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逊大厦(沙逊家族)-上海民国建筑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沙逊大厦(Sassoon House)是英资新沙逊洋行下属的华懋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40万元,在上海外滩20号(南京路口)兴建的一幢10层大楼(局部13层),总高77米,是外滩最高的建筑物,建筑面积36317平方米。1872年,英籍犹太人伊利亚斯·沙逊在孟买成立新沙逊洋行。1877年来上海设立分行,买下外滩20号美商琼记洋行的房地产(11亩7分)。

1926年4月开始拆除旧房,1929年9月5日落成新楼。大楼的建筑风格属于装饰艺术主义(Art Deco),它的19米高的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多年来成为外滩又一个显著的标志。设计者是著名的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底层西大厅和4-9层开设了当时上海的顶级豪华饭店华懋饭店(Cathay Hotel),有9个国家风格的客房。底层东大厅租给荷兰银行和华比银行,顶楼是沙逊自己的豪华住宅。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沙逊在上海的不动产作为敌产全部被日伪没收。日军战败后,维克多·沙逊虽然逐渐收回了财产,但生意的黄金时期已过去,遂萌退意,陆续将资金抽往海外。后来大厦被孔祥熙的山西裕华银行收购 。1949年,上海解放后,沙逊洋行已入不敷出,后经上海市政府协调,同意用沙逊大厦作资产,偿还洋行所欠下的土地税、管理费、水电费、职工工资等。

1952年,上海市政府接管该楼。1956年作为和平饭店开放。1965年外滩19号原汇中饭店(Palace Hotel)并入后,分别称为和平饭店北楼(外滩20号)和南楼(外滩19号)。1992年世界饭店组织将和平饭店列为世界著名饭店。

沙逊大厦由公和洋行设计,华商新仁记营造厂承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占地面积4617平方米,建筑面积36317平方米。大厦高10层,局部13层,另有地下室,地面至顶端的高度为77米,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立面以垂直线条为主,在腰线和檐口处有雕刻的花纹。外墙除第9层和顶部用泰山石面砖外,其余各层均用花岗石作贴面。

大厦东立面顶上建有形似金字塔呈墨绿色的瓦楞紫铜皮屋顶,坡度很陡,高约10米。当年大厦底层临外滩的房间租给荷兰银行和华比银行,其余则是华懋饭店大堂。大堂有2条交叉通道,一条从外滩进入,一条从南京路通至滇池路,中间交会点有一个八角亭式内厅,其穹顶有彩色玻璃镶嵌的图案。

大厦2至4层为写字间,出租给洋行、进出口行、国际电台等。沙逊洋行及一部分下属公司在4层办公。5至7层为华懋饭店的客房,其设计颇有特色:5层有德国式、印度式、日本式、西班牙式客房;6层为美国式、法国式、意大利式客房;7层是中国式、英国式客房。8层设大酒吧、舞厅、中式餐厅;9层有夜总会、小餐厅;10层是维克多·沙逊英国式的住宅,精美豪华;金字塔房内还有大餐厅。

1929年时候的西方,装饰艺术派建筑刚刚兴起。沙逊大厦,是当时美国流行的芝加哥学院派的设计手法。从体型、构图,到装饰细部,都已大幅度的简化。顶部19米的墨绿色方锥体,是外滩建筑的历史折点,它标志着外滩开始从新古典主义,向装饰艺术派的转变。

大厦占地4622平方米,建筑面积36317平方米,建筑平面呈A字形,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承建。钢框架结构所用钢料均由英国伦敦道门钢厂出品。在吊装钢构件时不另搭脚手架,建筑工人站在钢架上冒着危险一同起吊,送到安装的节点上进行工作。大楼标高77米,地上部分13层,地下1层。外墙除9层及顶层用泰山石面砖外,其余皆用花岗石砌筑,这是外滩第一座用花岗石做外墙饰面的建筑。立面用垂直线条处理,线条简洁明朗。腰线及檐部处饰有花纹雕刻,充分表现了美国流行的“芝加哥学派”的设计手法。大厦以东面作主立面,主屋顶部耸立一座19米高的方椎体瓦楞紫铜皮屋顶,表现了从折衷主义向现代式建筑过渡的特点。

建筑顶层供业主和旅馆经理居住,室内装饰采用英国式,布置十分讲究,餐室内设有小电影银幕;第9层设有夜总会小餐厅;第8层设有中国式餐厅、大酒吧间、跳舞厅;第7层设有中国式、英国式住房;第6层设有法国式、意大利式、英国式住房;第5层设德国式、印度式、西班牙式住房;第4层为旅馆。以上各式住房的内部装修和家具,均按各国的习惯和要求布置,借以显示建筑豪华,迎合旅客不同口味和猎奇心理,为其他大型旅馆所少见。3层为沙逊洋行自用。2层和底层以办公室出租,其后作为接待旅客和会客、会议等活动场所。大厦东、南、北三面均有进出口,主要大门进口面向南京路。

沙逊大厦是二十年代外滩建造起来的最后一座建筑,也是全上海第一栋在真正意义上突破10层的摩天大楼。虽然它的主体部分为9层,但临外滩的东部塔楼部分已高达12层、最引人注目的是塔楼上方还有一个高达19米的金字塔形屋顶,这是受1922年发现埃及图坦卡蒙法老陵墓的影响而特意建造的,因此整栋大楼的高度便达到了77米。沙逊大厦还拥有号称远东最豪华的华懋饭店,因此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便在此举行。

1992年,和平饭店被世界饭店组织列为“世界著名饭店”,中国仅次一家获此殊荣。这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幢完全意义上的现代派风格的建筑。从沙逊大厦到和平饭店,其历史已有70余年。至今,总有许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感受这一著名建筑的豪华氛围。

沙逊家族发迹于鸦片贸易,成功于房地产经营。在老上海流传的关于沙逊洋行与沙逊的诸多传闻,实际上大多是出自于维克多·沙逊(即人们所称的“跷脚沙逊”)。1832年,沙逊洋行的始祖大卫·沙逊从祖居的巴格达迁到印度孟买,创立沙逊洋行。1864年,大卫·沙逊去世,其在孟买的沙逊洋行总部由其长子阿尔伯特·沙逊接掌,次子伊利亚斯·沙逊则被派到上海,负责洋行在上海的业务。

伊利亚斯·沙逊长期生活在上海,对上海相当熟悉与了解。但他提出的许多经营计划与建议,却常遭到远在孟买的阿尔伯特·沙逊的反对。于是,1872年他自立门户,成立了新沙逊洋行。1877年10月,伊利亚斯·沙逊以8万两白银的价格买进了琼记洋行位于南京路外滩22号的地产,并建造了2幢2层楼的洋房,当时称这2幢楼为“沙逊姊妹楼”。

维克多·沙逊是伊利亚斯·沙逊的孙子,1917年,他全面接管了新沙逊洋行。此前,由于禁烟运动的兴起,鸦片贸易日渐萎缩,沙逊洋行转而投入房地产经营,并获得巨大成功,成为与太古洋行、怡和洋行、英美烟草公司齐名的四大财团之一。此时的“外滩姊妹楼”已有40余年历史,早已陈旧不堪,且与沙逊集团的地位与财势也不相称,加上当时外滩正兴起新一轮拆旧重建热潮。几经论证,维克多·沙逊将外滩22号地块交给属下的华懋地产公司开发,于是就有了今天所看到的和平饭店(北楼)的前身沙逊大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