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赣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近日,在位于赣州高新区的赣州康晋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工人在智能化生产车间有序忙碌着,全力生产柱上永磁开关设备。通讯员 薛顺鑫摄

近日,在位于赣州高新区的赣州康晋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工人在智能化生产车间有序忙碌着,全力生产柱上永磁开关设备。通讯员 薛顺鑫摄

2月29日,位于信丰县的赣州科视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高效运转,一派繁忙景象。该公司是一家从事PCB直接成像设备、泛半导体直写光刻设备、LED全自动及半自动曝光设备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该企业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改进优化生产工艺,国内外订单纷至沓来。本报全媒体记者 焦俊杰摄

2月29日,位于信丰县的赣州科视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高效运转,一派繁忙景象。该公司是一家从事PCB直接成像设备、泛半导体直写光刻设备、LED全自动及半自动曝光设备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该企业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改进优化生产工艺,国内外订单纷至沓来。本报全媒体记者 焦俊杰摄

近日,在位于定南县富田工业园的赣州明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马力全开,工人全力忙生产。通讯员 詹继成摄

近日,在位于定南县富田工业园的赣州明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马力全开,工人全力忙生产。通讯员 詹继成摄

日前,在位于宁都工业园的江西赣能电子有限公司,员工正在加紧生产手机电子元器件。该公司专注手机、平板、AI等电子电器卡托、按键、中框、压铸件及锂电池顶盖板、极柱等配件生产,引进国内先进自动化装配生产线40条以及智能检测设备100多台套,持续提升生产效率。本报全媒体记者 焦俊杰摄

日前,在位于宁都工业园的江西赣能电子有限公司,员工正在加紧生产手机电子元器件。该公司专注手机、平板、AI等电子电器卡托、按键、中框、压铸件及锂电池顶盖板、极柱等配件生产,引进国内先进自动化装配生产线40条以及智能检测设备100多台套,持续提升生产效率。本报全媒体记者 焦俊杰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美春 焦俊杰

人勤春来早。走进赣南革命老区,一项项科研攻关加速推进,一个个数字化工厂开足马力,处处奔涌着高质量发展的热潮。

实体经济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和支撑。近年来,赣州市大力实施工业倍增升级和科技创新赋能行动,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2023年,赣州地区生产总值达4606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5.3%,7个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省第一方阵。

激发新活力

科技创新动能强劲

春回大地,生机勃发。走进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研究人员忙着开展系列科研攻关,创新的气息格外浓郁。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号”科研平台落地赣州,填补了江西无中央直属科研院所、无央企总部的空白,助推赣州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有了创新平台的“硬核支撑”,一项项沉甸甸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在国内外首创含磷羧酸萃取分离钇工艺,为稀土资源中高丰度元素钇的工业分离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实现从跟踪为主向并跑和领跑的突破性转变;满足柴油车国六标准的高性能尾气催化剂研发成功,实现了对国外技术和专利壁垒的突破……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3月1日,在赣州富尔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经熔炼、氢碎、成型、烧结等工序,钕铁硼永磁材料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从过去只生产烧结钕铁硼毛坯产品,到如今集毛坯、成品、固废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等稀土产业链多环节于一身,该公司以技术创新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我们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研发了绿色短流程再生工艺,建设业内首条智能化、绿色化高端钕铁硼生产线,不仅优化了生产流程,污染更少、能耗更低,还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该公司项目经理钟长传说,项目全面投产后,企业产能将是原来的2.6倍,年营收可超35亿元。

富尔特公司的变化,是赣州强化科技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赣州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在优化创新生态、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建强重大创新平台、开展技术研发攻关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赣南老区更具“科技范”,发展的动能更强劲。

数据显示,2023年,该市501家企业入选高新技术企业公示名单,增长率居全省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从1711家增至2412家,增长41%;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居全省第一。

引进新技术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月2日,记者走进位于于都工业园的江西卫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偌大的车间,只有几名工人辅助操作,一台台巨大的清梳联设备,将处理过的棉花经管道“吸”入自动作业,整个过程流畅又高效。

近年来,该公司引进智能化全自动设备,实现了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同时搭建了智能5G+慧纺云纺纱优化平台,转型升级为自动生产、自动检测、自动物流、自动存储的生产模式。“相比传统纺织降低能耗30%,提高效率30%。”集团董事长陈可霸说。

在赣州,类似的智能工厂还有不少。近年来,赣州市大力实施工业倍增升级行动,扎实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制造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传统产业发展动能不断增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在工业领域,智能制造逐渐成为主流发展趋势。位于会昌县氟盐新材料产业基地的江西九二盐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智能化升级改造“加持”下,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实现双提升。

“目前通过数字孪生平台,企业生产效率提升25%,安全环保风险点下降70%。”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公司正打造精细操作、精益管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智慧工厂,让企业智能化建设与应用达到国内化工企业先进水平,成为生产自动化、管理可视化、能耗最优化的新型智能工厂。

搭建创新型服务平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上犹县与江西农业大学共建上犹创新研究院,帮助一大批企业针对生产关键环节实施智能化改造,生产效能大幅提升15%以上,让传统制造业企业焕发新生机。

轻纺服装产业是宁都县的首位产业,传统产业如何迭代升级,焕发新活力?“我们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启动‘工业园区+童装智造产业园’改革试点,引导企业上马新机器、新技术,实现从低端代加工到自主研发新产品的蜕变。”宁都工业园管委会主任李文杨介绍。

“为持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我们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推进产业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赣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赣州大力实施产业数字化转型“破点连线扩面”行动,推动企业扩产增效、转型升级,跃居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第56位。

发力新赛道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甫一开年,山东凯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赣州分公司冲焊车间内,机器轰鸣,一条条机械臂上下舞动,工人忙着焊接、组装、喷漆等作业。

近年来,凯马汽车在新能源商用车上全面发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型生产转型,销量逐年攀升。

以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赣州各地蓄势崛起。依托自身矿产资源优势,抢抓新能源“风口”机遇,大余县推动18家锂电新能源企业集聚,建立研发平台,引领锂电新能源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发力新兴产业,赣州以“老区精神、湾区思维、特区速度”,不断开拓进取,开创了一个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产业发展奇迹。

“我们通过加强科研攻关,引进顶尖人才,每年投入销售收入的10%用于研发新产品,企业厚积薄发迎来收获期。继去年中药创新药枳实总黄酮片获批上市后,今年有望上市一款化药创新药。”青峰医药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瞄准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宠物健康三条赛道,章贡区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医药健康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现在的章贡区,已聚集生物医药企业130家,构建起创新活跃、链条齐全、要素充分的现代医药健康产业集群。

无人机化身外卖小哥,实现城区15分钟内抵达……在南康区,低空经济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也让这片天空越来越炫酷。当地以敢为人先的精神,通过先行先试、搭建平台、招大引强,加快培育无人机产业集群,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

经过多年培育,赣州市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壮大,发展态势强劲。2022年,赣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1.6%,高于全市规上工业12.8个百分点。

如今的赣南,正向“新”而行,向高攀登,一个个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的特色优势产业聚链成群,持续书写赣南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图片说明

压题图:近日,在位于赣州高新区的赣州康晋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工人在智能化生产车间有序忙碌着,全力生产柱上永磁开关设备。通讯员 薛顺鑫摄

图①:2月29日,位于信丰县的赣州科视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高效运转,一派繁忙景象。该公司是一家从事PCB直接成像设备、泛半导体直写光刻设备、LED全自动及半自动曝光设备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该企业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改进优化生产工艺,国内外订单纷至沓来。本报全媒体记者 焦俊杰摄

图②:近日,在位于定南县富田工业园的赣州明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马力全开,工人全力忙生产。

通讯员 詹继成摄

图③:日前,在位于宁都工业园的江西赣能电子有限公司,员工正在加紧生产手机电子元器件。该公司专注手机、平板、AI等电子电器卡托、按键、中框、压铸件及锂电池顶盖板、极柱等配件生产,引进国内先进自动化装配生产线40条以及智能检测设备100多台套,持续提升生产效率。

本报全媒体记者 焦俊杰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