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到第12集了。
这集一上来就是大场面。
嘉靖一人坐着,直接审问严世蕃,用意非常明显,就是想知道,打着制造局买田的事情,严氏父子二人,到底知不知情。
如果二人知情,那毫无疑问,立刻就是诛九族的大罪。
如果并不知情,那罪过也不小不了。
很幸运,郑何二人知道打着制造局牌子买田,严氏父子肯定不会同意,所以根本就没说。
他俩的算盘打得非常精明。 趁着杨金水不在杭州,逼迫沈一石去干,这样将来如果有罪责的话,把所有责任全都往沈一石身上推,理由都是现成的。
一方面沈一石是替织造局当差,郑何二人无权过问。
另一方面,杨金水也不在杭州,所以将来就算怪罪下来,杨金水也可以摆脱干系,说这就是沈一石自己的主意。
这样搞,不出意外,改稻为桑肯定能搞成。 虽然冒了点风险,往皇上脸上破了脏水,但嘉靖肯定不会直接管他们这种低级别的官员,要训也是训严嵩严世蕃。
这就成了,背黑锅,是大家集体背,要算功劳,郑何肯定少不了。
算盘打到这份儿,不能说不精明。
但坏就坏在太精明上。
因为嘉靖并不是蠢人。
嘉靖很清楚,虽然严氏父子成天贪赃枉法打压异己,但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他的庇护。 所以严氏父子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把嘉靖给卖出去。
所以一旦接到杨金水密保,就猜出来,估计是严党内部有问题了,即严嵩老了,已经管不了手下的人了。
但这个管不了,到底是管不了严世蕃呢,还是连严世蕃都不知道,就是下面的人瞎搞。
当堂一审,就明白了,这就是严世蕃管不了下面的人了。
从这一刻起,嘉靖心理清楚,包括裕王党们心理也清楚,严党倒台的日子就不远了。
因为严党内部出现了不统一,下面的人为了活命,已经打算把上面的人拉下水。 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利益联盟已经变得非常松散。
嘉靖非常生气,不仅仅是生气自己被泼脏水,更可恨的是,严党内部出现问题,居然把他给拉下水了,严嵩和严世蕃居然还不知道。
那嘉靖要这样的严党有何用?
于是嘉靖把严氏父子大骂一顿。
虽然骂归骂,但嘉靖很清楚,现在整个朝廷还得依靠严党维持,且不说朝廷里大部分官员都是严党,眼下排名第一的国家大事抗倭,就是严党头号分子胡宗宪在办。
嘉靖要想倒严,非得过胡宗宪那一关不可。
因此嘉靖根本不可能在这时候倒严,骂了一顿,给个教训,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但裕王党不这么想。
有谭论在,所以徐高张肯定知道了打着制造局牌子买田的事情,而且这事儿本来就是裕王和吕芳联手上奏的。
但这时候反而是裕王妃站出来力挽狂澜了。
如果说全剧当中,有谁站在民众的角度上看问题,远多于自身利益,那除了本剧第一主角高大全的海瑞同志以外,就剩下裕王了。
裕王知道浙江大乱之后,立刻要求把十万匹丝绸退回去,好阻止不要再出乱子。
但裕王妃说什么都不同意。
事后证明,还是裕王妃聪敏,看出了嘉靖的真实想法。
嘉靖后来果然在御前会议上,敲打裕王。
裕王和嘉靖的关系,看似平淡,但其实非常紧张。
准确的说,历史上所有的太子跟老皇上的关系,都比较紧张。 因为权力的世界,情分根本不值什么钱。
这说穿了其实不是什么父子之间的战争,而是现有管理集团与未来管理集团之间的严重矛盾。
一朝天子一朝臣,无论是谁当皇上,都会喜欢使用自己的私臣,而不是别人用惯的臣子。
现在的皇上要管理国家,所以必须得有自己的宠臣。 但这些宠臣,如果跟太子交往密切,那一旦太子忍耐不住,逼君夺位,那这些宠臣肯定不会站在皇上这一边。
所以皇上的宠臣不可能跟太子走的很近。
反过来说,一个太子,如果跟皇上的宠臣走得很近,这是不是想要知道皇帝什么秘密,容易引起皇帝猜忌。
可太子终究要成为皇帝,他必须得有自己的班底。 那他身边自然会聚集一些臣子,这里面比较重要的,就是太子的老师。 这将来大概率是重臣。
这还只是表面上的逻辑。
更深层次的逻辑就是,皇上可以随时换掉太子。 这对太子身边的宠臣是非常大的打击。 因为一旦辅佐的人被废,自己的政治前途基本就没了,就算改换门庭,也不会在成为宠臣了。
那这些人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辅佐太子登上皇位,其中最有效的一条,就是想办法让皇帝赶紧死。
皇上自然不可能甘愿去死,而且皇帝身边的宠臣也知道,一旦皇帝去世,太子为了夺权,来次大清洗也不是不可能,更何况这些人跟太子本来关系就不近,就算太子容得下,太子身边的宠臣也容不下。 老宠臣不挪位置,新宠臣怎么上位。
因此整个局面就成了,原有管理集团尽力压制新管理集团,新管理集团尽可能尽早夺权。
所以很多时候,皇帝跟太子不合,本质上并不是这俩人父子关系真的就不好,而纯粹是两人所代表的利益对立。
这还只是纸面上最基本的逻辑推演,如果进入实际政治环境,还要比这复杂十几倍,比如有没有倒戈的,是不是双面间谍的,混杂私人恩怨的,这些都纠葛在一起,非常容易擦枪走火,闹出谋反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