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6
健康之声
导读:万泰生物(603392.SH),曾凭借国产二价HPV疫苗的稀缺性和爆发式增长,风光无限,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元。
编辑|塔尔·小康A
2020年以“国产HPV第一股”身份登陆A股的万泰生物(603392.SH),曾凭借国产二价HPV疫苗的稀缺性和爆发式增长,风光无限,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元。然而短短四年,这家由前“中国首富”钟睒睒控股的明星企业,迎来了“至暗时刻”——2024年净利润暴跌九成,创上市以来新低。
与此同时,公司因历史问题、质量管理、合作终止等事件频频陷入舆论漩涡。一场围绕技术、市场、合规和战略的“大考”,正摆在万泰生物面前。
净利润下滑91%,疫苗帝国告急?
根据万泰生物4月11日披露的2024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45亿元,同比下降59.25%;归母净利润仅为1.06亿元,同比下滑91.49%,扣非后净利润更是亏损1.86亿元。这是其自2020年上市以来营收、利润双双跌破历史新低,甚至创下近十年来最低净利水平。
回顾历史数据,万泰生物2021年和2022年分别实现净利润20.21亿元、48.63亿元,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对HPV疫苗市场的高依赖。如今,这一“护城河”正遭受三重冲击:一是竞争加剧:2022年起沃森生物二价HPV疫苗上市,打破万泰的独家局面;二是集采挤压:全国多地开展免费HPV疫苗接种,价格大幅压缩;三是进口冲击:默沙东九价疫苗扩龄,快速抢占市场。
销售费用连年暴涨,推广模式惹争议
面对竞争,万泰生物未能以技术或产品差异化破局,反而在销售费用上“加码”。以2022年为例,公司销售费用高达16.34亿元,其中业务推广服务费占比近84%。
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其五大推广服务商分得金额超过3亿元,主要用于疫苗产品推广。这种“重销售、轻研发”的模式在当前医药反腐背景下,存在极大合规隐患。有法律专家指出,医药企业通过第三方服务商向渠道和终端输送利益,极易演变为商业贿赂或“带金销售”。
更为讽刺的是,早在IPO前夕,万泰生物就曾被卷入串通投标案,公司业务经理因参与违法投标被判刑,公司因此供货产品约121万元。此类问题并非孤例:万泰生物或其子公司名称曾多次出现在地方官员受贿案件的证据材料中。
GSK合作中止,国际化布局遭重挫
2024年初,万泰生物发布公告称,与国际药企**葛兰素史克(GSK)**合作开发九价HPV疫苗的项目正式终止。GSK方面表示,三期临床效果“未达预期”,成为合作“分手”的直接导火索。
按原协议,GSK需向万泰生物支付高达1.34亿欧元的里程碑付款,并约定共享全球销售收入。但截至终止前,仅支付了两期共计2200万欧元。项目失败不仅意味着后续资金链断裂,更暴露出万泰生物在技术转化、国际沟通与监管应对方面的短板。
对于一家试图“出海”的生物药企业而言,此次合作破裂是一次沉重打击。
子公司违规频出,“高新”光环褪色
监管公开数据显示,万泰生物及其子公司近年来在质量管理、信息披露、生产合规等方面频繁“踩雷”:子公司“万泰凯瑞”因交叉污染风险、设备校验过期等问题被福建省药监局要求限期整改; “万泰德瑞”因公示企业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被列入异常经营黑名单;母公司曾因危化管理不到位、急救标识缺失等问题被安监部门点名;因生产“劣药”利巴韦林注射液,公司2024年被罚款140万元,并在全国范围启动召回。
种种迹象表明,这家曾被称为“民营疫苗先锋”的企业,正在从技术到治理层面暴露出结构性风险。
未来何去何从?战略转型难题待解
面对疫苗业务增长乏力,万泰生物正在尝试“修复式转型”。2024年年报中提出并购战略,欲以“技术+市场”为双轮驱动,扩大疫苗与体外诊断的业务版图。同时,公司表示将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育自主研发能力。
不过,市场对此信心不足。公司现市值约为858亿元,较巅峰时期腰斩;九价疫苗仍处临床阶段,商业化路径遥远;体外诊断虽有潜力,但占比仍低、技术竞争激烈。
在4月董事会会议上,万泰生物高层承认当前“面临调整期”,但如何在激烈监管与市场压价的“双重夹击”下寻求突破,仍是未解之题。
疫苗明星,回归监管视线之内
万泰生物的“高开低走”不仅是商业个案,更是整个疫苗产业资本泡沫之后的理性回归。当公共卫生属性强化、价格机制透明化、监管风暴持续加压,医药企业若仍依赖“堆销售”“打关系”“拼渠道”,必将被市场与监管双重淘汰。
对万泰而言,从明星走向“问题企业”的轨迹背后,是制度反思,更是一次生死转型的契机。
微信编辑 | 华夏健康生产队的驴(开电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