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州湾到湛江: 历史图片中的近代百年变迁

广州湾是近代法国在华唯一租借地(1898-1945年),地跨高雷,连接海南和广西等地,也是湛江市的前身。广州湾时期既有抗法斗争的壮烈,也包含商贸的发展,社会风貌的更新,以及城市建设的推进。1945年中国政府收回广州湾,设立湛江市,但真正的建设要等到解放后——黎湛铁路和湛江港相继开通,使得湛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建国初期,雷州青年运河等大型工程显著改善民生。1983年地市合并,次年湛江被列入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近年来湛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力争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增长极,前景可期。为了全面展示广州湾至湛江的逾百年历史,与市民和游客共同回顾沧桑变化,我们精选多幅珍贵图片,以年份为脉络,并配以简要解说文字,务求丰富又平实。此次展览已在湛江市华和酒家开幕,适逢青年学术团队运营的“广州湾历史研究资讯”微信公众平台成立五周年,为了便于读者观看,我们将展览内容以推送形式呈现。

图片来源:公藏机构、公开出版物、私人收藏、网络等

1、法国占领广州湾

1898年,西方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纷纷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地要求,法国索求广州湾,并于4月派出舰队入侵。法国海军首先在海湾西侧的遂溪县海头汛登陆(今霞山区),建造军营驻扎军队。6月当地民众在吴邦泽等人的带领下首先组成团练反击侵略,但遭到残酷镇压。1899年,遂溪知县李钟珏上任后大力组织团练,乡绅民众积极响应支援,给法军造成一定的挫败。11月16日,负责勘界工作的广西提督苏元春与法国海军高礼睿准将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法国正式占领广州湾。广州湾租借地由原雷州府遂溪县和高州府吴川县划出,疆域范围包括了今天的霞山区、开发区、赤坎区、坡头区、麻章区的全部或部分,以及湛江港湾水域,面积略小于今湛江市市辖区。广州湾的最常见法文拼写是Kouang-Tchéou-Wan,英文拼写是Kwang-Chow-Wan。

法军袭击号战舰

法国占领初期的海头港

1899年《广州湾租界条约》附图

1957年遂溪抗法老人座谈会

取材自抗法斗争的粤剧《寸金桥》剧照,1960年

2、租借地的早期困境

广州湾租借地隶属于法属印度支那(包括今越南、柬埔寨和老挝),主权仍属中国。法国殖民者的最初几年经营中,建立自由港制度以促进商贸,开辟麻斜城区为行政中心,初步建立独特的租借地行政和司法体制。然而,由于远东局势的变化,广州湾对于法国人的战略意义顿然消退。而且铁路计划一再搁置,印度支那总督府对广州湾的兴趣和投资大减。广州湾法当局轻视实业建设,大多数时候只想低成本维持殖民管治,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公然允许鸦片贩卖,使得广州湾的经济发展拐入歧途,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西营军官住宅

早期的西营城区

西营麻斜之间的渡船

民众吸食鸦片

赤坎商民疏浚水道

法国军人在广州湾乡间,1903年

3、广州湾的管理制度

广州湾事务由印度支那总督派遣的总公使统辖负责,拥有行政和司法权,总公使由印度支那总督派遣,重要事务仍听命于印度支那政府。广州湾总公使署下设若干职能部门,并将租借地分区管理。1900-1911年,广州湾分为“三区二市”:赤坎为区治的第一区,辖治海湾西岸;以坡头为区治的第二区,辖治海湾东岸;以淡水为区治的第三区,辖治硇洲岛和东海岛。“二市”指首府麻斜市和商业中心赤坎市。法国在广州湾的武装力量包括国防军(俗称“红带兵”)、警卫军(俗称“蓝带兵”)和警察(俗称“绿衣兵”)三种。其中国防军和警察驻扎城区,警卫军分驻多个墟镇。法国在广州湾设置双重司法体系,分别面向中国人和外国侨民。1910年,总公使署和其他行政机构由麻斜迁往西营。1911年法当局调整地方行政,废除区制改设代表制,即坡头、淡水、铺仔、志满、太平、东山和三合窝各派驻代表(法国军官)一名。驻扎广州湾的法国人一般不到200名以内,而辅佐法国人的越南人及其眷属则有千人左右。

设在西营的总公使署

赤坎市政厅

法国驻军

维多尔天主教堂

硇洲灯塔

4、现代化市容

1912-1928年间,广州湾财政支出持续增加,港口码头、连接租借地内外的公路网、城区街道和主要墟市的市场等基础建设都颇有成绩。广州湾的市容有了较大改观,尤其是西营颇具法国风情。另一方面,赤坎华商的地位得到法当局承认,1916年赤坎升格为自治市,商人加入市政参事会。一战后,在主张宗主国与殖民地人物合作的“萨罗主义”影响下,广州湾总公使赖宝时和柯德玛任内(1919-1926年)改革行政、司法、教育和卫生服务,少数商绅得以分享权力。经过一段时期的建设,西营和赤坎人口增加,城区面积扩大,西式建筑推广普及。

西营霞飞路(今海滨大道南)

西营街景

西营华人社区

赤坎街景

西营海边码头

赤坎邮局一带(今民主路路口)

5、市井商业风情

法国人到来之前,来自潮州、珠三角和福建等地的商人从清代乾隆年间起已在赤坎经商和定居,建立潮州、闽浙、广府(州)、高州和雷阳等五大会馆,海上贸易远达华东和华北。广州湾时期,华商得益于自由港政策,进一步拓展进出口贸易和经济腹地,并逐渐走向联合,1917年成立广州湾商会。潮州人陈斯静长期担任会长和主席,赤坎公局长陈学谈则掌握商团武装。此外,西营和太平等地的商业也趋于繁盛,许多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或经营小生意。上世纪20年代,法商东方汇理银行和越南电灯公司投入服务。此后,纺织厂、炮仗厂和机械厂等工业也逐渐出现。但是,由于广州湾法当局的纵容,鸦片馆、赌馆和妓院林立,社会风气为人诟病。

1922年印度支那总督访问广州湾商会

1925年建成的广州湾商会馆

赤坎街头小贩 1932年

赤坎街景 1933年

赤坎商行鳞次栉比(今幸福路至民主路一带)

海头墟市

6、抗战时期的国际通道

抗战初期,中国沿海港口相继沦陷,广州湾因法国租借地的特殊地位未受日军侵占,大量资本和大批难民涌入广州湾。1941年香港沦陷后,广州湾经济的“畸形繁荣”更是达到新的高峰,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豪华酒店纷纷建成;社会生活更加“摩登”和多元;各种产业迅速扩张……对于西南大后方而言,广州湾更发挥了重要的“国际大通道”作用,输送大量物资,并使得数十万难民经广州湾逃往内地。在此期间,国共两党都在广州湾加强活动,通过办报和演戏等方式动员民众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得到商界支持;驻广州湾的人员还设置情报和金融机构,对抗日军的侵略和封锁。

从香港坐船逃难广州湾的漫画

剧团为培才中学义演《郑成功》

在广州湾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的学生

抗战时期广州湾经济畸形繁荣

广州湾中法上层人物合影,约1940年

7、光复广州湾

1940年6月法国被德国击败,“维希政权”和法属印度支那总督府为求自保,向日本妥协,收紧对广州湾贸易的监控。1943年2月,日军正式进占广州湾。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中国收回广州湾租借地,9月派遣军队接收,法侨大多离开。次年初正式成立湛江市政府,郭寿华为首任市长。国民党政府曾经规划建造湛江新港和湘桂黔铁路,以便改善西南交通,但并未付诸实行,其他建设也乏善可陈。1949年12月,湛江解放。

1943年2月日军进占广州湾

1945年9月21日中国军队开入赤坎

奉命接收广州湾的军官合影

湛江市第一任市长郭寿华在市政府前留影

矗立西营海边的纪念碑

8、新中国初期的湛江

湛江解放后,中央军委部署解放海南岛战役,雷州半岛和廉江等地人民全力以赴支援。与此同时,南路地区各级党委加紧剿匪镇反等巩固政权工作,建立健全各级人民政府,举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3年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湛江成立或改造多个行业协会,实现公私合营。城市建设方面,以“发展西营(霞山),利用赤坎”为主要规划,大力建设黎湛铁路和湛江新港,并建成一系列办公楼和住宅,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1950年民众欢庆元旦

1956年湛江市公私合营胜利完成

1956年5月湛江新港建成

1958年落成的湛江市委大楼

50年代的霞山市区

9、大跃进时期的湛江

1956年,中共粤西区委改为中共湛江地委,粤西行政公署改为湛江专员公署,1958-1959年间辖境进一步扩大,东起阳江,西至钦州。随着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标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湛江地区亦掀起了大规模建设,尤以水利工程为亮点,包括了显著改变地表生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雷州青年运河工程和湛江堵海工程。与此同时,南三联岛工程和造林绿化也发动大量民众参与,取得一定成效。而大炼钢铁等“左”倾错误耗费了过多资源,造成经济困难,1961年起得以调整。

1958年湛江堵海工程东北大堤动工兴建

1959年,雷州青年运河鹤地水库建成

南三联岛工程堵口截流

土法炼钢(湛江版画)

公社化时期的赤坎百姓村集体食堂旧址

10、六七十年代的湛江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六七十年代,湛江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工作有所发展,新建一批文化设施和大中专院校,并组建多个文艺团体,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通过《女跳水队员》等影片,更多人认识到湛江别具魅力的海滨风情和蓬勃发展的水上运动。文化大革命期间,湛江地区曾经历军事管制和党政一元化领导,至1971年恢复中共湛江地委。内乱中的“左”倾错误造成严重后果,广大干部和民众历经多场运动。

霞山海滨游泳场

湛江市邮电局旧址

人民电影院旧址

赤坎新华书店

湛江市“五七”.干校学员在劳动工地学习毛主席语录

11、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全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湛江地区限时试行包产到户,继而在全区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1983年湛江地、市合并,原湛江地委撤销,成立新的湛江市委,辖五县四区。1984年中国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城市,湛江名列其中。随后湛江市委市政府在霞赤两区之间兴办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修筑人民大道,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格局。1985年至1992年,湛江实施“两水一牧”(水产、水果、畜牧业)战略,发展开发性农业。其后,湛江提出“依托大港口、发展大工业、促进大流通、形成大发展”战略,但1998年特大走私受贿案严重打击本市经济。

1985年4月,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基典礼

90年代初的开发区

90年代初的霞山街道

90年代初的湛江港

90年代初的某糖厂

80年代初的南海西部石油公司湛江基地

刻有历史浮雕的时代广场

12、新世纪新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湛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城市建设明显提速,民生更加改善。2006年海湾大桥的落成通车,大大促进城市东西两岸的往来。2015年广东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在海东新区的奥体中心举行,湛江颇受瞩目。自2011年以来,多个大型工业项目落地湛江,湛江钢铁等重大项目的兴建和投产,为湛江经济增添新动力。而江湛铁路、汕湛高速、广湛高铁、海安新港和湛江机场迁建项目等交通基建,更将方便往来运输,促进湛江进一步发展。2016年,湛江被列入“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面临更多发展机遇。一百多年来的沧桑变迁,值得我们对港城的未来寄予更高期望。

2001年11月,南亚热带农业博览会在湛江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2006年12月,湛江海湾大桥建成通车

2008年的赤坎南桥河

2014年的宝钢湛江基地

广东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开幕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