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3/4)

作者:鲍勇成(法名慧生)

佛陀涅槃后,“初祖”摩诃迦叶尊者便担起了住持佛法的重任,自发集结,回忆佛陀的言传身教。第一次结集地点在王舍城,由500名已证得阿罗汉果的大比丘参加,会上阿难诵出经藏,优婆离诵出律藏,结集出经和律两大部佛典。这是佛教史上的首次结集,记录成文流传后世,便是我们所知的佛经。

佛陀宣说的“四圣谛”苦 集 灭 道。

四圣谛即真理

1、无可避免,苦,如影随形;

2、苦之集聚,执着他物,而无餍足,其终归易散,又以何为凭;

3、解脱之道,在于意识思辨,专注自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至和谐圆满;

4、有一道路,可引领我们远离诸苦,达至真理。

什么道路?八正道,通过正见,正思维,正念,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指导我们的行为。吾即佛,吾即法 ,吾证此道,将令众生涅槃解脱。

佛从四谛的苦、集、灭、道来正确的开示,人生世间的特性,是苦;世间苦迫的原因,就是集;说明超越世间消除一切苦迫的境地,就是灭;以及消除苦恼的方法,就是道。可引领我们远离诸苦,达至真理的方法,就是八正道,用来指导众生走向圆满和约束自己平时的思想与行为,去体验真理而得解脱。

佛陀宣说的“十二因缘”无明 行 识 名色 六入 触 受 爱 取 有 生 老死 。

“十二因缘”,是释迦牟尼佛陀所得到的真理,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无明生行,生识行,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触,触生受,受生贪爱,爱生执取,执取生有,有致生,生致老死,此为十二因缘。有了身体,就有老死,死后心识随生前善恶之行,去往来世,遇到有缘父母,再受形体,生起新的六根。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苦海之中,而不得出离。

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

(1)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2)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3)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7)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为世人揭示了宇宙人生真谛,指明了修行解脱之道,在今日仍有不朽的精神价值。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印度54集电视连续剧《佛陀传》

十二因缘__百度百科

2021年2月8日星期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