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没有不幸福,只有不知足

法国作家莫泊桑曾说:

“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

这位短篇小说巨匠,试图用一个个人物和故事来佐证这句话。

不管是普法战争中坚强活着的羊脂球,

还是《我的叔叔于勒》中,被金钱奴役的菲利夫妇;

不管是《俊友》中借女人上位的杜洛瓦,还是为儿子复仇的索瓦热老婆婆……

他们在莫泊桑的文学世界里,泾渭分明地站在道德两侧,固守着善与恶的分界。

但有一个人,性格里兼具了脆弱与坚强,无法用非黑即白的人设来定义。

她就是小说《项链》的女主角——玛蒂尔德。

她幸福的前半生,因为爱慕虚荣,欲求不满跌入困境,之后又因为坚韧和勤劳,懂得了知足,成熟了心志。

她是莫泊桑笔下的经典人物,曾经一度作为欲望的代名词,被钉在虚荣的十字架上。

然而,当我们以更加悲悯、理性的视角看待玛蒂尔德,我们不难发现,她的贪婪和虚伪并非以一贯之,人生的幸与不幸,更多地落脚在是否“知足”上。

用幻想对标现实 痛苦随之而来

玛蒂尔德出生在一个小公务员家庭,长大后,嫁给了一个门当户对的教育部小科员。

夫妻俩住在殉教街的一处公寓,平常还有个女佣打理生活。

她本应在安稳的岁月中静待人生的开花结果,

但却认定了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玛蒂尔德感觉生活一路向下,关于幸福的一切都遥不可及。

而她痛苦的根源,在于反复拿幻想对标现实,

陷入攀比、失望、再攀比,更失望的恶性循环。

她理想中的生活,是住在挂着东方帷幕,摆满瓷瓶的豪宅,

与一众绅士笑谈风声。

而现实生活中,她只能囚禁在简陋的公寓,看着丈夫为一盆鲜美的鱼汤欢呼。

对现实永远不知足,这使她在痛苦和拧巴中,找不到与世界的相处方式。

内心压抑,情绪低落的玛蒂尔德,

嫉妒朋友、埋怨丈夫、折磨自己。

作家书海拾贝说:

“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念过多,内心本不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

每个人都有欲望和幻想,

但这份执念一旦变得不切实际,就会成为一种羁绊,牵扯住心性。

莫泊桑深谙其理,与他的老师福楼拜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中,也描述了这样一位永不知足的女人。

她就是美貌迷人的爱玛小姐。

爱玛出生在穷乡僻壤,但却是个容貌与气质俱佳的女孩。

在步入婚姻前,她设想的丈夫必定浪漫多情,生活必定优雅富足。

可嫁给包法利先生后,一切幻想瞬间破灭。

虽然衣食无忧,但生活是柴米油盐的平淡,丈夫是见识短浅的莽夫。

爱玛和玛蒂尔德一样,被无处安放的不满和压抑折磨。

但爱玛更“大胆”,她选择背叛婚姻,另寻佳偶。

之后,她认识了魅力四射的莱昂、风流倜傥的罗尔多夫,但这些男人,依然满足不了她。

最可悲的是,为了纸醉金迷的生活,

爱玛陷入高利贷的盘剥,最终走投无路,服毒自尽。

不管是玛蒂尔德还是爱玛,她们都陷入了一个误区,

对“拥有的”永不知足,对“幻想的”执迷不悟。

就像哲学家伊壁鸠鲁所说:

“谁不知足,谁就不会幸福。”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理想与现实的偏差,

但聪明的人,总会在追梦的同时,保守一份知足和感恩。

被欲望一叶障目 对美好视而不见

巴尔扎克说:

“贪心好比一个套结,把人的心越套越紧,结果把理智闭塞了。”

就像玛蒂尔德,她一直在焦急地等待人生的高光的时刻,

而这个时刻来临时,她又有了更高的期待。

被欲望套牢的玛蒂尔德,完全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

包括丈夫对她无比深沉的爱。

为了让玛蒂尔德快乐,丈夫费尽心力弄来了一张请柬,是教育部长若尔日夫人的高端酒会。

本以为妻子会满心欢喜,可她却在自暴自弃中挖苦自己。

玛蒂尔德先是抱怨没有漂亮舞裙,后又苦恼于没有名贵珠宝,

总之她因为这个舞会,变得更加苦闷。

见她愁眉不展,丈夫主动解决了所有的难题。

不仅拿出积蓄为她买了条昂贵的裙子,

还鼓励她去和伏来士洁太太借一件珠宝。

当玛蒂尔德在一堆珠宝中挑中那条改变命运的项链,人生的剧目也迎来高潮。

舞会华丽开场,玛蒂尔德毫无悬念地成为了最耀眼的女宾。

迷人的风韵、时髦的装扮、多情的眉眼,让众人倾倒,

机要处的部长都主动示好,邀她跳舞。

玛蒂尔德尽情地挥洒着多年来积攒的热情,

像冰河消融后的鱼,自由肆意地在舞池里旋转。

只可惜,她是参加王子舞会的辛德瑞拉,

时间一到,就得坐上南瓜车,变回灰姑娘。

凌晨三点,舞会结束,玛蒂尔德和丈夫沿着冷冷清清的塞纳河,走向令她厌恶的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

“人之所以不幸,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

玛蒂尔德的不幸,也源于此。

她因不满足于现实而陷入幻想,又因沉浸在幻想中,忽视了身边的爱意与美好。

其实,玛蒂尔德很幸福,她不需要为生计奔忙,生活里也没有大风大浪。

更幸运的是,有个深爱她的丈夫,为她挡风遮雨,排忧解难。

只可惜,她忽略了所有的“小确幸”,她的痛苦因此看起来愚蠢又矫情。

俗话说:

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有时候,幸福与贫富无关,关乎内心的感知。

幸福的人,即使落入人生的低谷,也能通过对美好的感知,知足常乐;

而不幸的人,会在永不知足的怪圈中,对幸福视而不见。

苦难让人清醒 知足才会幸福

莫泊桑对项链似乎有某种隐喻,它代表了玛蒂尔德求而不得的欲望和执念。

当玛蒂尔德把项链丢失的那一刻,她的命运和莫泊桑的隐喻形成了完美的互文。

舞会结束了,但那些登峰造极的时刻,仍在玛蒂尔德的脑海里不停地闪回,

直到她发现项链不见了,才瞬间惊醒。

找遍大街小巷仍一无所获后,夫妻二人决定买一条新项链赔给伏来士洁太太。

他们在故宫街的一家珠宝店,找到了一条相似的金刚钻项链,

但36000元法郎的价格却远超预料。

对此,夫妻二人既没有逃避责任,也没有打算弄条假项链糊弄过去。

他们为了凑钱而各处举债,签了不少借据和破产性契约;

买下项链后,再竭尽所能地去偿还。

项链还回去的那一刻,玛蒂尔德也正式走向更为真实的生活。

她搬离了殉教街的公寓,辞退了女佣,脱去长裙,剪掉指甲,

从此变身为妻子、女工、厨娘……

关于贫穷,很多人避之不及,

但不可否认窘困的生活,更能让人清醒,促人成长。

如今的玛蒂尔德无暇痛苦,她有干不完的家务、做不完的活计;

她更顾不上攀比和嫉妒,因为她需要更多的脑力来思考如何省下1个铜元。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10年。

10年后,玛蒂尔德还清了所有的债务,

她非常知足,一身轻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幸福。

偶然的一天,她巧遇了伏来士洁太太,她的粗糙和苍老令老朋友十分错愕。

但玛蒂尔德大方走过去,介绍了自己,并澄清了当年项链的事。

在此,莫泊桑写下了小说《项链》中最灵魂的一笔——那条项链是假的,最多值500法郎!

故事戛然而止,但却引出了读者无限的思索。

项链的丢失对玛蒂尔德来说是厄运还是契机?

她辛苦劳作的10年是对青春的荒废还是对人性的升华?

代表欲望和贪婪的项链,到底是无价之宝还是一文不值?

无论你倾向于哪种答案,都应看到莫泊桑在最后给我们呈现的玛蒂尔德——

一个脱去虚伪和矫情,真实自立的普通女性。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玛蒂尔德的影子。

她们在安逸的日子里,永不知足;

反而是失去一切后,通过苦难的磨砺,变得清醒和知足。

小说最后,莫泊桑自问:“如果没有丢掉项链,会怎么样?”

如果没有丢掉项链,玛蒂尔德在舞会耀眼的光晕里,极可能愈陷愈深,成为另一个“包法利夫人”。

她会继续用幻想来贬低现实,任由欲望膨胀,

用“永不知足”的怨气代替生活里的所有美好。

但幸运的是,项链丢了,玛蒂尔德从虚荣贪婪的梦中醒了。

命运抢走了她本来安稳的生活,但艰苦的岁月又回馈了额外的礼物。

人生的幸与不幸,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一念知足常乐,一念贪婪痛苦。

就像莫泊桑说的:

“人生真是古怪,变化无常,无论害你的或者救你的,只消一点事。”

诚然如此,对生活是否知足这一点事,就会对人生境界产生不小的影响。

愿你与生活真诚相待,用清醒而端正的意识,学会知足和感恩。

唯有如此,幸福感才会如影随形陪伴你走过春华秋实。

与君共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