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HOWART后毕业季》征选艺术作品(三)

图片图片

2022HOWART后毕业季

部分征选作品(三)

(排序不分先后)

#张兴义#

中央美术学院

图片

《我的诗人——船子》

图片

《我的诗人——莫问归期》

图片

《向左还是向右-4》

图片

《向左还是向右》

以精神之眼来审视现实社会的生存空间,体验生命存在深层里遭遇的真实,把留在记忆表层上的生活话语转换出来,通过自我价值的认可来重新看待存在的能指倾向。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神秘的离合关系,捕捉生命中偶然呈现的诗意瞬间,透过视觉的表层,以一种诗化的距离来叙述理想和现实相凝聚的意向世界,一个变异的真实和现实生活中人的种种复杂心态。当观者置身图像的背后,心灵将与之交换,使得我们与这个荒诞不经的世界保持距离,从而不断唤起人们对自我存在意义的思考。

#徐颖#

清华美术学院

图片

《在此山中之二》

图片

《在此山中之三》

图片

《在此山中之四》

图片

《在此山中之五》

城市与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和效率,但也越来越弱化了我们与自然的联系。我们就像是被围困在砖笼里的鸟,身体走不出去,心灵飞不起来。

希望能够借本次创作,让人们在虚构的“此山”中获得“游”的体验,就像是古人以山水绘画为道具的“卧游”活动一样,以精神性的自然享受,舒缓现实生活中的压力。

#冯嫣#

中央美术学院

图片

《你就这样流淌》

图片

《你就这样流淌》虚拟影像

时空距离之下,过程、记忆、感知、渴望,就是拼贴,就是碎片,它们贯气一体,彼此相连,随着你前进而前进,去向什么地方。

图片

《翻覆-暮色的鼓》

变与不变之间,点火,塑造万物、照亮万物、灾祸万物,一切更替被火消灭,又在火里重生,新生必经痛苦,燃烧里亦能拥抱和谐。跳动的形态奔赴自由,尽情逃逸,沙石、草木、无垠,燃烧的景象烙印在集体的意识里,绵绵不绝。

#巩启贤#

山东艺术学院

图片

《海潮》

作者在本科期间更倾向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用写实的手法去描绘、去表现,并力求在打好基础、打好基本功的前提下有些许艺术上的升华。毕业创作《海潮》描绘了一个劳动场面,但作者力求将其从对普通劳动场景的复制中脱离出来,赋予其一些精神内涵。比如面对自然的冲击,人物的构成、构架形成类似纪念碑一样坚实、崇高的稳定感。白亮的海浪与深沉、沉重的前景形成一种非常有趣的画面构成,极富有视觉冲击感和感染力,这也是画面趣味点所在,并力求在把握大氛围的前提下尽可能深入。

#黄怡菲#

四川美术学院

图片

《迷——追》

图片

《迷——影》

图片

《迷——倒计时》

图片

《迷——藏》

在作者的画面中对于空间的想象往往源于其个人的心理感知。作者习惯处于幽闭空间中的安全感,偏爱具有强烈神秘感的事物,故其作品中的对象总以较为封闭的空间为主体。通过对空间的个人再阐释,呈现出平静与不安并存的空间体验。

作者主要利用空间来对客观对象进行主观阐释。其物象主要来源于客观世界,将自身的情感与状态投射其中。例如,打破空间能解的心理暗示。在无数个独立空间中,通过位置错置,来打破常规的视觉体验,创造出不安、压抑的视觉感受。同时,通过微妙的光线变化表现对象并不只是普遍意义上的景观和建筑,作者所呈现的是矛盾的,是交错的空间所构成的“不可能存在”的里世界。

在版画创作过程中,作者主要采用绝版套色木刻的技术,通过10——15次的多次油墨叠印,在画面中呈现细微地颜色变化,让画面呈现单纯且和谐统一的状态。

#黄卓慧#

天津美术学院

图片

《生日》

图片

《树》

图片

《假装是一棵树》

生活有形似无形,梦似无形却有形。日月运,万物长,吾观天地,不痛不痒。

画家的个人体验、经历和深层次感悟能构成优秀的绘画作品。体悟是重要的情感材料,是画家心性的表露,许多年轻画家通常在研究古代大师时,常常沉迷于绘画的“结果”,而忽视了伟大作品的“前因”。作者试图从体悟出发,连接个人体悟与绘画创作,通过研究人生体验及其精神性去探寻体悟式的艺术表现。因此,作者的创作多从自身实际体验出发,注重外在世界与内在心灵的衔接。在多元的艺术环境下,作者相信从“我”出发的绘画总能触发那些能够感同相似情感的个体,面对不同的生活背景,与观众因某种趋于相通的情感得以对话,这将是一场能够慰藉彼此且向内的对话。借生活得出的“悟”,作者试图摆脱概念的方式,让结果的因由“我”决定,用绘画作品向观众倾吐实际生活事件中“我”的真实情绪和情感。

#田晓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图片

《雪山上》

图片

《菱歌泛夜》

图片

《黄河之水天上来》

在创作中,作者常常处于感性表达与理性分析的交融之中, 做出主观经验分析,从而对所表达的对象主动进行色彩分析并表达所看到的色彩关系。这种情感的表达来自于我对所表达对象产生的内心冲动以及对对象本身的情感寄托。

#刘珂伟#

四川传媒学院

图片

《百态》

图片

《布达佩斯》

图片

《哈夫拉的肖像》

图片

《汇聚》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若干年里,思想一直引领着文明的进步。但纵观我们的历史脉络,大多数人都只是昙花一现,这就不禁让我们思考人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谈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的“三我”人格理论,他就提出了人类不应只单纯地考虑世界本质的问题或者理想社会的问题,还应当注意到这二者之间的联系。我们就应该在社会的快速发展里放慢脚步,站在世界的对立面寻找自己的人生真谛。

#杨礼俊#

中央美术学院

图片

《烟花》

图片

《灰色舞台上的狗》

图片

《白云之白》

从自己出发,把自己为案例剖析人的社会身份时代身份问题,是作者创作中比较重要的线索。但这个问题在画面中并不是完全直白的体现的,而是时隐时现的,是在一种对自我研究和画面创作双向进行的过程,作者想通过以自己特定的身份视角在这个社会中接受信息消化信息,最终转化成一种新的属于自己的东西。“缝合”是很重要的实现方式,所以在作者的画面里总会出现一些看起来相互疏离的部分。就绘画本身而言,这些内在身份探寻的和外在画面表现的共同构成了作者对于绘画这件事的认知和期许,它也对于作者该画什么和怎么画起到导向作用。

既然明确了前置条件,那么在具体实践时便会清晰很多,因为不管过程怎么样,最终结果都会收束到相似的方向。其作品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诞生的,某种意义上它们代表着作者作为一个个体在时代生活经历下对自己身份进行辨析后产生的投影,这种投影不完全是客观的也不完全是真实的,有时甚至显得虚幻和零碎,很难用语言或其他形式去准确描述。但是自被生产出来的那一刻起,它们又不再是他物的投影,而是真实的存在。

#李鹏辉#

山东艺术学院

图片

《凡物谱》

这幅作品的内容是日常经常能见到的果蔬,也是传统中国画中经常出现的题材。虽然采用传统题材,但这幅作品给人第一眼的感觉却并不传统,这也是作者在创作时主要想追求的方向。

既要承接传统,又要紧跟时代。这幅作品在创作时参考与借鉴了很多经典花鸟画,在技法上,故意在染完后通过洗绢的方式使墨色剥落,造成像《百花图卷》中墨色的透气感。在构图上加强了形式感,有些构图从潘天寿先生的花鸟画中借鉴了一些。在配色使用了古人不常用的配色,这也是这张作品与古人拉开一些距离的主要原因。

除了画面表现之外,创作这幅画也是记录了作者身边的平凡事物,为身边的果蔬造像以自乐。

活动进展:

2022《HOWART后毕业季》征选艺术作品(一)

2022《HOWART后毕业季》征选艺术作品(二)

报名链接:

2022《HOWART后毕业季》优艺计划征集全面启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