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是元大都时期的产物,最早的见著记载的胡同是位于西四丁字街对面的砖塔胡同,在李好古的杂剧《张生煮海》中就有提及——
侍女云:“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
从元大都直到民国,北京的胡同数量总体来说一直持上升态势,这也不难理解,因为人口的增加,居住区域夜则随着增长,尤其是当明朝中叶开始修建外城后,更是让胡同的数量上升了一个台阶。
按照统计,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北京共有胡同将近4000条,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胡同文化,胡同是这样的多,以至于1949年解放军进城后,军管局的转业士兵成为北京警察,他们的一项工作就是背诵辖区内大小胡同的名称,这一幕,在《无悔追踪》中有着直观的呈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北京的胡同数量急剧减少,在1982年的北京地图上,二环以内的区域还是多如牛毛的胡同,这些胡同,大多消亡于这一时期开始的城市改造,那段时期北京的胡同以每年50条的平均数量在消失,到现在整个内城(即二环以内)已不足1000条。
即使这样,要在具体名称上完全统计这将近1000条胡同也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方面因为数量还是较为庞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城市改造工程是一个持续性的连贯过程,往往这边正在统计,那边已经又拆除了记录中的几条胡同。
因此本文并不具有统计学上的专业性,只是凭借本人记忆和网上质鳞片爪的资料整理而成,自然会存在疏忽和遗漏的情况,姑且先算是beta版,今后可能会再出一期2.0版。
北京胡同的命名原则可以说是毫无原则,相当的随性,这里面有一大类是和人物相关的,其中的绝大多数又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其中以明朝的历史人物居多。
1.定阜街
原称定国公府大街,位于护国寺东面,因明初徐达镇守北京时他的府邸在此而得名。
2.永康胡同
分为前后永康胡同,原称永康侯胡同,是明代开国功臣永康侯徐忠的府邸位置。
3.武定胡同
(2002年5月拆迁前的武定胡同)
原称武定侯胡同,为明初武定侯郭英的府邸所在地。
4.西四北七条
原称泰宁侯胡同,是泰宁侯陈珪府邸所在地。
5.西四北八条
原称武安侯胡同,是武安侯郑亨府邸所在地。
6.丰盛胡同
原称丰城侯胡同,明初丰城侯李彬的府邸所在地,胡同因而得名,后被谐音成丰盛胡同。
7.金宝街
明朝时叫遂安伯胡同,为明初遂安伯陈志的府邸,现并入金宝街。
8.公平巷
原称建平伯胡同,为明初建平伯高士文的府邸,清时谐音为箭杆白胡同,建国后改名公平巷。
9.广宁伯街
为明初广宁伯刘荣的府邸,现为金融街地区残存不多的胡同之一。
10.三不老胡同
原称三保老爹胡同,是为明初著名太监郑和的府邸,后谐音成三伯老胡同和三不老胡同。
11.红星胡同
明朝称无量大人,是吴良大人的谐音,吴良为明太祖朱元璋手下武将。
12.菜市口大街
原称丞相胡同,位于宣武门外菜市口大街附近,因明世宗时期内阁首辅大臣严嵩在此居住而得名。
13.新文化街
明朝称石驸马大街,石驸马即为石璟,娶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女顺德公主,是为驸马,其府邸怀疑就是清朝的克勤郡王府,也就是现在的实验二小。
14.外交部街
明朝称石大人胡同,因明朝另一位姓石的名人而得名,他就是主导了“夺门之变”的武将石亨。
15.力学胡同
原为称李阁老胡同,是明孝宗皇时期内阁首辅李东阳的府邸,李东阳对于北京文旅最为知名的贡献就是为“燕京八景”增加了“南囿秋风”和“东郊时雨”两处景致。
16.柳荫街
明朝称李广桥斜街,因李广桥而得名,李广桥是明孝宗时期的大太监李广修建。
此外,还有两处较为勉强的可以和本文主题挂上钩的胡同,它们就是——
1.东厂胡同
这个就是明朝那个大名鼎鼎的东厂,因其太过有名,所以虽然是以国家机关命名,但是在大众印象里,东厂并不简单等同于国家机关,而是一群太监的形象,所以也可以勉强记录在内。
2.祖家街
(姑且拿7路站牌代替了,报子胡同和宝产胡同中间那一站就是祖家街)
因明末著名武将祖大寿而得名,原胡同东口路北有他的宅邸,现在的北京三中原为祖大寿的家庙。之所以说比较勉强,是因为祖大寿是在投降清朝之后才在北京兴建的宅邸,因此严格说祖家街是以清朝人物命名的。
以上,便是目前所能收集到的因明朝历史人物得名的胡同,其实如果放宽“历史人物”的限制的话,还有许多其他胡同也可以入选,比如西四北五条在明朝时叫石老娘胡同,是因为胡同内曾经居住过一位姓石的接生婆;还有史家胡同,曾有人怀疑是因史可法而得名,但是实际上早在嘉靖时期就已得名,所以怀疑与石老娘胡同一样,源自一位平民百姓;还有刘海胡同,与头发无关,得名源自明朝一位名叫刘汉的人,其人物事迹已经无考。类似这种以姓命名的胡同实在太多,探讨其人物存在时间也过于曲折,多半都是道听途说,还是就此先作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