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一词有什么来历?

高句丽=高句骊=句丽=句骊

唐善纯

内容提要 高丽全称应为“索离句骊”,由Suol(高山)+Khol(城),意为山城。历史上有两个高丽,除了名称相同外,民族构成不同,疆域范围不同,难以构成继承关系。

关键词 高句丽 高句骊 句丽 句骊 索离句骊 高丽 首尔 峰城县

高句丽,又称高丽、高句骊、句丽、句骊或所离、述尔、所利、修理,《后汉书》作索离。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一是公元前37年,朱蒙在中国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建立的名为“高句丽”的地方政权,疆域包括今朝鲜北部及中国辽东,原都纥升 骨城 (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城)、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后都长安城(今平壤)。另一个立国于公元918年,由王建在朝鲜半岛灭泰封自立,也名为“高丽”,都开京(今开城),史称王氏高丽,疆界逐步扩张至鸭绿江下游地区。为将其区分,前者因为其统治者姓高,学界一般以“高氏高丽”称之;因为后者其统治者姓王,便以“王氏高丽”称之。因为两个政权都名为高丽,后人或以为二者有前后相继的关系,或将其混为一体,致使人们对高句丽历史的认识产生极度混乱,而实际上它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政权。

西汉时期的高句丽是隶属于汉玄菟郡的一个部族。创建者为朱蒙,又称东明、邹蒙、邹牟、众解等,夫余人,生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传说其母柳花,是河伯的女儿。被夫余王闭于室中,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后生一卵,夫余王厌恶大卵,先后把它丢给狗和猪,狗猪不吃;又把它扔在路上,牛马避之;抛在荒野,群鸟又以羽毛呵护。夫余王又用刀割,不能破。无奈,只好还给了柳花。柳花把它放在暖处,有一男破壳而出,这个男儿,便是朱蒙。此神话与周弃传说相似。

夫余王有7子,常和朱蒙在一起游戏,比试射技高低。然而他们的技能全不如朱蒙,朱蒙因此遭到嫉恨。长子带素认为“朱蒙非人所生,将有异志”,请求夫余王除掉他,免生后患。其母柳花暗中得知此事,偷偷地告诉了朱蒙,劝他快些逃走, 朱蒙听了母亲的话,遂与乌伊、摩离、陕父3人向东南奔走,渡过浑江,来到卒本川(今辽宁桓仁下古城子),结庐而居。

3年后,春三月,“黄龙见于鹘岭”,秋七月,青赤色的祥云又“见鹘岭南”,受此瑞兆的暗示,次年七月,朱蒙 “营作城郭宫室”,这座城郭,便是位于辽宁桓仁城东北五女山纥升骨城,建国号曰高句丽。建国当年,“四方闻之,来附者众”,在高句丽建立之初,与扶余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高句丽国王平时居于平地上的卒本城,战时则居于高山之巅的纥升骨城。

朱蒙在夫余时,曾娶礼氏女为妻,生1子,名类利,后为高句丽第2代王瑠璃王。朱蒙到卒本后,又娶一妻,生2子,名沸流、温祚,后南下建百济国,皆有作为。汉成帝鸿嘉二年(前19),朱蒙逝世于卒本东岗,葬龙山,时年40岁。

高句丽在东明王和琉璃王时代,没有获得汉朝的册封,只是汉朝玄菟郡下的诸侯之一。西汉建昭二年 (前37)册封第3代王大武神为高句丽王。公元12年,王莽改高句丽为“下句丽”,将高句丽王贬为高句丽侯,高句丽遂脱离中原王朝独立,将第1、第2玄菟郡蚕食,成了一个边疆民族割据政权。公元53年,太祖大王高宫拓地至日本海,划分行政区域为桂娄、涓奴、顺奴、绝奴、灌奴等5部,中央有相加、古邹加、大加等大臣;下有对卢、沛者、主簿、右台丞、使者、皂衣、先人等11个等级的官吏,分管国家的一切行政事务。

公元313年,高句丽第15代君主美川王吞并朝鲜半岛上的乐浪郡和带方郡,高句丽的疆域进入朝鲜半岛北部,与半岛中南部的百济与新罗对峙。19代王好太王谈德(374-412)即位后,南征百济,将势力扩至汉江。公元399年,夺回后燕占据的大部分土地,控制了祖宗的发迹之地辽东半岛。好太王的功绩被记录在其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上。427年长寿王迁都平壤以后,蚕食了中原王朝在东北及半岛上的郡县,成为西至今中国吉林、辽宁两省东部,东达朝鲜半岛大同江流域的区域强国。

高句丽并非单一族源,它是上古时期秽貊人东迁后,融合卫氏朝鲜遗民、汉人、鲜卑人等形成。唐朝官员陈大德出使高句丽,所至,往往见中国人,自云家在某郡,隋末从军,没于高丽,高丽妻以游女,与高丽错居,殆将半矣。这些来自于不同民族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为一体。

668年,唐与新罗联军灭高句丽,在高句丽故地设安东都护府。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汉族中。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民族不再存在于世

唐朝时期名将高仙芝(?-755),就是高句丽族遗裔。少年时随父至到安西(即龟兹,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从高仙芝的几次征战,尤其是两次帕米尔高原的行军来看,都显示了高超的指挥艺术。这个高句丽族将领与当时的其他少数民族将领一样,以其杰出的才能受到了唐政府的重用。《旧唐书·高仙芝传》:“高仙芝,本高句丽人也。父舍鸡,初从河西军,累劳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仙芝美姿容,善骑射,勇决骁果。少随父至安西,以父有功授游击将军。年二十馀即拜将军,与父同班秩。”根据其姓氏和生活的年代,高仙芝的父亲高舍鸡可能是唐太宗或者唐高宗征服高句丽时当作奴隶移民到内地,继而被送往安西都护府去戍边的高句丽王室的遗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与新罗两个政权逐渐发展起来。历代新罗王除在位时间过短,唐王朝未及加封者外,一般皆袭封鸡林州都督一职,故其所辖地区属于唐王朝在朝鲜半岛的地方政权,而不是独立国家。公元904年新罗王室庶子弓裔在铁圆(今江原道铁原)自称为王,建立了泰封国。918年,弓裔的部将王建以弓裔行为不轨和滥用权力而推翻了他,改国号为“高丽”,自封天子,迁都于自己的家乡松岳,并改称为开京(即今朝鲜开城)。922年高丽修茸古都平壤,移民,置官设署,定平壤为“大都护府”、“西京”。积极讨伐居住于鸭绿江沿岸的女真人,蚕食女真故地。将大量的人口从半岛的南部迁往北部。1007年高丽疆域已扩展到鸭绿江一带。1392年李成桂在开城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王氏高丽灭亡。

王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辖境基本上是继承了新罗的疆域,其北部地区虽然有一部分与高氏高丽的辖境重合,但在高氏高丽灭亡初期即已经归新罗所有。由此看,王氏高丽统辖的区域并非高氏高丽的旧地。总之,两个高丽除了名称相同外,民族构成不同,疆域范围不同,难以构成继承关系。

高句丽其名称的由来及含义,有说系“山高水丽”者,有说系“高大黑马”者,莫衷一是,皆以汉字为依据。吕思勉依据《魏书•东夷传》“沟溇,句丽名城也”的记载,推论说:高句骊谓城曰沟娄。颇疑句骊二字,亦沟娄异译。高句骊,犹言高氏城耳(《中国民族史》)。吕思勉的说法将问题的解决向前推进了一步,但对照蒙古语对高丽的称呼“肃良合台、肃良合”(Soloŋgot、Soloŋxo、Soloŋgo、Sololi、Solkho、Solongot)、“莎良合思”(Solongs),女真语对高丽的称呼“索罗斡、琐戈”(Suloho、Solgo),满语对高丽的称呼Solho以后,立即可以发现他所说的“高氏”是靠不住的。黄有福分析了Soloŋgot、Soloŋxo、Soloŋgo、Sololi、Solkho、Solongot 、Solongs,Suloho、Solgo,Solho的构词成分以后,认为:这些称呼来源于高句丽语Suol(高山)+Khol(城),意为山城。全译应为“索离句骊” (《朝鲜族族称考》)。《三国史记·地理志》为黄有福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峰城县本高句丽述尔忽县。”这里的峰城县就是新罗联合唐朝灭了高句丽后所改的汉字式名称。Suol即山、峰,朝鲜汉文古籍记作述尔、所利、所里;Khol即城,与沟娄、句丽、高丽均相通。

韩国首都“首尔”(Seoul)古时因位于汉江之北,得名“汉阳”。14世纪末朝鲜王朝定都汉阳后,改名为“汉城”(Hansung )。近代朝鲜半岛受日本殖民统治期间,汉城改称“京城”。1945年朝鲜半岛光复后,更名为韩语固有词,罗马字母标记为“SEOUL”,首尔是从新罗时候起就使用的名称,意思是“首都”。该词可能由Suol(山、峰)引申而来

高句丽族 “高”字何来?傅斯年说过,句骊是总称,高句骊只是其居山地的一部(《东北史纲》)。亦似是而非也。

汉人可能由于称呼“索离句骊”一词太长,在保持原词意的情况下,取其村寨位于高山之特点,因名“高句丽”,由原来的汉字记音型族称,变成音义兼顾型族称,“高”取其意,“句丽”取其音。但“高句丽”还嫌长,因此又简称“句丽”或“高丽”

《后汉书•东夷传》:“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地方二千里,多大山深谷,人随而为居。” 《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濊,…言语法俗大抵与句丽同,…其俗重山川,山川各有部分,不得妄想涉入。《魏书•东夷传》也说:“高句丽,…多大山深谷,无原泽,随山谷以为居,食涧水。”随山谷以为居,可能是其民俗,并为现代考古发掘所证实。高句丽遗址多位于山上。

其第1国都“纥升骨城”位于今辽宁桓仁县五女山山顶上,五女山雄踞县城东北8公里处浑江右岸,呈长方体,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300米,主峰海拔824米,突兀雄伟,巍峨壮观,远看似一堵巨大石屏,四周皆为峭壁,东、南下临浑江,西有哈达河,北有大东沟河。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古有五女屯兵其上,故而得名。山城主要占据山巅及东部山坡,用修整过的楔形石垒筑,最高处可达8米,有的地方直接利用天然崖壁,不再砌墙。城内有蓄水池、 了望 台等设施。

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于国内城。在距离国内城2.5公里处今吉林省集安县的高山上,原有“尉那岩城”。建安三年(198),高句丽第10代王山上王加固扩建尉那岩城,修筑大型宫殿,更名为丸都城。公元209年,山上王移都于丸都。丸都山城与国内城相互依附,互为倚角。至此, 高句丽都城的整体布局基本完备。

丸都山城环山为屏,凭借自然山势的走向构筑城垣, 城垣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周长6395米。山腹为宫,谷口为门。城墙高低起伏。在山崖陡峭险峻处筑低矮城垣或不筑,山脊平缓处高筑城垣,从城外看,四周都是悬崖绝壁,真正做到了建筑、军事、生活、生产紧密结合,并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这是高句丽人的绝技,也是它们族名的由来

《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内容简介

本文为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第五编《狄续:太阳与土地》之一部分。我们看到的世界,仅是整个宇宙极小的一部分。随着物质研究进入微观级别,神奇地发现,两个量子,相隔万里,也相互纠缠;即便是再平凡的对象,在显微镜下都会呈现它那难以置信的美丽。不但自然科学是这样,人文科学也是这样。作者选取近千个语言化石作研究对象,将语言学知识放在民族学、民俗学中审视,以音求义,把一般无法企及的历史深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一书在手,远古大东亚历史,洞若观火。本书提出的结论不必是唯一答案,但它却提供了一个研究世界上古史的全新角度。

满族文化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