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城市景色(2023年12月21日摄) 季春鹏摄/本刊
从民间笑谈“苏锡无常”到万众瞩目“新能源之都”,常州面壁了十年。
“龙城”常州,龙年开年迎来高光时刻——跻身“万亿之城”,宣告“苏锡,常在”。
从存在感不强到走进聚光灯下,经历跌宕起伏的常州如何东山再起?从传统产业蝶变到新兴产业裂变,坚持固本开新的常州如何笃行致远?
励精更始,踵事增华。地理版图形似蝴蝶的常州破茧重生的基本逻辑清晰可见:
——选择新能源,站在时代起飞风口。城市如人,需要理想抱负,更要找准方向定位。常州将新能源作为引领性、支柱性产业,十年深耕不辍、厚积薄发,现已构建起“发储送用网”全链条闭环,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指数位居全国第一。抓一时“风口”已属不易,将其变为持久“风向”御风而行更为难得。
——汲取新能量,找准“两山”转换通道。道法自然,生养万物,这是常州人的生态自觉。从生产性工程思维转向生态性有机思维,常州把自然与城市作为生命共同体系统谋划——探索“守好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重现绿水青山、留住金山银山”“绘就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实践路径,从大自然中汲取能量,为城市发展续航添能。
——培育新能力,锻造城市发展韧性。创新,既是常州应对当下的现实考量,更是常州赢得未来的战略选择。常州设立400亿元科创基金,推动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全球创新资源协同破题,引导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用高水平协同激发科技创新动能。科技创新是一场甘于寂寞的苦旅,需要懂得产业、舍得投入、等得成长、容得失败。常州专注培育城市创新能力、专心养成城市创新特质、专业营造城市创新氛围;新质生产力在此茁壮生长。
回眸千年,常州其实早已是国人向往之城。“出处穷达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吾州”,宋代文豪苏东坡晚年两度上表“乞常州居住”并终老于此。一生波澜起伏,却能“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先生放达从容的人生恰如他钟爱城市的精神写照——风雨起落,依然向上。
不同寻常,寻“常”之不同。记者近日蹲点调研,观察这座江南城市如何既融入澎湃的时代发展大潮,又坚守自有的气质基调,从城市与自然、城市与产业、城市与人、城市与文化四个维度深度解读。
“知和曰常”,看常州在空间布局上怎样与江湖相融、发展理念上如何与江湖共生,这是决定永续发展的“城市之基”;“守常达变”,看常州如何盘活传统产业、布局新兴产业、谋划未来产业,这是决定发展活力和动力的“城市之道”;“幸福如常”,看常州如何让不同人群都有获得感、归属感,这是决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城市之本”;“行者常至”,看常州怎样把历史文化作为发展之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塑人、以文兴城,这是决定张力和魅力的“城市之魂”。
常州“万亿之路”既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也是中小城市内生驱动、内涵增长的鲜活典型。我们力求通过四组关系勾勒常州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努力呈现其所来所往崛起成势的内在逻辑。
把长期主义当平常,城市方能行稳致远。一如其名,常州持平常心,守常规、明常理、循常识,坚守实业谋势、持久发力蓄势,最终澎湃起势,实现从寻常到超常的跨越。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亢 张展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