明了,大提琴的独奏也非常好听。”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因为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并没有留下手稿,今天流传下来的最原始的谱子是他的第二任夫人抄写的,而杨锰当晚演奏时使用的就是巴赫夫人抄写的版本。“这个版本没有各种各样的标记,就像我们木版印刷的古书没有标点符号,如何断句完全靠演奏家自己的理解,而断句直接关系到音乐的呼吸、节奏和风格呈现,这也是为什么一百个人演奏巴赫会是一百个不同的巴赫。”杨锰坦言道。

红星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杨锰精彩的演奏之外,还有莱卡签约全球音乐摄影师乔治·雅明摄影作品创作的多媒体影像呈现。将巴赫与疫情下的音乐家主题摄影作品做多媒体融合,是极富想象力的创意。在杨锰看来,巴赫的音乐具有心灵的治疗功效,他希望能用巴赫的音乐抚慰疫情下人们内心的伤痛,让曙光照耀,希望永存。

此外,在当晚的音乐会上,著名朗诵家蔡上也通过诗歌朗读,使大家更深入理解巴赫与这个时空的连接,通过音乐、诗歌的解读,穿梭于东郊记忆历史和未来的时空之旅中。

红星新闻记者 任宏伟 图据受访者

编辑 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