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7/24 星期三 北京
下月初有个奔驰的晚宴请我说几句闲话,邀请方说出席宴会的都是爱吃之人。看了晚宴的菜单,决定去和大厨见个面,熟悉一下菜品,也为要说的闲话做些功课。
聊天吃饭用了二个小时,菜式整体感觉不错,也发现了几个小毛病,与厨师说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帮到他。中餐菜式,稳定性标准化很难,一个人一个样,一个时间一个样,只能尽力保持相应的水准,吃起来感觉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就好。有人说正是这种一人一样的差异化,才成就了中餐烹饪的丰富多彩。这个说法没错,但是这个说法成立的基础是所有的厨师都具备高水平的技术、都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否则丰富多彩也就成了千差万别,差的那种吃下来也许会让你爆粗口了。顶尖层面上的差异化是美食的丰富多彩,降维去评判,你可能就想着标准化了。
很喜欢这个白切鸡。北京很难见到这个水准的白切鸡。鸡好,火候也好。
图片发自简书App
牛肉不错,关键是牛肉的等级高,油脂丰富,吃起来就香。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道菜虽然传统,但做的中规中矩,脆爽弹牙。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天热不想出门,晚餐包了饺子。做饭时出了很多汗,抱怨了一阵天气之后才发现空调没有调到制冷那一档上,活该自己顺脖子流汗。调好了空调煮熟了饺子,看着游泳比赛吃完饺子,这一天的忙碌闲散也就算结束了。琢磨着今天日记写点什么,老罗发来一篇我的旧文。那时他在《北京青年报—青美食》做主编,经常抓我写稿。因为是铁哥们,所以受尽了他的折磨。最过分的一次是刚刚交了一篇3000多字的大稿,他下午做版时打电话说换了主题,让我赶紧写一篇刊头语给他。我说什么时候要,他说晚上清版前必须给他。我去!这也太急了吧。没办法,只好打开电脑写,晚上八点钟的时候给了他。这厮痞痞一笑,说:下周不催你了。好吧,哥们就是用来伤害的。不过我真是佩服老罗的新闻敏感力,我的这篇文章在当天一早北京电视台早新闻的读报时间里,用了七八分钟读了一遍。为此老罗受得到了报社的奖励,可稿费到现在他还没给我呢。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是六七年前的事情了,他离开了《青美食》,我也晃晃悠悠的去了几个地方,我还在与饮食较劲,老罗一头扎进娱乐圈,做三四线女性演员众多的电视剧的制片人去了。每每我在赶稿的时候,会收到老罗发来的大胸女星的照片,老罗说,这是他剧组的演员,也是他先替我享受的福利。直到今天,福利还是他在享受,我依然还是以往那样:不是在吃饭就是在前往饭局的路上。
现在是二伏了,老罗发来当年我给他写的一篇稿子,说的就是二伏的事情。贴在这里,应个时令的景儿。
拒当潮人
进了二伏,北京的雨就没消停过。大雨滂沱连着细雨绵绵,连同伏天里的暑热,把北京人蒸腾的够呛。城市越来越现代化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可是感觉毛病越来越多了。大雨阻碍了交通,潮热带来了湿毒,在空调房里享受着清凉的同时,这身体咋就那么不爽呢?
俗谚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既是北京人伏天里的吃食,也是旧日百姓对幸福生活的一份期望。早年间的日子过得艰辛,平日里饮食多以棒子面等粗粮为主,吃碗卤煮火烧就算是见了荤腥、改善伙食了。现在极为普通的精白面饺子、烙饼,还有鸡蛋、打卤面等吃食,在过去的北京是难以成为百姓的日常饮食的,所以才有俗谚中的对这些吃食的向往。
那时候,吃得没有现在好,但是毛病也没有现在多,缺油少肉、粗粮为主的日常饮食,暗合了膳食纤维丰富的健康饮食观念:粗粮带走了多余的水汽和杂质,虽然天热,身体也是清清爽爽的。出了汗,打来井水抹一把,泡上壶高末树荫下摇着芭蕉扇,哼着着调不着调的唱段,舒爽伴着心气,知了叫声渐渐稀落的时候,伏天也就过去了。
热岛效应和桑拿天,悄然改变了胡同里北京人的生活——树荫下刮来的是带着浓浓油气味的热风,遛早的还在,歇晌的怕是躲到空调房的大床上呼呼了。胡同少了,高楼多了;粗粮少了,油肉多了,恬淡闲适的老北京生活节奏随着四环、五环、六环的不断外扩一去不复返,南方暑天常见的湿热天气,也频繁出现在北京这座干燥的北方都市。
对于这种种变化,人们或许已然熟视无睹,但身体却在不知不觉中感应着这一切,湿毒、湿疹等种种以前少见的毛病,其实就在提示着人们——习惯于防干燥、防上火的北京人,是时候改变一下饮食和生活方式,琢磨琢磨咱北方人自己的防湿防潮“攻略”了。
城市变化带来的种种变化我们无能为力,调整一下我们的饮食结构以适应城市发展带来的变化,还是应该能够做到的。在保证营养摄取量的前提下,少吃些精加工食品,多吃糙米、豆类、绿叶蔬菜和当季水果,大致是可以保持饮食平衡、身体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