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5)上,华为展示了业界首款数字化天线,标志着天线产业从“静态”向“数字化”演进的重大突破。这款革命性产品可以根据网络需求自动调整波束指向,实现网络动态自优化。
MWC25华为展出业界首款数字化天线
全球知名电信媒体telecoms.com记者Jay Ian Birbeck在其行业观察文章中指出,在全球数据流量激增与用户需求动态化演进的双重驱动下,天线产业正经历从"静态"向"数字化"的范式转变。而华为,正走在这一变革的前沿。华为的数字化天线不仅重新定义了天线的角色,也为智能化网络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以下是其全文内容:
天线是网络向智能化演进的关键突破点
在60多家运营商与产业伙伴共同推进智能化网络转型的进程中,天线正成为关键突破点。当前网络演进面临的核心矛盾,是如何实现从"静态最优"到"动态最优"的跃迁,构建根据用户需求和流量分布的"自配置、自修复、自优化"动态网络体系。
尽管行业通过提升TRx、部署新频段、SDIF天线技术等手段持续提升网络性能,致力于实现最优网络,但这只是在静态下的最优。因为网络规划与建设往往是对用户分布和网络需求的预判,网络建设完成后可调整性弱。而现实场景中,用户分布与流量需求呈现"随时随地"动态变化特征:在写字楼与住宅区等典型"潮汐效应"区域,用户分布每小时都会发生显著变化;从更长周期维度看,城市规划调整、区域功能变更、新建基础设施等因素也会持续重塑用户分布格局与流量需求。因此,网络需要适应并快速响应用户和流量需求变化——即“动态”最优的网络。
无线基站系统中,天线是连接网络和用户的唯一窗口,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需通过天线的电磁波信号实现。天线本应该是实现动态最优网络的最后“一公里”,但传统天线的“哑”设备属性,反而掣肘了智能化网络的发展:其一,天线波束固定,如同固定的聚光灯,无论用户实际位置如何,灯光都只打在预设位置上,无法满足不同场景下灵活多变的网络优化需求;其二,天线工参难以准确获取、校验和更新,无法为网络优化提供精准的数据输入,全球有超过56%的扇区方位角偏差大于10°,导致网规、网优与实际脱节,严重影响用户体验。而这两个问题当前只能通过人工爬塔解决,严重制约了智能化网络的发展。
数字化天线引领行业范式变革
华为于2024年正式发布业界首款数字化天线——智能追焦单元,该系列天线通过两大突破性创新能力应对行业挑战:
工参信息实时可感零误差:全系列内置华为自主研发的高灵敏度工参自感知单元(AISU),100%自动获取天线工程参数(位置、下倾角、方位角等),为后续网络优化提供高效、精准的信息输入。
多维波束实时可调零等待:业界首个多维波束可调技术,支持波向与波宽远程二维动态调整,使天线波束可基于用户分布与业务变化进行分钟级调整。
在 MWC25 上,华为展示了智能追焦单元在中国深圳试点部署的结果:
智能追焦单元通过在学校和住宅区的“潮汐效应”区域自动调整波束覆盖,展现了网络的灵活可调能力。例如,上学及放学高峰期,波束会调整指向学校,其余时间则指向小区,实现“波随人动”,确保实时用户实时最优体验。
在更长周期的优化调整中,像小区变迁、新开通地铁站等因城市规划调整而引发的网络优化需求,无需再派工程师爬塔调整。智能追焦单元通过工参自感知和波束自调整能力,能远程自动调节,以匹配用户分布和流动,实现“网随业动”,破解滞后的人工维优永远无法跟上持续动态变化的用户需求这一难题。
数据显示,部署智能追焦单元后,单基站日均流量从374.4GB提升至457.2GB,重点优化区域峰值流量增幅超60%。
行业共识:数字化是天线进化必由之路
不仅是华为,运营商、其他天线厂商和分析师均认为,天线数字化是实现网络智能化的关键。在MWC25上,多家厂商展示了数字化天线的创新成果,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
行业分析师则表示,天线能够“感知”网络工程参数并能够执行更灵活的波束调整,是实现网络智能化的关键。
华为天馈业务部总裁孙友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智网络的演进依赖于基站设备的数字化能力,而天线数字化则是核心突破口。我们期待更多伙伴加入这一创新赛道,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随着数据流量持续增长和用户需求不断演变,对于智能化网络解决方案的需求将变得越来越迫切。未来,华为和行业其他厂商将会持续进行创新和技术投入,以推动天线数字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