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班长

“右前方300米,一组、二组迅速占领阵地,展开无人机架设,三组前出警戒!”一支侦察小队在茂密的松树林里迂回穿插,终于抵达侦察点位。

定航、定位、校准罗盘……二级上士邰喆超,娴熟地操作着手中的无人机,做着起飞侦察前的准备工作。

战位上,邰喆超习惯性地调整呼吸,尽力让自己的呼吸更加平稳,注意力更加集中。虽然类似的场景、同样的操作,他已经历了不下百遍,但这一次他还是紧张了。

天色逐渐变暗,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距离导演部宣布演习结束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就在主力部队向目标发起总攻的前十分钟,邰喆超带领的侦察小队收到上级传来的情报:蓝军最后一支装甲分队就在附近地域。而这里距离指挥所不过几公里。

决胜时刻,成败在此一举。

飞控手一声令下,无人机腾空而起,向天空呼啸而去。

看着无人机与夜色融为一体,邰喆超开始聚精会神地盯着显示屏,眼睛一眨不眨,生怕错过关键信息贻误了战机。

A点排除、B点排除、C点……邰喆超仔细分辨着每一处可疑点,汗珠从鬓角不断滑落。

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如果再捕捉不到目标信息,就无法辅助火力分队对蓝军残余兵力实施歼灭打击。

随着一个个可疑地点被排除,邰喆超感觉眼睛越来越酸涩——关键时刻,他的角膜炎又犯了。看着一边擦眼泪、一边死死盯着屏幕的邰喆超,下士小王想接过他手中的处理终端,却被邰喆超拒绝。

“回到你的战位,我可以!”一个个影像掠过,多年来参加演习演练的一幕幕场景也同步在他脑海中闪现。“蓝军究竟在哪里?装甲分队可以隐蔽的点位不多,最可能的就是这片区域”,邰喆超抹了一把眼睛,脑中突然灵光闪过。

“草垛,是草垛!”

出于防风考虑,北方的草垛大多呈圆形,而这里的却是方形,猫腻肯定藏在这里。

“副班长,立即回传信息,发现蓝军装甲分队!”邰喆超欣喜地向指挥所报告情况。信息回传、炮火覆盖。当硝烟散去,演习宣告结束。夕阳的余晖下,他虽然泪流满面,但眼中却反射着耀眼的光。

回到宿营地,邰喆超开始认真擦拭保养起跟随自己征战的宝贝无人机。无人机虽小,却承载着邰喆超的事业和梦想。

两年前,邰喆超随队接装了某新型无人机,看着手中的新式装备,用惯了车载无人机的邰喆超,起初是有些失望的。装备小,代表着航程近、功能少、信息回传能力弱。相比之下,他甚至有点想念自己的“老伙计”。

实地放飞的结果,却让邰喆超红了脸。11个假目标,无一判读错误。“不是装备功能不强,是我的技术还不够过硬。”为了适应侦察分队的作战特点,小型化、智能化的武器装备必不可少。

邰喆超是一个喜欢跟自己较劲的人。接装后的两年当中,他为了尽快掌握使用新装备,一直随队转战南北。荒漠戈壁、深山密林、岛礁海畔,都留下他放飞无人机的身影。600多个日夜,邰喆超参加7次重大演训任务,侦察重要目标241个,判读影像图像4000余张,被连队官兵称为“鹰眼”班长。

鲁东海畔,无人机再次起飞,邰喆超和他的战友们又将奔赴下一个任务地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