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春秋】 452 及处父盟

原标题:【一说春秋】 452 及处父盟 ▼ 鲁国第十八任国君鲁兴进入在位执政第二年。 本年的春天,晋

原标题:【一说春秋】 452 及处父盟

鲁国第十八任国君鲁兴进入在位执政第年。

本年的春天,晋国以鲁兴不去朝见为由讨伐鲁国。

我们要说啊,鲁国之前派出鲁国的公孙鲁敖和晋国的国君晋欢见面,介绍通报鲁国新君继位以后的情况,不能说鲁国对晋国不够重视。可是对于晋国来说,晋国觉得就派一个公孙,就想打发我晋国,怎么可能呢?必须国君亲来朝见,这才是诚意,所以才有了这一次的讨伐。

晋国毕竟是老大,鲁国再委屈,再不爽,还得听话,所以呢,鲁兴于本年的三月十九前往晋国朝见,到了四月十三,晋国派出大夫阳处父和鲁兴举行盟誓。

我们之前并不是没有讲过国君和大夫之间的盟誓。比如说像最早的时候郑国和陈国的盟誓,当时就是郑国派出他的大夫到陈国去和陈国的国君盟誓,而陈国呢也派出他的大夫到郑国跟郑国的国君去盟誓。这种情况呢,虽然国君和大夫举行了盟誓,但这位大夫他代表的是他的国家,代表的是他的国君,这种盟誓是平等的盟誓。但是一个国君跑到另外一个国家,不和这个国家的国君盟誓,却和这个国家的大夫盟誓,这种情况从来没有出现过。可以说,晋国派阳处父和鲁兴盟誓,这是对鲁兴的羞辱。

《春秋》特意没有记录鲁兴去晋国以及从晋国盟誓归来这些事情,就是为鲁兴避讳。同时,《春秋》记录这件事情为“及晋处父盟”,是为了厌弃这个羞辱的行为。

到了本年的夏天,六月,鲁国的公孙鲁敖和宋国的国君宋王臣、陈国的国君陈朔、郑国的国君郑兰以及晋国的大夫士縠会面,并且在垂陇举行盟誓,以讨论晋国和卫国的纷争。

我们要说啊,垂陇之盟是一个国君级别的盟会,鲁国是因为鲁兴还在晋国朝见,没有回国,所以以鲁敖来全权代表。而晋国派出的这位士縠,则是士蒍的儿子。想当年晋国的先君晋诡诸要解决群公子之乱,就是士蒍帮他出的主意。而晋诡诸也以晋国的大司空之位来酬谢士蒍。这位士縠呢,则是子代父职。

按照《春秋》一般记录的习惯,像这种大夫级别的人去参加国君级别的盟会,往往都会以“人”这种方式来模糊记录,比如说应该称士縠为“晋人”。可是呢,这一次《春秋》特别记为晋士縠参加了垂陇之盟,这是因为《春秋》认为士縠可以堪此大任。

可是,如果我们联想到之前晋国曾经派阳处父和鲁兴盟誓这么一件事情,我们发现,晋国的大夫的地位正在慢慢和其他国家的国君等同了,这是大夫强权的一个标志。

当然在垂陇之盟上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陈国的国君陈朔为卫国向晋国求和,因为卫国攻打晋国之前曾经征取过陈朔的意见,陈朔承诺说,你们去打,不管输还是赢,我都替你们去和晋国谈判。而这次,陈朔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他还逮捕了卫国的大夫孔达,以作为和解的诚意。

到了本年的秋天,鲁国从去年的十二月一直到七月没有下雨,但是呢,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旱情,所以《春秋》记录这次异常的天气,同时也表达了鲁国人对于干旱的忧虑。

当然,我就这么一说,您就那么一听。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