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年少夭亡,更让人悲伤的剧情

《了不起的盖茨比》结尾,盖茨比已经死去,主角去见了盖茨比的父亲——题外话,《断背山》小说结尾有类似处——于是:

主角看到了盖茨比少年时,曾经拿来自我励志的日程表:

规定自己几点起床,几点工作,几点学习,鼓励自己要赚钱,要对父母好,要力求上进……

这个情节安排在这里,尤其夺人心魄。

许多叙事作品会安排人死掉,但得有讲究。

郭啸天可以死,但得留下郭靖。

洪七公欧阳锋可以死,但也差不多活到了寿终正寝。

叶二娘和玄慈都可以死,但得留下虚竹。

张翠山和殷素素可以死得前后相继,但留下了张无忌。

因为,读者读着,总怀着个念头:

有指望。

奈德·史塔克可以死,血色婚礼可以发生,但得留下布兰、珊莎、二丫和雪诺。

悟空可以和沙鲁同归于尽,但得留下悟饭。

白胡子甚至艾斯都可以死,但得留下路飞。

可以有牺牲,但应当有未来。

像,《基督山伯爵》主角父亲逝世了,但自己还活着;反派维勒福却是反过来:自己还活着,儿子没了:这就是主角与反派的待遇区别:有没有未来,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像,《狮子王》里木法沙殒落了,但辛巴活了下去,而且将卷土重来。

用俗话说:人得有念想,年轻就是希望,不能写死。

所以许多老人在剧情里被描述死时,偶尔也会上点煽情段落,包括但不限于“干完这一票我就回老家”、“这是我最后一次出任务了,希望顺利吧”——然后……

但这样写最多让人感叹“如果当初”,却还不至于写死。

真把年轻人写死,就捏死了希望。

然而,比把年轻人写死更残忍的,就是这样了:

清清楚楚地告诉你,在逝去之前,年轻人曾经多么热爱生命,多么满怀希望。

将一个人热爱生命满怀希望写在故事的开头,大家会觉得顺理成章:起伏,跌宕,但大体一路向上。

按照时间顺序经历生命的希望与无常,大家都还觉得可以体谅。

但在一个人逝世后,回头看这一段,告诉你一个逝者曾如何满怀希望地努力,这尤其让人感伤。

人都容易从外界例子投射到自己。无论自己好不好,总会多少盼着看到一些基本的正面例子:

都希望付出终得回报,所以想看天道酬勤;接受一代新人换旧人,所以伤于白发人送黑发人。

如果一个人悲观厌世,那他之后逝世也会让人觉得不那么难以接受,毕竟求仁得仁。

如果一个人乐观努力,那他理该成功,这会让人觉得多一分指望,觉得世界总是在朝好的方向走。

《了不起的盖茨比》结尾,在盖茨比之死已经尘埃落定时,告诉你他曾经如此努力上进过。

通常心想事成的故事里,这样的人理该获得不错的结局,这才符合大多数人的预期,但我们预知了悲剧结局,回头看那些努力过的热情与痴迷。

往深了说,这其实也是在泯灭大家的指望:

年轻人拥有未来,努力上进的年轻人理该拥有更好的未来,这是每个普通人朴素的指望。

所以许多悲剧发生后,许多人会倾向找理由,证明他们的悲剧自有其缘故。毕竟大家总指望“好事都发生在好人身上,人如果发生了什么事一定有缘故”。

而这个指望被摧毁后,剧情回头重新告诉你,他们曾经那么努力过,他们的结局与他们的意愿并不相当。我们于是明白了无常,那份热忱最后得不到我们期望的回应,注定会被命运推向空幻。

这才尤其让人难过。

说到底,人活的虽是自己的生命,但总还指望着从周围汲取一点力量,来让自己相信点什么。

说到底,人最怕的不是苦,而是无边无际无可改变的苦,看不到指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