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向他说:“坐在角落的人,你听我说,你长得又高大又强壮,
应当学习一点东西,自己好挣饭吃。”
他回答说:“唉,父亲,我很想养活自己;
如果可以办到的话,我愿意学习发抖。关于发抖,我还一点都不懂呢。”
哥哥听见这话,笑了起来,心想:“天呀,我弟弟真是一个傻瓜,
一辈子都没有出息。”
在《格林童话》里,有篇名为《学习发抖》的故事。从前,有个父亲,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聪明又伶俐,小儿子很蠢。家里有什么事,都交给大儿子去做,小儿子只有眼巴巴看着的份。小儿子焦心不已,总得学会一样本领吧,也好给自己谋个生路。晚上,大家坐在火炉边讲故事,讲到毛骨悚然的地方,大家纷纷咬牙:“啊,这真叫我发抖。”小儿子听了,不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别人会发抖,可这并不能使他发抖,于是,他决定要学习发抖,他心想,发抖一定也是我不懂的一种本领。 小儿子开始了人生的漫漫长路,一直在寻找学习发抖的路径。因为他无知无畏,再可怕的事都不觉得害怕,最后因为打败了一个魔宫里的怪兽,而和那个王国的公主结了婚。
建投书局与世纪文景联合举办的女性主题月活动第一场分享会上,作家郭爽与读者分享了来自《格林童话》的这篇故事。郭爽新近出版的作品集名为《我愿意学习发抖》,她说,很多人不明白书名是什么意思,甚至以为是“学习如何发抖音”,其实,它来自《格林童话》中的这篇故事。“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读者都会有这样一个印象,那是关于讨论一个人的价值,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取舍的关系。我愿意学习发抖,发抖在常人看来是没有用处的事情,但是,当人们愿意去学习发抖的时候,无用的事情就有了一些能够被理解的力量。”
《我愿意发抖》来自德国“无界行者”写作项目,郭爽坦言,申请这个项目时,她正处于一个低谷期。从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后,郭爽一直在纸媒工作,行业的衰退让她对前途迷惘,就在这时,这个来自德国的机会出现了。因为儿时对于格林童话的钟爱,她提交了选题并顺利入选,获得了在德国从南到北全境寻访的机会。“一个小女孩大概五六岁,她的爷爷奶奶住在离她三四公里的疗养院里,小女孩想去看爷爷。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三四公里是一个很远的距离,但她当时就这样出门了。她有一个目标,知道爷爷奶奶在那里,中间会发生什么不知道,可能会遇见什么也不知道,甚至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能够到达,但她还是就这样上路了。”郭爽和读者分享了第二个来自格林童话的故事,“我去德国其实也像这个小女孩一样冒险,虽然拿到了项目资助,似乎是去做一件有计划的事,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是。我上路了,但终点其实并不明确,那是我一无所知的地方,要进入德国人的日常生活谈何容易。”
郭爽先后去了三次德国,最初,她从首次探访中拿到了很多资料,探访了众多景点,但写出的文字并不理想,她发觉,如果没有人的情感和声音,故事注定干枯,相较于材料,情感更重要。第二次抵达德国那一刻,奇迹发生了,郭爽因民宿女主人特蕾莎的遭遇遭受了巨大冲击,进而想要写下她的故事。“在我的故事里,第一个能称为朋友的人,是一个比我年长一些的女士,她叫特雷莎。我们之间最大的纽带就是,她也是《格林童话》的粉丝,她最喜欢的《格林童话》是《幸运的汉斯》。《幸运的汉斯》讲了一个人失去了所有东西,但他仍然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当然,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聊童话的,当我们彼此有了一定信任关系,她告诉我,她很喜欢《格林童话》,我问她,你喜欢哪个?她说是《幸运的汉斯》,我复述了这个故事。她知道,我没有骗她,这个故事成了我们之间的纽带。就像一个外国人要跑来中国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也会遭遇困难,如果有一个纽带是唐诗呢?这是一个巧妙的钥匙,虽然它指向的只是生活的一个局部,但必定是由情感寄托的局部。对我来说,《格林童话》就是进入我和特蕾莎共同情感领域的钥匙。”
“特蕾莎对我特别热情,因为看起来我比较酷,一个人跑到德国做一件自己很想完成的事。她已经40多岁了,有3个孩子住在小镇上,她不可能离开那个地方,甚至都没出过欧洲。我们彼此觉得对方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因为我离开家一直在外面漂,对安定生活有想象中的美好向往。”郭爽回忆,当她再度与特蕾莎联系时,才知道就在她离开德国后不久,特蕾莎就与丈夫分居了,“我突然明白她为什么跟我说一个失去了一切的人是幸运的,她没有说出的潜台词也许就是她正在失去。”
在郭爽看来,童话真正“勇敢的”,是其中蕴藏着很多人类共通的古老真理。比如她与特蕾莎,都曾在《幸运的汉斯》这个童话里得到抚慰——“汉斯失去了一切,但他是那么幸运”。故事与共同的想象拉近彼此,细微地触摸到彼此的感情与痛苦,异国两个经历迥异的女性不再是陌生人。故事的话语就此开启,郭爽开始如对待自己的邻居一般,进入一个个普通人真实的人生经历,书写地球那一端的居民们相通又相异的生命经验。
《我愿意学习发抖》
郭爽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最终,郭爽在《我愿意学习发抖》里讲述了十个故事,有小镇女性在婚姻、生育、劳作日常之外,残余理想的挣扎;有见证彼此三十年成长与痛苦的两个童年伙伴的故事;有500年家族女继承人的悲欣;有心怀艺术梦的小镇父子故事;有退休的女幼儿园老师的远东之旅;有开烤肉铺的土耳其人的异乡生活;有一个男孩性别身份的艰难自我探寻;有两代学者在幻想文学中听到的魔笛之音;有画家从内蒙古到柏林的故事;有“二战”中被迫远离故土的娜佳对战争与童年的记忆……作家金宇澄评价道:“何为‘传统、平凡的角色’,何为‘干净的语调’,郭爽找到了叙事的珍宝,她所表现的人物与现状,就如她喜欢的《格林童话》一样,满怀敬畏,天真四顾。这很现代,也很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