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4月30日电 题:香港捏面人罗仲文 难忘公仔激励病人
中新社记者 曾平
香港捏面人罗仲文从不同颜色的面团中各取下一小块,粉红色的揉团捏弯做成公鸡的身体,橙色黄色蓝色绿色的搓尖成鸡尾,大红色的压扁为鸡冠,再粘上五彩的鸡翅和黑色的眼睛,一只由面粉做成的公仔公鸡便呈现眼前。
罗仲文是香港为数不多的捏面人之一,他的工作室坐落在新界火炭的一座工业大厦内,室内陈列着过去十余年的各式面粉公仔作品,摆放着捏面台、蒸粉机、面粉团以及工具刀等。中新社记者到访这天,工作台上还有数十只已制成、待风干的公鸡。
罗仲文捏公鸡的过程熟稔而流畅,背后还有一段佳话。多年前,他曾经拿着自己做的几十只公仔公鸡在聚会中送给国画会的朋友,当中一名画友因患病而缺席聚会,但那只公鸡被转交了给他。
患病画友将公鸡放在床边,每天起床看着公鸡,每天也都想着公鸡,觉得这只公鸡在叫他振作,后来果然身体好起来,由此特别感激罗仲文。“他觉得这只鸡救了他,我觉得不可思议,感觉很意外。”罗仲文说。
面塑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在香港并没有正式传承人,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已有为满汉全席制作盘上人物及植物的花草师傅,后来行业衰落无人再以此谋生。
罗仲文最早只是使用橡皮泥为子女捏制造型简单的玩具,后来得到一两位朋友的启示,开始慢慢自己学习与专研仕女和武将这类手工艺较为复杂的面塑作品。最初练得入迷时,罗仲文的口袋里总装有面团和工具刀,乘车空闲时也要拿出来练练。而诸如捏制人物面孔的技巧通常需要苦练几年才能掌握。
现在他已对面塑艺术运用自如。捏面团最基本的形状是圆形,因为要赶出里面的空气,搓出面团的表面要没有裂缝,否则天气干燥就会爆裂。除基本的圆形外,还有水滴形、保龄球形等,很多作品的雏形便是从这些形状变化而来。比如,粉色的水滴形面团扭出一个弯就是公鸡的身体。
染色则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将面团蒸好后再加入染料,第二种是做好造型之后再涂色。第二种通常用于造型较为复杂作品,目的是将其打造得更为生动逼真。比如,武将的盔甲和仕女的飘带,前者要用银色颜料沾上一点墨,一层一层地涂上去,这样会有特殊的纹理并且具有光泽。
技巧之外,面塑艺术的核心是面粉的配方,罗仲文称之为“秘方”。这是他十多年不断摸索改进得来的,而每个面塑师傅的秘方也不尽相同。“秘方是最要紧的,不传出去。”罗仲文说。
虽然口头上这么说,但是如果有人诚心学习面塑,罗仲文也愿意倾囊相授。他觉得香港的捏面人有基本的责任发扬这项艺术,平日他常常受邀在香港的中小学开课,而今年下半年也会与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构合作开设只有5名学员的面塑课程,期待能够从中找到传承者。
身处中西文化融合之地的香港,罗仲文认为,面塑艺术的主题也应该与时并进,如果要吸引外国人,那么制造那些他们熟悉的面塑人物就至关重要。
罗仲文对这项传统艺术还有其他寄望。他发现有残疾或智障人士的家庭都身心疲累,不仅当事人可能心灰意冷,照顾他们的家人也长期背负重担。他希望通过教授面塑,不经意地“拉拢”他们,让这些家庭的成员也能够享有心灵的松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