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刚过,国际美妆巨头欧莱雅集团就把自己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事情起因是消费者在李佳琦直播间预售买的欧莱雅安瓶面膜远远贵于双11现货。短短不到一个月,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欧莱雅的投诉就有近万单。
“在此事未得到妥善解决之前,李佳琦直播间将暂停与巴黎欧莱雅官方旗舰店的一切合作。”
而另一大头部主播薇娅也发布了声明,“薇娅直播间将暂停与巴黎欧莱雅品牌任何形式的合作,直至此事妥善解决。”
11月18日晚间,巴黎欧莱雅再度回应安瓶面膜事件:
针对部分购买多件产品的消费者中“巴黎欧莱雅安瓶面膜”的到手价格有差别,消费体验感受不佳,再次向消费者道歉并给出解决方案。
大多数网友并不买账,纷纷在留言区评论:“退差价”“要你的券有什么用,不会再买了”。
资料显示,1997年,欧莱雅集团携巴黎欧莱雅、兰蔻、美宝莲等品牌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相较于宝洁等上世纪80年代便已进入中国的日化集团,欧莱雅集团入华的时间并不算早。
在入华之初,欧莱雅集团便开始开展本土化战略。区别于落子广东的宝洁集团,欧莱雅集团于1996年在苏州建立生产工厂,其后才开始在广东等地设立分公司。来自本土的供应链保证了美宝莲在华更低的生产成本,降低的成本也进一步反映在价格中。
入华24年,中国已然成为欧莱雅集团的第二大市场。作为1997年欧莱雅集团入华时推出的首批品牌之一,巴黎欧莱雅始终是欧莱雅集团在中国市场的中坚力量。
然而近几日,关于巴黎欧莱雅的负面话题接连登上热搜。
有媒体不完全统计,#欧莱雅致歉# 阅读8亿;#中消协点名欧莱雅# 阅读2.1亿;#人民日报评欧莱雅不能道歉了之# 阅读1.9亿;#欧莱雅被指虚假宣传# 阅读1.6亿……
几个阅读量破亿的话题,让巴黎欧莱雅的口碑跌至冰点。
欧莱雅到底有多赚钱?
在不久前,欧莱雅集团对外正式发布2021年前三季度财报。。公司今年前9个月销售额231.9亿欧元,同比增长18%。与2019年前九个月相比,两年间,集团销售额同比增长9.3%。第三季度销售80.0亿欧元(约91亿美元),同店销售增长13.1%。
按地区划分,前三个季度,销售额占比前三的地区依次为欧洲、北亚和北美,销售额分别为562.3亿元、517.7亿元、452.6亿元。单看第三季度,销售额占比前三的地区依次为欧洲、北美和北亚,销售额分别为194.5亿元、167.4亿元、164亿元。
在增长速度方面,前三季度增速最快的为北美地区的23.1%,增速第二位的为北亚地区的22.6%。而第三季度增速最快的地区为北美,增速22.9%。
值得一提的是,两年来,欧莱雅中国保持了非常高的增长率,第三季度销售额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42.8%。
在中国市场,欧莱雅高端化妆品部门表现尤为突出,继续以两位数的增长引领市场,兰蔻和赫莲娜为主要增长引擎。
此前的2020年报显示,欧莱雅集团营收、利润双降。销售额约为人民币2190亿元,同比下降了4.1%;营业利润约为407.7亿元,同比下降6.1%。不过,亚太市场却贡献了其当年的唯一增幅。
按各地区来看,2020年,欧莱雅集团新市场中的亚太地区销售额达767亿元,同比增长了3.5%,成为了集团在2020年财年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地区。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7%。而欧莱雅中国在所有部门均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
毫无疑问,中国市场对欧莱雅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如今出现这样的局面,实在是让中国消费者失望,而且还涉嫌违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四条规定:
经营者不得有下列不正当价格行为:(四)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