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明朝历史上的第二个皇帝朱棣得位不正,是从自己的侄儿手里夺取皇位的,所以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就怕这些大臣不服他的管制,便对自己身边的宦官特别信任。得到了皇帝的背书,这些宦官的权利逐渐大了起来。到了宣宗朱瞻基的时候连皇帝最重要的权利批阅奏章都交给宦官处理,这样宦官这一势力从此便权倾一时,无法无天了。
到了宣宗驾崩英宗继位后,因为这时的明英宗朱祁镇只有9岁,还是贪玩的年纪。便由太皇太后主持所有军政大事,同时由于杨士奇、杨荣、杨傅等元老重臣的尽心辅佐,总算也还是稳定着局势。这个时候侍奉朱祁镇读书的太监叫王振,他比较善于迎合皇帝的心理,因此深受朱祁镇赏识,后来更是跃升为司礼监太监,代替英宗批阅奏章。而英宗朱祁镇呢年少好玩,如此一来更是懒得过问政事了。最后王振权势熏天,甚至连一些王公贵戚为了讨好他都称呼王振为“翁父”。
但是歌舞升平粉饰太平的背后却是当时北方的蒙古族瓦剌部落的迅速崛起被朝廷忽略。直到瓦剌的首领也先领兵打进大同府的时候朝廷才发现。这个时候的明英宗便召集大臣商量对策,要知道当时的大同离王振的家乡蔚州不远,王振可是在家乡置办下大批田产呢,他怕家产受损失便竭力主张英宗御驾亲征。当时的兵部尚书和兵部侍郎于谦认为朝廷准备不够充分,不能亲征。但英宗对王振言听计从,也不管大臣的极力劝谏,冒冒失失的决定御驾亲征。
之后的朱祁镇叫自己弟弟朱祁钰和于谦留守北京,自己和王振等官员一百多人带领着50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大同进发。结果其实很明显,这明朝军队被瓦剌军打得溃败一路逃到土木堡,当时部下都劝英宗进怀来城躲避,即使瓦剌军来了也可以坚守,但王振却惦记着部队后面运送他家产的几千两车子,硬要大军在土木堡停下来。这个土木堡说是堡可根本就没什么城堡之类的可以驻军守卫,不久瓦剌军赶到,明朝大军毫无斗志、丢盔弃甲··· ···祸国殃民的太监王振被禁军首领樊忠一铁锤砸死,明英宗也做了俘虏,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土木堡之变。
英宗朱祁镇被俘的消息传回北京后,满朝文武大臣乱做一团,官员们有主张撤退的,有主张赎人的,你一言我一语都没有主意。关键时刻,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力主坚守。他说:北京是国家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那大势就没了,难道南宋的教训大家都忘了吗?最后于谦的主张得到了许多大臣的赞同,于谦也因此被太皇太后任命为兵部尚书,之后在太皇太后的主导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即皇帝位,是为明代宗,并改年号为景泰元年。至于之后的英宗还朝,代宗暴毙我们下次再说。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虽然最后被迫害致死,但他这临危不惧、才识过人、忧国忧民的风骨却被历史所深深铭记。后来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为于谦平反并恢复官衔,等到孝宗继位后又追赠其为太傅,谥号忠肃并为他建立旌功祠。历史就是如此,正义会迟到但却永远不会缺席。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敬请关注【玖易飞扬】,我们只为历史痴狂!更多精彩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