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毫不松懈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这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也是激发农村低收入人口内生发展动力的需要,更是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需要。
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仇童伟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工程,举全党全国之力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底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彻底消除了困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绝对贫困。实现脱贫目标不易,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样不容易。必须把激发农村低收入人口内生发展动力作为常态化帮扶的重要取向,根据农村低收入人口家庭具体情况,分析返贫的风险、低收入原因是什么,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过上好日子的门路在哪里,区分有没有劳动能力,实行分层分类帮扶,精准施策,提高帮扶效能。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徐舒认为要从三方面着手,完善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
完善兜底性民生保障体系,兜牢兜实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底线。构建民政、财政、农业农村等多部门联合工作网络系统,建立致贫返贫精准识别机制。在此基础上,完善兜底性民生保障的标准、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考评体系。具体而言,应健全跨部门收入核对机制,完善覆盖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推行“大数据+铁脚板”方式,逐步实现“人找政策”与“政策找人”的结合,精准确定保障对象、科学制定保障标准,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切实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严格落实脱贫不脱政策、责任、帮扶和监管工作要求,切实巩固脱贫成果。各地区、各部门应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根据脱贫户的不同情况,在落实各项扶持措施上持续发力。要强化“造血”功能,紧紧抓住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不放松,依托本地的优势产业,根据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意愿,对脱贫户实施产业帮扶,使脱贫户保持长期稳定增收;在就业扶贫方面,根据各贫困户劳动力情况,积极帮助贫困群众协调务工,同时为有劳动能力但不具备出村务工条件的贫困户开发公益岗位。对于脱贫指标存在问题的贫困户,要及时与镇村沟通协调,落实好低保、公益性岗位、产业扶持等各项保障政策,全力帮助补齐短板。同时,要及时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巩固脱贫成效。
完善返贫致贫精准帮扶举措,延续精准扶贫针对性工作机制。应强化问题导向,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完善,杜绝形式主义,把功夫更多下在日常帮扶上,做到精准施策。同时,要优化返贫致贫监测方式,丰富农户自主申报渠道,健全“一键报贫”等线上申报方式,强化部门筛查预警,充分发挥大数据比对和村基层组织作用,让数据多跑路、干部群众少跑腿。要提升精准帮扶效能,以县为单位全面梳理帮扶政策措施,结合实际明确政策清单,丰富帮扶措施“工具箱”,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切实延续精准扶贫针对性工作机制。(经济日报记者 乔金亮)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