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电视剧拍摄地《屋顶上的绿宝石》|海南嘉积中学

《屋顶上的绿宝石》将阳光灿烂的椰岛海南,清新梦幻的伦敦、苏格兰,时尚繁华的上海外滩拍摄入镜,再加上演员们的时装造型,使全剧充满了青春浪漫的气息。两岸的青春偶像,霍建华、孙俪、姚采颖、胡宇葳的闪亮青春,是这一部戏的一大亮点,而张国立、刘雪华、张铁林、白冰冰的甘当绿叶,也为该剧添色不少。牵绊观众的剧情,感人的爱恨别离,让该剧成为合拍偶像剧的精品之作。


解密电视剧拍摄地《屋顶上的绿宝石》|嘉积中学


帅气的“老干部”霍建华,还有我们美丽的“娘娘”孙俪。看到这个剧照,不由让人想起学生年代的那段青涩记忆。


解密电视剧拍摄地《屋顶上的绿宝石》|嘉积中学


不知有没有人注意到这里的背景,或许有人会感觉到一丝丝的熟悉吧,如果有,那你一定是嘉中学子!没错,这里的背景便是拥有悠久历史的红楼。

下面上一组红楼的全景,让她的美丽绽放给大家。


解密电视剧拍摄地《屋顶上的绿宝石》|嘉积中学


精致的校门口,点点绿叶点缀,川流不息的人群,悠久,沧桑。


解密电视剧拍摄地《屋顶上的绿宝石》|嘉积中学


阳光普照,风和日丽,多年来不显岁月的金碧辉煌,一两点青春靓颖更是别样风采。

嘉积中学,简称“嘉中”,位于海南省琼海市,是海南省一级中学。创办于1917年,原名“崇实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3年改称“广东省立第十三中学”,是当时海南省唯一的省立中学,也是当时海南的最高学府。1933年,“十三中”易名为“广东省立琼崖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嘉积中学”;2005年被评为“海南省一级甲等高级中学”;2011年学校再次以高分通过海南省一级甲等高级中学的复评工作

截至2015年10月,学校有行政综合大楼、教学楼、体艺馆、艺术楼、藏书16万册(包括电子图书)的图书馆、学生公寓共有2000多个床位、有省一类卫生标准的学生食堂,可容纳1500名学生同时进餐。全校班班拥有多媒体白板设备,已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解密电视剧拍摄地《屋顶上的绿宝石》|嘉积中学



解密电视剧拍摄地《屋顶上的绿宝石》|嘉积中学


当然,学校最有名的建筑肯定就是红楼了。


解密电视剧拍摄地《屋顶上的绿宝石》|嘉积中学


红楼是嘉积中学的标志,是光荣传统的标志,更是巍巍学府的象征。始建于1939年末的红楼原为土木结构,系日本人侵琼时在嘉积镇北门兴建的几幢营房中的主建筑物,是侵琼日军佐世保镇守府第八特别陆战队司令部所在地。抗战胜利后,这里又被国民党政府接收为部队营房。

对嘉中历史深有研究的琼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锦爱说,红楼所在地之所以能成为今天嘉中的校址,与民国时期嘉中的一位校长郑兰生有着莫大的关系。抗战胜利后,为了躲避战祸而被迫迁出岛外的嘉中亦奉命复员,迁回旧址。但昔日的校舍已经荒废,因此,按照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要求,嘉中接收了镇北郊大春坡日军建筑的小学校舍为初中部,镇南门嘉中初创立时的校舍为高中部。但一校分为两地上课,管理和教学都很不方便,更谈不上谋求发展了。[16] 经过一番计量后,郑兰生看中了嘉中现今的校址,但此时国民党陆军188师还驻扎在这里。

陈锦爱说,郑兰生曾多次专程到广州活动,向当时在国民党军界中的几位海南同乡求助,与省政府和教育厅的官员们进行了数次斡旋,终于将省政府的批文拿到手。1946年冬,师生们全部迁入了新址,亦就是现今嘉中的所在地,开始了它长远的发展。

解放后,嘉中老校舍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曾经几经整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的师生将这幢楼的外墙、柱子、廊拱漆成了红色,故称“红楼”。

书声不断校旗不倒琼海市嘉积中学抗战逸事

这是一篇从文献上摘抄下来的文章,它给人们揭开了红楼更为神秘的面纱。

嘉积中学校名沿革

嘉积中学创办于1917年,原名“崇实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3年改称“广东省立第十三中学”,是当时海南岛唯一的省立中学,也是当时海南的最高学府。1933年,“十三中”易名为“广东省立琼崖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嘉积中学”。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在日军的侵扰之下,顽强生存,辗转办学,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11月1日是琼海市嘉积中学98周年的校庆。这所将近百年的学府,在抗日战争期间两迁其址,在艰苦卓绝中办学,没有式微,没有倒闭,反而越挫越勇,不能说不是海南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琼海市史志办原主任陈锦爱通过查考相关校史资料,如原校长郑兰生等人的回忆录,以及校友黄循颜等人的口述史料,形象地还原了嘉积中学师生们战时的学习和生活场景。

抗战时期,烽火连天。彼时,炮弹、牺牲,琼海嘉积中学在艰难困苦中愈发强大;彼时,抗争、迁徙,嘉积中学在颠沛流离中发展壮大。

嘉积中学在“寇氛正炽,遍地烽烟”中坚持办学,做到弦歌不辍,校旗不倒,弘扬祖国文化,延续琼崖教育之余脉,是一种民族精神和家园情怀的强烈释放。

第一次大搬迁

雷州半岛茅寮当教室

1937年抗战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1939年2月,日本侵略军的铁蹄震碎了海南岛的宁静。海口市沦陷后,琼东县国民政府指示实行焦土抗战。琼崖中学(今嘉积中学)师生在将多年苦心筹建起来的新校舍付之一炬后,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走上了流亡办学之路。师生们到嘉积溪仔街码头登船,沿万泉河溯流而上,转移到定安县的蒙养、石壁一带,借用程、蔡两姓祠堂上课。此时琼崖的中学大多都停办了,琼崖中学弦歌不辍,着实难能可贵。

1937年7月28日,广东省国民政府决定将琼崖中学改设为“广东省立琼崖联合中学”,迁址粤西,接收各停办学校之学生就读,使广东省的重点中学教育不致中断。省府委任原琼崖中学校长陈传栋为琼崖联合中学校长。

1939年10月,琼崖联合中学师生撤离海南岛,经过长途跋涉,到达雷州半岛的遂溪县麻章墟。11月,学校正式开课。起初学校借用麻章墟的小学上课,一年以后另搬迁到陈氏祠堂,并在邻近搭盖几间茅寮作为课室。战时设备非常简陋,没有礼堂,也没有图书馆,甚至连用膳的食堂也没有,学生要跑到市墟的大排档找饭吃。晚上睡在祠堂的宿舍里,那是用竹片搭成的一排排的碌架床式的睡铺,上下各睡十多人。至于课室内一张张的学生桌椅,简陋得只用两块木板竖钉在地上。除此之外,就剩下一块孤零零的黑板。

当时,学习环境恶劣,师生生活十分清苦。但是由于怀着对日军万分的愤恨,以及对抗日必胜的信念,师生们坚持教学和学习的情绪非常高涨。

1941年秋季,琼崖联合中学原教务主任郑兰生接任校长。1942年春,学校恢复原“广东省立琼崖中学”校名。

第二次大搬迁

高州冬泳锻炼心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加紧推行“南进”政策。翌年,春节刚过,湛江就沦落于日军之手。学校被迫再次停课,师生们冒着危险,跋山涉水,辗转于高州一带,度过两个月的流离生活。校长郑兰生后来回忆说:“敌陷雷阳,本校仍作第二次之搬迁,余又得与诸生跋涉数百千里之长路,历尽饥寒,备尝险阻,始达化县之宝墟,再择地而复校焉。”经多方联系,最后选定在宝墟的陈氏祖祠复课。

陈氏祖祠一共三进三间,中厅设教室,两边走廊由师生分住,设为校舍。这里距广西北流县界仅4公里之遥的两广边境,是群山环抱的偏僻穷山村。没有公路通车,物质十分困难,学习和生活条件比麻章更艰苦。连点小油灯用的煤油在宝墟也买不到。学生们就用当地又熏又臭的樟木油点灯晚修。国难时期难得读书机会,当时在“读书救国”的号召下,大多数同学自觉发奋用功。有些同学还在晚修后加班,自动在昏黄的小油灯下“开夜车”到深夜,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

每天傍晚,师生三两成群到附近的陵江去游泳,即使是寒冬腊月风大水冷也坚持跳下江中冬泳,锻炼身体和意志。

1944年,日军从湛江进犯化县一带,师生无家可归,只好暂时到当地师生的家乡避其锋芒。日军一走,师生便回校坚持上课。日军飞机来了,为防空袭,师生们便躲入自掘的简易的防空洞,日军飞机走了,又回教室继续上课。

粤北分校

桐油灯熏黑鼻孔

1942年春,琼崖中学部分师生在第二次大搬迁中从化县宝墟直接向粤北的曲江迁移。曲江是抗战时的广东省会,由广东省教育厅主持,以流亡至此的琼崖中学师生为基础,成立了“琼崖中学粤北分校”。粤北分校设在曲江市郊黄田坝的一座小山丘上。学校设备非常简陋,校舍除一两间是瓦房外,其余的都是用树皮搭的寮群。师生们晚上睡在这样的宿舍里,寒冷的北风吹进来,只得在单薄的棉被里卷缩发抖。

那时生活贫困,物质缺乏,不少学生靠典当旧衣物过日子。每天吃省府拨下来的又粗又霉的黄米饭,再嚼几根白菜或萝卜干。由于蚊子多,不少人患上了疟疾。虽然如此,但是学生们怀有抗战救国的崇高理想,所以学习的劲头很高,晚上伏在昏暗的桐油灯下读书,一直坚持到深夜,第二天起床,鼻孔总是黑黑的,弄得毛巾也变黑了。学校的校舍,原是继承下来的破旧茅房。在建校初期,筹建了两间较宽敞的竹织新教室。1943年5月的一天,一位老师家属烧饭不慎引起了一场大火灾,只在半个小时内,全校数十间茅屋,约有半数被大火吞噬了,部分师生被迫露宿了一段时间。

1944年秋,在日军发动了大规模攻势的湘桂战争中,粤北地处日军的南北夹攻范围。战火蔓延,校舍化为灰烬。琼崖中学粤北分校也随着战时省会的疏散而流亡到了山城连县,后又迁至信宜县,始终坚持办学。

高唱凯歌还

新校为日军司令部营房

在琼崖抗战的六年中,琼崖中学辗转迁徙,一路弦歌。在办学条件很差的战争环境中,靠什么支撑度过重重难关?靠的是民族大义和抗战必胜的信念,激励师生们克服千难万险,奋发向前。

在抗战中,琼崖中学师生抗日救亡情绪无比高涨。音乐老师教大家演唱《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等抗日救亡歌曲,唱得流亡学生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在清晨和黄昏,经常有人在校园内引吭高歌《黄河颂》和《延安颂》,也有人带着悲怆的声调,如泣如诉地在倾吐着《流亡三部曲》。

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在开罗举行会议,发表了开罗宣言。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消息传来,身居山区的琼崖中学全体师生欢呼雀跃,大家不约而同地在一天晚上将烧火做饭用的山竹集拢起来,在陈氏祠堂附近点燃起篝火,大家就围在火堆旁唱歌跳舞。音乐老师张亮更是欣喜若狂,他一边指挥同学唱歌,一边拉着同学的手跳呀跳,唱呀唱,其欢喜之情实在笔墨难表。在日本法西斯面临穷途末路之时,琼崖中学学生会办的板报名叫《海南岛》,以海南两字起头征求对联比赛,“海寇哀鸣陌路日,南风喜报太平时”一联获第一名,反映了当时胜利在望的形势和同学喜迎春风的心声。

抗战取得胜利,琼崖中学师生“漫卷诗书喜欲狂”。他们在郑兰生校长带领下以“青春作伴好还乡”的万丈豪情返回嘉积镇。粤北分校迁往府城,续琼台师范之余脉。1946年,琼崖中学迁至原日军左八特陆战队司令部营房(现嘉中校址),原日军办公楼的楼顶,升起了琼崖中学的校旗。

如今的“红楼”不负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斗,百年来,创下了辉煌的佳绩。

1993年嘉积中学入选《中国名校》;2005年被评为“海南省一级甲等高级中学”和“中国百强中学”;2007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8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海南省文明礼仪教育示范校”;2011年学校再次以高分通过海南省一级甲等高级中学的复评工作;2013年被评为海南省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被评为海南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海南省文明单位,海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希望这所炮火中成长出来的花朵摇篮能更茁壮成长,越来越成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