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亿美元!华东师大肿瘤恶病质治疗小分子原研新药成功“出海”

章雄文(左三)教授团队

由华东师范大学与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共同研发的在抗肿瘤恶病质与增肌领域的临床前小分子原创新药,近期与国际生物制药公司达成了总额为1亿美元的全球权益合作。

十年磨一“药”填补全球抗癌药物空白

研究肿瘤治疗方法的人有很多,目前抗肿瘤药物开发也是层出不穷,但对肿瘤患者的并发症和生活质量尚无有效的改善作用。“ 我们研究的是针对大多数肿瘤患者的通用治疗手段。这个领域我已经思考和研究了十年时间。”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分子治疗与新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章雄文教授说。

肿瘤恶病质是各类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其临床特征是肌肉萎缩、脂肪降解导致体重显著降低,在病程后期出现多器官衰竭而死亡。肿瘤恶病质的发生不仅削弱了化疗、放疗效果,缩短癌症病人的生存期,同时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50-80%的恶性肿瘤患者晚期会发生肿瘤恶病质,这也是导致众多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至今尚未批准过任何一个特别针对肿瘤恶病质的治疗药物。” 章雄文教授说。

当肿瘤恶病质发生时,血液中的TGF-β家族配体激活骨骼肌细胞膜上的ActRIIB,激活各种形式的蛋白质降解,并抑制蛋白质合成。团队研发出的新型口服小分子药物是一种ActRIIB抑制剂,能阻断该通路,减少肌肉萎缩,改善握力,缓解肿瘤恶病质症状。这是目前全球唯一公开描述的选择性抑制ActRIIB信号传导的小分子化合物。

单雄文教授

据介绍,相比传统的大分子抗体药物生产成本高、运输储存条件严苛的情况,小分子抑制剂更适合口服,具有运输和储存方便、稳定性好、膜通透性高等特点,更有利于今后肿瘤恶病质的临床治疗,且预计市场价格仅是传统大分子抗体药物的三分之一,让普通患者也能负担得起。此外,小分子ActRIIB抑制剂还能成为肥胖症药物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黄金搭档,实现“增肌去脂”。

选准目标,科研创新服务国计民生

来到华东师大工作前,章雄文在药企长期从事肿瘤靶向药物的开发,但他发现肿瘤靶向药物一般只针对单一的某种肿瘤的治疗,且靶向药物使用到了一定阶段很快会产生耐药性,需要不断地进行迭代。章雄文意识到,肿瘤并发症的治疗及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才是能够造福广大肿瘤患者的研究方向。

为迎战肿瘤恶病质这一难题,早在十年前,章雄文选择离开了所在的靶向药研发领域,来到华东师大开启抗肿瘤恶病质的药理研究新方向。

十年来,他率领课题组对肿瘤恶病质的发病机制、新靶点探索与药物治疗进行长期探索,先后筛选评价了多种小分子化合物、中医药及其活性成分对肿瘤恶病质肌萎缩的缓解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前,团队已发表与抗肿瘤恶病质相关研究的SCI研究论文18篇和综述3篇,申请专利8项(6项授权)。“选题是我们科研人员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次的成功,证实了我们多年来坚持的研发目标具有的社会价值和应用前景。” 章雄文教授表示,要继续发挥好药理学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之间的桥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为推进这一重大转化项目顺利落地,华东师大还配备了成果转化专员,开辟审批绿色通道,相关职能部门协同构建起“一件事一次办”全流程闭合框架,高效地完成了整个转化手续的办理。

目前,章雄文科研团队还在积极推进治疗肿瘤恶病质的临床前新药研发项目。除了ActRIIB抑制剂项目之外,团队还设计合成并筛选评价了靶向NFkB、RAGE、MT1/MT2、NLRP3蛋白的多种小分子化合物的抗肿瘤恶病质作用及机制,研究评价了中医药及其活性成分对肿瘤恶病质肌萎缩的缓解作用及机制。

作者:郭文君 许琦敏

文:郭文君 许琦敏图:受访者提供编辑:许琦敏责任编辑:任荃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