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女童案频发,恶魔就在身边!父母们千万要注意!

前天,“新城控股董事长猥亵女童案”犯罪嫌疑人王振华、周某芬被正式批捕。如愤怒的群众们所希望的,案件正按照司法程序一步步向前推进,希望犯罪者终将得到严惩!

一次又一次的儿童性侵事件迫使为人父母者不得不深思: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免受性侵?如果真的不幸发生了,如何将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临床中,我接诊的不少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患者,在深入交流中发现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曾遭受性侵。

在后续深入的心理干预过程中,我们更深深地感受到,性侵带给青少年的痛苦是难以言表的,对她们心理、人生和家庭的摧毁力是巨大的!

互联网上有很多教导家长如何防范、应对孩子受性侵的文章,值得家长认真学习。我从多年的临床深度心理干预经验出发,总结了一些有所不同的发现和建议,希望对读者们有所启发。

01、慎防“熟人”

我在上周的“反思一”文章里引用了一组数据: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至2016年,平均每天审结的儿童性侵案件超过7起。

而该数据只是冰山一角。

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全球预防暴力状况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每5个女童就有一个遭遇性暴力,在某些国家甚至每3个女童就有一个受到性侵犯。只是大多数性侵、猥亵幼童的事件并未进入公众视野,更未进入司法程序。

null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反思二”中,我分析了施害者的心理:有相当一部分的性侵儿童者是恋童成瘾者。他们对儿童的、扭曲的性冲动往往难以自控;而且,如今互联网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流、观看违法色情内容的便利,对他们的变态性心理进一步推波助澜,最终走向实施犯罪的道路。

那么,恋童成瘾者有哪些主要特征?家长们如何识别?

大部分恋童成瘾者在一般的生活、工作上都趋于正常,甚至有不少待人和蔼宽厚,人缘较好,在工作事业方面取得一定成就,新城控股董事长王振华就是典型的例子。

可是,他们往往在未成年时期的性心理发育过程遭受过叠加性创伤和(或)性方面的不良刺激,也或者是成年后因为精神空虚追求刺激而患上恋童成瘾。

他们对成年女性的性冲动较弱,因此,往往难以建立稳定的、良好的恋爱关系或婚姻。换言之,他们很可能明明条件不错,但长期单身或者婚姻关系名存实亡。

而且,大多恋童成瘾者会对幼童、儿童表现出超出常人的热情和喜爱,又搂又抱又亲,或者经常通过提供零食、礼物获取小孩子的喜欢。父母只要多加留意,往往可发现此类人群对儿童的热情程度有些不合常理或异常。

新闻报道指出,近年来在媒体统计的数据中,报道出来的性侵犯儿童的案件中70%-80%都是熟人做案。这次热点事件中两个孩子也是被熟人带到上海,这意味着,“熟人”不但可能是实施性侵犯罪者,还可能是中介。

这给父母等孩子的监护人敲响了警钟:一定要对孩子与“熟人”的相处多用心!注意识别所谓的“熟人”甚至亲戚是否有上述恋童者成瘾的特征!是否有中介者的嫌疑!

而且,如果这样的“熟人”早有图谋,他们必定会努力与父母套近乎,表现的非常热情、善良,并编造良好的经历和背景以获取信任。

总而言之,家长们千万不能因为所谓的“熟人”、“闺蜜”、“哥们”、甚至亲戚表面上对孩子好,就对其完全信任!应该尽量避免女童、男童与亲密家人之外的成年人在非公共场合单独相处,尤其是女童和成年男性更应该杜绝,这在儿童性侵案件中更为多见。

如果涉及暂时的委托监护、照顾时(最常见的是带孩子去游玩、买吃的、家教等),更加要慎之又慎!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分享过一个案例,该女性患者在初中暑假时,被父亲送去一名他非常信任、熟悉且欣赏的朋友家学钢琴,却惨遭性侵和恐吓,持续了整个暑假。

单从性侵行为上看,当时的情节不算十分严重,主要是触摸患者的胸部,但这对患者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成年后患者出现了严重的性心理障碍,无法正常与异性交往,脑海里总是难以自控地出现男性生殖器的画面,非常痛苦,进而罹患抑郁症,甚至一度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

有的性侵者披着慈善、助学的外衣,也容易令家长和儿童放松警惕。

2015年8月,广西“百色助学网”创始人王杰披着慈善的外衣,性侵多名贫困女生事件被媒体曝光。在临床中,我也曾治疗过一名借助学之名,性侵多名儿童并获刑的恋童成瘾患者。

null

广西“百色助学网”创始人王杰,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对于为性侵者输送儿童的“中介者”这一角色,他们很可能是人格障碍患者,缺乏同理心和自我反省能力。甚至有部分人可伴有常年的成瘾问题,尤其是如毒品成瘾和赌博成瘾,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他们的人性会极度扭曲,变得冷漠、残酷、毫无廉耻之心。

02、儿童间的“性游戏”问题

儿童之间的“性游戏”,甚至是较大龄儿童对低龄儿童的性侵犯,尤其是同一家族的儿童之间发生的性侵行为,这是一个并不少见但常常遭到大人们忽视、或者有意掩盖的问题。

国内的性教育观念仍然很落后,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对“性”闭口不提,甚至讳莫如深。但此观念的落后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青少年心身的飞速发展。

2018年的一项报道指出,我国青少年青春期相比40年前大约提前了2年,青春期发育提前已成为普遍现象。这意味着性意识和性心理的萌芽也随之提前,孩子们更加需要及时的、正确的性教育和性知识。

而且,现在的孩子极易通过互联网、同伴之间的交流等形式,过早地接触到不良的“性”信息,导致对性接触和性行为的好奇心加重,又缺乏正确的认知。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关系较好尤其是家族之间的儿童玩伴之间可能会进行模拟性接触的“游戏”或尝试;又或者年龄较大的儿童、或较强势一方的儿童威迫恐吓,对其它儿童实施侵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和冲动。

这类活动不仅限于男女之间,同性之间也非常常见;大多可能是触摸、亲吻等,但在个别情况下或真的会发生性行为。

null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是单方面的侵犯,固然会对被侵犯儿童造成伤害。但就算是双方自发的行为,过早的不良性接触也可能导致性心理偏差,影响性心理的正常发育,影响个体对正常性行为或性取向的认知。

我们机构曾接诊过一位女性青少年患者,其年幼时,邻居的一位姐姐经常找她玩耍。这位邻居姐姐的妈妈是一位性工作者,她的女儿长期目睹自己的妈妈工作,对“性”产生扭曲认知,并与年幼的患者发生了性行为。在这过程中,患者体验到了性行为的欣快感。

直到患者逐渐长大,她对这位姐姐仍有依恋,一度维持着类似女同性恋者的关系。直到后来喜欢上了一位男性,才意识到自己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

我们临床发现,家族内部儿童之家的性游戏或者性侵事件(更多表现为性猥亵行为)并非罕见,这一点需要父母高度重视。此类事件发生后,父母往往第一时间会否认孩子的描述,甚至指责孩子多心了,结果造成孩子反复受到类似的行为伤害。

这样的问题在年龄较大的儿童或青少年身上更加凸显,过早的性体验可令他们产生病理性记忆,如果在此期间有过心理创伤,可导致他们认为“性”很肮脏,非常排斥;如果多次体验过快感,则可能对“性”十分随意,演变成成年后的性爱成瘾等问题。

所以,不管是预防被性侵,还是过早的性接触,父母都应该加强性教育的意识,不要以为这只是“无关痛痒玩耍”。必须教导孩子保护好自己的隐私部位。关于这方面的具体引导和书籍,网上有很多,父母一定要加强学习,我在此就不赘叙了。

03、遭性侵后的伤害最小化

在分析孩子被性侵后家长该如何应对之前,我想先阐述两点问题:

第一点:性侵对儿童的伤害从何而来?

猥亵和强奸都属于性侵,但很多人认为,猥亵对儿童的伤害程度肯定不及强奸。在法律层面,猥亵和强奸也是一条重大的判刑分界线。

其实这并不全面。从心理学上分析,因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事物和他人的暗示,而且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清晰的性道德观、性规范感。所以,她们在性侵中受到的伤害是多方面组成的,不完全取决于性侵的具体方式和程度。

null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性侵者的长相,是否面目狰狞,令人可怕;性侵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恐吓、威胁、咒骂等语言暴力;当时的场所是否恶劣、令人不适、恶心、恐惧;性侵前与发生时的心理反差,如果孩子一开始是感到安全的,对施害者十分尊敬、信任,但突然受到其侵犯,这样的心理冲击会更大;除了性侵之外,是否有其它的暴力虐待;持续的时间和次数等等。

这些因素与性侵方式结合在一起,综合性地影响了对孩子的伤害程度。

所以,如果其他因素恶劣,遭到猥亵的伤害程度并不一定比强奸低!

去年6月发生的“庆阳少女轻生”事件就是典型例子。19岁的甘肃庆阳女孩小奕从高楼上跃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后调查发现,她在17岁时曾被学校班主任猥亵,罹患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并继发重度抑郁症,最后不堪折磨选择自杀!

讽刺的是,小奕的父亲曾多次报警,但当地检察院最终认为,班主任的“行为轻微,不构成犯罪,不起诉”,可见他们对性侵受害者的心理伤害有多么忽视,甚至无知!

希望不但大众、父母能加强这方面的认知,相关司法部门、立法机构也能从心理学上加强对性侵的理解,进一步细化、完善量刑规则,决不能因为只是猥亵就轻判!

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本质问题:为什么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遭受过性侵?连知情都做不到,遑论应对?

上述那位初中学钢琴被性侵的女性患者,直到其成年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反复治疗效果不佳后,父母才得知其被性侵的经历,惊讶得目瞪口呆。

这在临床中太常见了。我跟家长们反馈患者受过什么重大伤害,而他们当时又不及时引导,家长经常一脸懵圈:医生,孩子当时没告诉我啊!

一般来说我也毫不客气地回应:那你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孩子为什么不告诉你们?

遇到重大挫折、伤害时第一时间向父母倾诉和求助,这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应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孩子选择了沉默,往往是因为他们既往的经验告诉她们,告诉父母并不会有什么真正帮助,甚至还会招来批评和责骂。

那为什么孩子会这么想?因为家长并没有跟孩子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家长多半长期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和需求,总是持以批评、否定、打压的态度。

我认为,只有家长对亲子沟通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下面再谈事后的应对才有意义。

有些父母出于“名声”的考虑,会命令孩子闭口不谈,甚至指责孩子太无知、太不小心。这绝对是错误示范,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二次伤害。性侵事件错不在孩子,而是性侵实施者及没有做好防范的父母!

如果是家族内的孩子之间的性游戏,那么必须要与对方孩子的父母严肃认真讨论如何解决,而且需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对于家族外的性侵事件,马上与对方交涉,甚至马上报警、追责到底,这是家长们必须做的事!如果性侵者得到严惩,正义得到伸张,这对孩子来说本来就是一种疗愈,降低他们的不安全感。

与此同时,如何将孩子遭受的心理伤害和阴影降到最低?

遭受性侵后,大多孩子首先会感到压抑、恐惧、有明显的不安全感。这时,家人的陪伴十分重要,尤其是孩子平时比较依赖、信任的家长,一定要给予孩子安全感,为孩子创造安全的环境,给予足够关怀。

同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父母应避免孩子再接触性侵发生时的一切线索,比如相关的人、事、物,如案发时的地点和场所,甚至只是类似的场景(比如所有的酒店房间),避免激活创伤。

在恐惧过后,部分孩子会产生愤怒、激动的情绪,希望施害者得到严惩,甚至想通过暴力报复,这以年龄较大的儿童或青少年较多见。父母一定要予以理解支持,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尽最大的努力为孩子讨回公平。

不过,在反击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保持理性,避免情绪过激,涉及一些案情描述的司法环节时,尽量避免孩子受到二次伤害。

如果孩子提出,或者父母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为孩子转学,甚至换一个城市生活。当然,这必须与孩子充分沟通,得到其认同。

不过,如果性侵事件发生在较年幼、性意识还很朦胧的幼儿阶段,孩子可能并不知道性侵行为意味着什么,只是有所不安,但并没有明显的耻辱和愤怒等负性情绪时,那么父母反而应在孩子前尽量淡化,否则孩子的情绪并不算糟糕,被父母渲染后,反而产生了恐惧和耻辱感,留下深刻印象,造成了创伤。

null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父母对施害者必须追责,保护孩子远离伤害,但在家中应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和稳定的情绪,多陪伴孩子,并一定要亡羊补牢,对孩子加强性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教育!

若性侵事件已经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创伤,孩子出现了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或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如梦见被性侵的情景,不断闪回,情绪波动大。父母应及时寻求精神科治疗,否则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重度抑郁症,甚至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对于这种情况,治疗早期的镇静安眠药往往是必须的,可改善孩子的睡眠,避免多次的场景闪回;抗焦虑药、抗抑郁药也很常用。除了药物外,最好结合专业的心理治疗。

不过,一定要杜绝精神分析疗法,对于曾遭受性侵的孩子而言,精神分析很可能会带来二次伤害。认知行为治疗(CBT)、人本主义、正念疗法则都有一定的作用,但需持续较长的时间。

如果涉及到催眠,父母一定要谨慎,除非催眠治疗师有丰富的经验,否则不要轻易尝试,因在催眠下,存在重大创伤被激活且失控的风险。

有一些心理治疗流派会让孩子反复回忆、面对、甚至陈述当时的场景,类似所谓的暴露法、脱敏法等。这完全是错误的!这是在不断恶化、强化孩子的病理性记忆,对病情毫无帮助,还会导致恶化!

在文章最后,我仍想再次强调家庭和亲子关系的关键性。

关于儿童性侵生命历程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显示,不良家庭的特征既是儿童性侵发生的前因变量,也会影响儿童遭受性侵后是否能得到有效的家庭支持。

不良的家庭往往造就胆小内向、自卑压抑、孤立无助的孩子,其被性侵者选中的风险更高。另一方面,即使侵犯已发生,或通过法律途径追责失败,一个充满关怀、支持的家庭,加上父母科学的引导,也可以极大地降低伤害,甚至抚平创伤。

总而言之,亲密的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范围是预防所有精神心理问题的最好方法!在女童被性侵率高发的现况下,父亲与女儿建立健康、亲密的关系则更为重要!

(本文来源公号:晴日心身医疗,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