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酒协:中国酒业进入新一轮产业调整阶段

整个中国酒类的产能在持续下降,但是整个产品消费结构与规模却在不断地上升

“白酒产业抗冲击能力最强。”7月14日,在泸州举行的中国酒业协会(以下简称“中酒协”)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扩大)会议上,理事长宋书玉表示,“中国酒业已经进入新一轮产业调整阶段,产业结构、市场和消费结构面临变革与调整。”

中酒协每年召开的理事会,被行业内称为酒业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参会的全国各大酒企一把手以及行业专家、经销商等齐聚一堂,深入剖析中国酒业在过去一年发展的成绩和经验,并对酒业未来做出展望和布局。

根据此次会议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酿酒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计1761家,实现产量5406.85万千升,同比增长3.95%;销售收入8686.73亿元,同比增长14.35%;利润1949.33亿元,同比增长30.86%。

会议还透露,2022年1~5月,全国酿酒行业规上企业数量1741家,全国规上企业酿酒总产量2241万千升,同比下降1.35%;累计完成产品销售收入3991亿元,同比增长13.98%;累计实现利润总额827亿元,同比增长39.72%。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根据中酒协发布的数据,在“十四五”开局的2021 年,白酒产业依旧延续了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规上企业总计1761家,实现销售收入8687亿元,利润总额1949亿元。其中,白酒行业呈现结构性繁荣: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033.48亿元,同比增长18.60%;利润1701.94亿元,同比增长32.95%。此外,白酒在渠道端、资本端、舆论端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度。特别是以酱酒为代表的产业投资热,2021年达到顶峰。

在宋书玉看来,白酒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得到提升:以16.62%的全国饮料酒总产量占比,实现了74.66%的营收占比与87.31%的利润占比;同时其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向优势产区、头部企业集中,2021年以716万升的总产量,创下2016年以来的最低值,同时规上企业数量由2016年的1578家下降到了2021年的965家。

集中的趋势还体现在产区。数据显示,2021年白酒产量占行业比重超过1%的省市有17个,比2020年减少一个(福建省),但其中9个省市的白酒产量占比较上年增加,8个省市下降。其中,遵义、宜宾、泸州、宿迁、吕梁、亳州六大烈酒产区都保持了稳定增长。

中酒协认为,白酒行业结构性升级明显,头部企业净利润普遍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茅台、五粮液、洋河等10家上市白酒企业均实现了同比增长;其次,头部企业营收增长稳定;再次,高端产品是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也导致了分化再度加剧,同时也验证出产品结构性升级才是满足品质消费的关键。

就此,华经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从企业数量来看,白酒消费呈现出向主流品牌、主力产品集中的趋势,白酒产业也向品牌、原产地和文化集中,产业竞争加剧了对弱小白酒企业的挤出效应。尤其近几年以贵州茅台、五粮液为代表的知名酒企业绩高速增长,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中国白酒市场日益明晰的集中化趋势。

此外,中国啤酒产业进入“量价齐升”的增长周期,尤其在2021年开启了高端化“元年”;葡萄酒产业已经触底,在产销下滑的情况下实现了利润的增长;黄酒产业持续深度调整和创新发展,价值稳步回归;露酒产业市场认知度不高、人才短缺、品质表达不清晰等问题依然存在,但开发潜力巨大;酿造料酒产业稳中有升;发酵酒精产业发展局面短时间难以改变……

“从这些数据我们能够感觉到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整个中国酒类的产能在持续下降,但是整个产品消费结构与规模却在不断地上升。”白酒行业专家蔡学飞表示。

蔡学飞进一步强调,上述趋势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首先,随着消费者,特别是中产阶层消费人群的不断壮大,对于高品质的酒类产品有着旺盛的需求,带来整个酒类消费结构的升级,并推动了以品牌文化为代表的产区酒、全国性名酒的蓬勃发展。

其次,在这种趋势下,我们依然要看到整个规模性酒企的数量其实是在持续下降的,也就是产业的集中度在提升。全国性名酒尤其产区名酒不断地聚集,并通过全国性扩张与渠道下沉,对于一些区域酒企,以非名酒和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的、没有文化与品牌特色的中小型酒企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使其慢慢失去原有的优势市场。

最后,随着中国酒类头部资源的聚集,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在资本的推动下,又得到了极大的加速,围绕名酒,以及产区名酒、品类名酒为核心的企业受到业内外资本的追捧,可能存在资本助推下的行业过度扩张问题,带来一些不确定性的风险。

酒行业存在六大不确定性

“2022年中国酒业必将面临重大压力,快速增长与增长缓慢的矛盾,区域市场与全国市场的矛盾,品类竞争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渠道不足与消费疲软的矛盾,产能放大与消费不足的矛盾,需求下行与价格下行的叠加效应,这些都预示着产业调整已经开始了。”宋书玉强调,“产业矛盾积累达到了临界,产能扩大、品类升温、渠道扩充、整合加剧、消费需求下行,矛盾释放不可避免。”

记者注意到,这是继今年6月的“第十一届中国白酒T8峰会”之后,宋书玉再次强调这一观点。他提醒道,要清醒认识产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其中包括六个方面:饮酒人群数量变化对酒类消费容量带来的不确定性;疫情防控常态化对酒类市场消费冲击的不确定性;产业政策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业外资本涌入引发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产能过剩与优质产能不足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小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影响预警响起,要适应变化、主动调整、化解矛盾,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宋书玉举例说,白酒行业长期不缺酒、长期缺好酒,优质白酒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这为投机炒作留下了空间,容易造成市场恶意炒作和虚假宣传”。

因此,对于优质产区和名优酒企的扩产是鼓励的,可以实现优质产能的增加,对未来产业发展是利好,但是要警惕无序扩产,违背资源负载的规律。他提出警示,一些跨界资本不断进入白酒产业,可能因对产业了解不深刻而出现“不胜酒力”的情况。

记者注意到,近两年白酒行业出现新一轮的扩产潮,其中包括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今世缘、水井坊等纷纷提出扩产计划。

据统计,在A股市场,上市白酒企业2022年公布的扩产投资计划金额合计已超过360亿元。同时,在赤水河两岸,以酱酒为主的产区更是扩产提速,业内外资本一度肆意扩张。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和贵州省、四川省方面的整顿,目前已经呈现退潮的迹象。

在蔡学飞看来,中国酒行业在前一轮的整体升级之后,实际上升级节奏变慢了,同时也出现了分级这种新的业态,从今年1到5月份的数据分析,就说明分级的情况很明显,即“名酒势能越来越强,非名酒越来越弱,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白酒行业机遇是长期的结构性增长

虽然受到人口、疫情、政策、资本、产能等多方面产业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酒业的未来发展面临多重不确定性,但与此同时,酒产业发展的优势因素也同样显著。

宋书玉在对产业优势的具体阐述中提出了七个点,涉及经济、科技、模式、社会责任、文化服务、生态、消费等方面。比如酒类酿造不断向创新、智慧、科技、生态等反向前进,稳健的酒业经济彰显了传统产业的活力;产区模式在产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构建出了产区竞争力;酒类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纳入企业战略;消费需求是多元化的,推动和实现美酒的个性化表达。

从中国酒业的现实出发,宋书玉明确指出了中国酒类产业的六大整体发展趋势,即:稳健增长,持续向好;科技引领,价值提升;“零碳”领航,产业升级;人才培育,支撑发展;美好企业,美好生活;文化强业,文化创新。

就此,行业内也有着清晰的认识。今年5月27日,在五粮液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上,董事长曾从钦表示,行稳致远、未来可期,白酒行业结构性繁荣的长周期没有改变,行业向优势品牌、优势企业、优势产区集中的趋势没有改变。总体产能过剩与优质产能供给不足的二元结构矛盾没有改变。未来,白酒行业的机遇是长期性的行业结构性增长。

6月16日,贵州茅台董事长丁雄军在年度股东大会上指出,从供给端看,行业正处于新格局形成期,原产地、主产区、基地产区将进一步优化白酒产业布局,加速名企名酒、中小酒企格局调整;从需求端看,处于新消费升级期,年轻群体的个性需求,消费场景的拓展丰富,品质文化的更高追求,都将驱动酒企加速转型升级。

“‘十四五’已经开局,未来发展命运在我们自己手中,美酒产业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慢下来,不急不燥酿美酒;静下来,精益求精酿品质;沉下来,岁月酿造时间价值。”宋书玉总结说。

主编/仲文 校对/可怡 整理/not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