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雨伞能不能赚钱,哪里有

共享雨伞是在2016年共享单车玩得大红大紫的时候出现的,一出现,引起广泛的思考,共享雨伞是靠卖伞赚钱?还是靠租金和广告赚钱?

第一批出现的是做无桩共享雨伞的公司,做成本不到10元伞,满大街的挂,蹭共享的热度在卖伞。后面就出现了乱放伞被城管收走,被人带回家等等,显然这样的商业模式很难回本。换个角度来看,中国的伞业基地在深圳和杭州,这两个地方每年的伞产量高达数亿把,全球总人口才69亿,每年几亿把伞,都没填满人们用伞的消耗大坑,可见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算是消耗品的一种。所以,传说这种玩法满大街到处挂伞的创始人赵书平和他的e伞在亏了一套房子钱后,2018年已经彻底没动静了。

null


第二批出现的是做有桩共享雨伞的公司,这样的商业模式是通过共享雨伞设备来租赁晴雨伞,伞面上面印广告,雨伞设备还加了广告机增加它的商业价值。共享雨伞的运营商找到1-3个广告主在伞面上打广告,收取的广告费相当于伞的成本钱,也就是不用自己出钱买伞。设备成本在1500-5000不等,单凭伞机上的广告屏的广告费和伞的租金,保守估计要1-3年才能回本,甚至是更久。

null


那么,后来的投资人为什么热衷于有桩共享雨伞的玩法?因为招商融资,一轮又一轮的融资让吃瓜群众看得是云里雾里的,那些获得融资的共享雨伞品牌的确实让不少创始人和股东尝到了甜头。花个10-20万,买共享雨伞app,在一个城市投个十几二十台伞机和几百把伞,然后就招募合伙人,一下子就获得了上百上千万的投资。共享雨伞运营商的创始人和投资的股东们,在一轮又一轮的投资中多少是赚到一些好处的。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也就出现了在一二线城市能见得到不多的共享雨伞的身影,也无形中让那些做伞、做共享雨伞app、设备开发定制的共享雨伞厂家,包括他们的下游产业链也是多了不少订单,比如广东法瑞纳科技这种专门提供共享雨伞技术设备的企业,各种开发、代工、生产,搞得是风生水起。

对于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来说,谁能让我们的使用体验好、方便我们的生活,我们就用谁的东西。共享雨伞赚钱不赚钱,那是咱们茶饭过后的谈资而已!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