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综艺怎么搞?《妙墨中国心》以书墨之美,寻文化之根

233334468.jpg

“你有多久没用笔写字了?”这是《妙墨中国心》在开篇对国人的发问。近期,由浙江卫视原创打造的书法美育交互式节目《妙墨中国心》以“书法”为题,用传统文化作答,实现了文化节目品类立意和视野的再次拓宽。

回顾六期节目,《妙墨中国心》从“天下第一行书”起笔,用五个篇章对行、草、篆、隶、楷五大书体溯源。第六期节目里书法课程在校园的普及、导游带团时介绍书法的特色短视频,则告诉我们,书法美育不是“过去式”,而是“进行时”。节目将视点聚焦于书法艺术,望向文化的创造力与精神能量,实现了文化性、可看性、教育性的统一。

821733221.jpg

书法文化的能量如何激活?《妙墨中国心》用专业知识提升内容品质,以人文故事增添文化意趣。前五期节目细述了行书的行云流水、幻化舒展;草书的狂放不羁、乱中有序;篆书对称工整、刻印功用;隶书的以竹作简、“逆入平出”;楷书的范式严谨、规矩守正。第六期则以书法“盲盒”的形式,介绍“飞白书”“瘦金体”“鸟虫书”“六分半书”等小众书体,带领观众体悟书法的“有法”与“无法”、基本规律与变化万千。

笔法分析之余,《妙墨中国心》也注重书作背后的人文探寻。《兰亭集序》映射旧时“兰亭修禊”的民俗习惯,观照王羲之落笔时“乐、痛、悲”的心绪转变;狂草宗师张旭的墨宝背后,流传着以头濡墨、师法自然的文人趣事;书体的流变与辨别,延展出人民币字体诞生的故事;由隶转楷的书风沿革,催生出南北不同的楷书流派。历史故事的融入,让节目言之有物的同时,也言之有趣。

内容的可看性如何强化?传统文化的内核下,《妙墨中国心》还运用多元文化符号丰富视听。朗诵、话剧独白的跨感官呈现;摇滚乐、古典乐与书法的映衬;舞蹈、剑术、剪纸和书法的美感贯通;虚拟场景中的实景表演、以书墨为元素的服装展示......多载体融合表达,让观众能从不同的感官层次理解书墨之美,拉近大众与书法间的距离。

341961415.jpg

在本体探析、人文故事、创新表达的结合下,《妙墨中国心》最终的意义指向在于书法美育的大众化传播。通过交互性设计强化感知,在互动中引领文化传承。节目组去到王羲之后裔聚居的绍兴上王村,领略村中的南宋风貌、翰墨书香;探访西泠印社,见证印学艺术在民间社团中的百年传承;走进缙云县新建小学,在由学生题写校名的校园里,感受新生代对书法的热情。“妙墨赏习屋”里,市民动脑辨字、提笔摹帖;演播室内,嘉宾在问答中探索书法之妙趣。跨地域、多形态、深参与的文化体验中,书法的魅力自然释出。

总览整季节目,《妙墨中国心》谈基础——对书法的用笔、章法处以剖析;讲故事——从文人典故中感受情感张力;有意象——以跨感官载体诠释书法之美。内容和形式的入古出新,让《妙墨中国心》成为了一档既适于扩充自身知识面,又适合家长带领孩子一同观看的高质量美育节目。它以故事、人物为载体的切入方式,适配了观众的期待视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给大众上了一系列生动的书法“公开课”。

“做好中国人,写好中国字,讲好中国故事。”以此为价值导向的《妙墨中国心》,想透过书法传达的,是国之气节。这档以书法为题的文化节目,可感、可学、可观,为文化传承注入了现代能量,也令书法艺术在荧屏上焕发新生。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黄启哲

图文综合自人民网、腾讯新闻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