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凉山州西昌市经久乡突发森林火灾,火势逐步蔓延,一度向庐山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逼近。接到撤离通知后,该馆紧急撤离文物。4月2日上午,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副馆长邓海春向在场的媒体回忆了当时的情形。据悉,该馆在半小时内撤出了256件文物,后与驻防消防队、志愿救援队一同撤出一千余件文物。南都记者在现场看到,被撤离的文物被放置在库房内,用编织袋、箱子等包装,房内有工作人员值守。
南都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距离庐山大门1.3千米,不远处是光福寺。4月2日,据西昌有关部门介绍,截止目前,凉山州奴隶博物馆共转移出1256件馆藏文物,其中包含90件国家一级文物,130件国家二级文物,8件国家三级文物以及千余件其它珍贵文物。
4月2日上午,在邛海宾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副馆长邓海春向在场的媒体回忆了转移文物时的情形。邓海春介绍,在3月31日接到撤离通知后,馆内立刻按照撤离预案组织工作人员在半小时内撤出了256件文物,又于4月1日凌晨两点火势稍显松和后,与现场驻防消防队、蓝豹救援队一同撤出一千余件文物。
邓海春回忆,“当时庐山停电了,我们到达文物房的时候,已经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热浪。指挥部一再劝我们赶快撤离,说‘人重要’,但是作为一个文物人来说,我们就想,文物重要。抢救一份文物,我们就给子孙后代多留了一样东西。”现场,邓海春还展示了撤离时所拍摄的照片,“这是消防队的车辆和我们的车辆,当时风很大,火一直在蔓延。”
邓海春表示,这是博物馆从开馆以来面临的最大威胁,也是唯一一次转运文物。“我们无法预测火势有多大,我们认为先转运更好。我们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
据了解,撤出的1256件文物多为馆藏孤品与纸质文物,其它不易撤离的陶器、石器、碑刻文物目前安置在馆内防火仓库中。已撤出的文物目前均按文物类型封箱保存于邛海宾馆处,现场设十名安保人员进行二十四小时值守。
南都记者在邛海宾馆看到,被转运的文物被放置在库房内,用编织袋、箱子等包装,每个包装上都有文物的索引信息。房内有工作人员值守。
南都此前报道,4月1日0时许,据一线扑火队员介绍,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暂时未被波及,火势有所减小。为安全起见,已相继转移文物资料。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于1985年建成开放,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占地45亩,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建馆至今,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50余万人。目前馆藏文物共四千余件,其中一级文物90件,二级文物178件,三级文物8件。
采写:南都记者 吴佳灵 发自四川西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