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10月,阿以之间爆发第四次战争,这次战争是中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局部战争。战争初期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化,最终给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改变了中东地缘政治格局。

战争背景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侵占阿拉伯国家大片领土,阿拉伯人再次品尝到战败的滋味。以色列人闪电式的突袭虽然取得成功,却在阿拉伯国家种下了仇恨的种子。阿拉伯人发誓雪耻,对以色列坚持不谈判、不缔和、不承认的「三不原则」。第三次中东战争硝烟刚刚弥散,一场更大的战争风暴却已在酝酿之中。

null

"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爆发,6天时间,阿拉伯人就丢掉"圣地"

以色列通过第三次中东战争获得大量的土地,在新的土地上积极构建自己防御体系。1967年底,以色列中将巴列夫在西奈修筑了长达160公里的「巴列夫防线」。同时,为了防止叙利亚进攻以色列,在戈兰高地,以色列依靠有利地形修筑三道坚固的防坦克体系。以色列意图利用这两个军事工事巩固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战果,减少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的威胁。

null

戈兰高地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元气大伤,在阿拉国家中的威信开始动摇。当时苏联不能放弃自己的中东盟友,试图通过对埃及的援助将其进一步控制,并扩展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势力范围。埃及在战争之后不久就获得大量苏联的援助,短短的几个月,埃及飞机数量与战前持平,获得了大量更为先进的飞机、大炮和坦克,军事实力得到极大提高。1967年8月,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召开,埃及从阿拉伯国家获得大量的财政援助。至此,埃及军事实力和经济力量得到恢复。在这样的背景下,1968年秋埃及开始对以色列发动「消耗战」。

埃及发动「消耗战」的旨在试图阻止以色列将苏伊士运河作为边境线。起初,埃及通过炮轰和小规模袭击取得一定效果,但以色列也对埃及的工厂、军事设施进行轰炸。「消耗战」一直持续到1970年,双方接受美国国务卿提出的埃以停火三个月的计划,即「罗杰斯计划」。持续三年的「消耗战」使双方损失惨重,从而形成一种「不战不和」的局面。

走向战争

1970年9月,纳赛尔因心脏病逝世,萨达特成为埃及新的总统,这是一位强烈的民族主义者。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耻辱、国内政治压力、美国对以色列偏袒和对阿拉伯国家的压制都促使萨达特放弃政治解决阿以冲突的可能,萨达特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打败以色列,才能打破漫长的「不战不和」局面。

null

埃及总统萨达特

然而,萨达特对以作战的计划并没有获得苏联的支持。70年代初,美苏两国都面临严重的困难,美国被越南问题所困扰,苏联则面临经济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国寻求新一轮的缓和。美苏都不希望中东地区再次陷入战争,苏联暂缓对埃及的军事援助,导致萨达特制定的1971年作战计划被迫推迟。

但萨达特并未放弃武力收复失地的计划,开始对苏联施加压力。1972年7月,苏联在埃及的军事专家和技术人员被萨达特驱逐出境。苏联始料未及,为了保住苏联在中东地区最重要的桥头堡,苏联开始向埃及提供先进的导弹和武器装备。苏联在勃日列涅夫的领导下,依靠军事优势开始全球扩张的脚步,逐渐形成苏联扩张美国收缩的格局。萨达特如愿以偿获得先进的武器,开始准备对以作战计划。

萨达特最初决定在5月发动对以色列进攻,但这个信息被以色列情报部门所获得,以色列发出动员令,因而萨达特推迟对以色列进攻。考虑战争的突袭性,萨达特和叙利亚阿萨德总统商议后,决定将战争推迟至9-10月份。9月,埃及和叙利亚签署联合作战协定,计划在10月6日开战,这一天正是犹太教的赎罪日。

null

第四次中东战争示意图

战争经过

当以色列全国都沉浸在宗教节日的气氛中,全国暂停一切日常活动时候,埃及200多架飞机和2000多门大炮打破了这一节日的宁静氛围,轰鸣的炮声拉开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帷幕。

埃及先发制人的作战计划,很快就撕开了以色列坚不可摧的巴列夫防线,以色列3个装甲旅和1个步兵旅成为炮灰,数百辆坦克被击毁。短短的3天时间,埃及控制了苏伊士运河东岸纵深十几公里的地区,出战告捷。同时,叙利亚从北侧发动攻势,开辟第二战场。叙利亚在1500门大炮和100架飞机的配合下,很快收复了戈兰高地东部大部分地区。

null

受到阿拉伯国家军事和财政上的支持,埃及和叙利亚取得战场上优势,以色列处于被动地位。然而,埃及出现一个致命错误,在10月9日突然停止攻势,转而修筑阵地和防线,以色列因而获得喘气之机。9日以色列准备反攻,重点进攻叙利亚,13日以色列军队仅据大马士革34公里。叙利亚形势危急,埃及贸然出动多达1000辆坦克,离开导弹保护屏障去吉迪山隘进攻,从而陷入一场坦克大战,结果埃及损失200多辆坦克,无果而返。

null

以色列根据美国提供的情报,找到埃及防守薄弱点。10月16日,沙龙将军率领200人小部队,迂回埃及后方破坏了埃及导弹发射场,随后大批以色列军队深入运河西岸,切断埃及军队退路,从而取得战争的主导权。在联合国压力下和美苏的干预下,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三国在24日停火,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

影响

这次战争的投入与规模远远超过前三次中东战争的总和,战争双方投入了近百万的兵力,大约6000多辆坦克、1500架飞机和4000枚导弹。在短短的18天中,双方无论是在兵员、战备和财力方面都损失惨重。美国给以色列空运多达670种总重量多达2.3万吨的物资,又通过海运提供了约3万吨的物资。

同样,苏联给埃及和叙利亚方面空运多达900种约1.5万吨物资,海运了约23吨物资。美苏各自支持自己的中东盟友,利用代理人进行博弈从而避免正面冲突。

这次战争让西方国家认识到阿拉伯国家的力量,改变了西方国家的中东政策。战争爆发时,阿拉伯国家给埃及和叙利亚提供兵力、装备和财力支持,有利于阿拉伯国家把握战争的主导权。

同时,阿拉伯国家将石油作为武器,造成西方国家1973年经济危机,阿拉伯国家团结起来的力量震慑了西方国家。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国家实行减产、提价、禁运和国有化的措施,原油价格一路飙升,西方国家被迫调整中东政策。

null

埃及和以色列在战争后元气大伤,两国国内都面临严峻的社会危机。以色列经济混乱、通货膨胀严重、国民收入减少、国内反战情绪高涨,从建国一直执掌国家大权的工党政府垮台。

1977年,贝京领导的利库德集团取代了工党的统治地位。埃及与苏联关系渐行渐远,1976年,萨达特废除了埃苏友好互助合约,导致两国关系彻底恶化。

美国看到这次战争中阿拉国家的力量,开始改善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改变一味偏袒以色列的立场。在基辛格「穿梭外交」的努力下,使阿以和谈成为可能。这次战争后,中东地区形成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可以说这次战争是现代中东国家关系的一个转折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