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蓝思科技,赴港上市
不久前,2025年福布斯中国杰出商界女性榜单发布,有一个人的照片被放在封面图的C位。
连旁边的宗馥莉都沦为“陪衬”。
这个C位就是当前的湖南女首富,商界最有影响力的女企业家之一,蓝思科技掌门人周群飞。
最近除了老板上福布斯封面,蓝思科技的大事也不少。
前不久,这家千亿巨头发布公告称,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股票,并申请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蓝思科技董事会、监事会也审议通过了相关议案:《关于公司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的议案》《关于公司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方案的议案》等。
赴港上市,已经板上钉钉。
回望十年前,蓝思科技在深交所敲钟上市,成为“创业板玻璃第一股”。
自从上市那天起,其股价天天“一字”涨停,曾经创下连续十个“一字板”的辉煌战绩。
当时的蓝思科技有多彪悍,很多老股民都对这只大妖股心有余悸。
周群飞更是让自己的身价一举超过之前内地女首富为碧桂园的杨惠妍,坐上了中国内地女首富的宝座。
彼时,还有一批知名大佬富豪,比如阿里巴巴的蔡崇信、京东的刘强东、三一重工的梁稳根、恒大的许家印、新希望的刘永好、万向集团的鲁冠球都被当年的周群飞甩在身后。
十年过去,再度寻求上市,只是地点从深圳转移到对岸的香港,计划募资10亿—15亿美元,用于全球化产能布局和研发投入。
决策背后,是周群飞更大的野心——赴港上市可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加速东南亚生产基地建设。
这一关键动作,也标志着这位曾因“苹果断链”跌落神坛的湖南女首富,以更强势的姿态重回舞台中央。
02
湖南女首富过山车一般的人生
周群飞的故事,简直是一部中国式创业史诗——
5岁母亲不幸去世,父亲双目失明,15岁到工厂打工。没背景、没学历,她却完成了从打工妹到湖南女首富的逆袭。
属实把个人履历写成了大女主爽文。
她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是初中辍学后南下深圳打工,1993年,她用借来的钱租下三室一厅,专注于钟表玻璃加工,自此与玻璃结缘。
第二个转折点发生在2003年。当摩托罗拉V3手机因亚克力屏幕易刮花而苦恼时,周群飞将手表玻璃工艺移植到手机屏幕,一举解决痛点。
这一创新不仅让V3成为经典机型,更吸引了苹果的注意。2007年,她与苹果共同攻克第一代iPhone玻璃屏幕技术,从此跻身“果链”核心。借助苹果在全球与日俱增的影响力,蓝思科技拿到了很多大额订单。
2015年蓝思科技登陆A股,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周群飞登顶“中国女首富”,被冠以“玻璃女王”之名。在最高光时刻,财经传媒还曾反复讲过一句话:全球每两片手机玻璃,就有一片产自蓝思。
她跟宗庆后、何享健、黄峥、虞仁荣,这类白手起家的老板经历有些类似,是那种没有高调的资本,只能拼命把产品做好。
然而,成也苹果,危也苹果。
2021年苹果供应链调整,蓝思科技订单骤减,叠加消费电子行业周期性下行,公司净利润暴跌57.7%。
股价从2020年的高点40元(前复权)一路下探至2023年初的20.25元,市值蒸发近1600亿。
外界质疑声四起:果链依赖症无解、周群飞的时代结束了。
但这位湘妹子骨子里的韧性在此刻迸发。她开始了一场豪赌式的转型:
“我们不能只做面子工程,必须穿透产业链,找到新的生存支点。”
这是用十年积累的技术资本,赌一个多元化的未来。说实话,前途很凶险,玩多元化布局的企业10个里面起码要死9个。
比如福耀玻璃,做过房地产、搞过加油站,搞来搞去,把自己搞亏损了。最后痛定思痛,要像激光一样聚焦主业,最终做到汽车玻璃的全球老大。
中国前些年所谓的多元化成功大多数得益于发展初期市场不成熟,做什么都赚钱,处于一个增量市场,相对来说容易做,而不是企业的能力有多高。
但是蓝思科技这条路走得反而比意料中的要顺畅。主要因为当时切入的赛道很精准。这几年最大的风口是什么?一个是AI,另一个就是机器人,这两个板块正站在从0到1的关键转折点。
蓝思科技布局了两个细分赛道,AI领域他们玩的是眼镜,与Rokid合作推出轻量化AI眼镜,纳米微晶玻璃技术让抗摔性提升3倍,预计2025年全球出货量将达400万以上。
机器人板块切入的是具身智能这个概念,也就是人形机器人,向智元机器人批量交付灵犀X1核心部件,覆盖关节模组、夹爪等,目标成为“中国最大具身智能硬件制造平台”。
虽然时间不长,但转型成效立竿见影: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462.28亿元,同比增长36.74%;股价从8元反弹至最高26元左右,近一年涨幅超100%。
周群飞的身价也水涨船高,以800亿元财富重登湖南首富宝座。
“因天之时,因地之势,依人之利而所向无敌”
顺应行业趋势,因势利导,是企业实现加速捷径;在遇到发展困境时期同样如此,运用历史大势为自己博一个反转机会,也是相当有商业智慧了。
03
危机未过,蓝思科技的问题不少
赴港上市的决策,是周群飞意图把蓝思科技推向新高度的关键布局。
为啥去香港上市对于他们这么重要?
说到底还是为了钱,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缺钱。
蓝思科技自己发布的公告,此次预计发行不超过总股本7%的H股,募资主要用于东南亚工厂建设及技术研发。
表面看,这是应对地缘风险的未雨绸缪;深层次看,实为重构全球供应链话语权的重大落子。
近几年,他们出海的动作不少,成果也不小——海外营收占比升至38%,越南工厂产能利用率达92%。
这个选址就暗藏玄机,既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又紧贴小米、OPPO等安卓阵营的东南亚市场。产业链跟着客户走,大家组团出海掘金。
未来计划可能还要搞印度工厂,又能开发个新市场。
但是出海办厂相当于全部重新来一遍,场地、生产线、人员,都要搞一套新的,这必然要求巨大的资本投入。
而港股上市不仅能拓宽融资渠道,更能加速海外基地建设,往大了说,这叫形成“中国研发+东南亚制造+全球销售”的新三角。
然而,这场“二次创业”看似风光,实际上埋了不少雷。
从蓝思科技疯狂扩张的节奏来看,无疑是在走钢丝。近三年资本开支超百亿,但智能汽车业务毛利率仅18%,远低于消费电子的25%。
人形机器人尚处量产前夜,2024年相关收入不足5亿,却需持续投入研发,研发费用的压力很大!
同时,其蓝思科技的财报也有一些疑点。尽管净利润回升,但政府补助占利润比重从5%升至12%,地方上给他们补贴不少,不是真实经营获取的收益。
且应收账款周转率4.49次,低于行业龙头立讯精密的6.2次,现金流压力隐现。虽然营收增长,但ROA(总资产净利率)仅4.89%,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连续多个季度为负。
近三年公司资产负债率维持在52%-55%,这意味着,一旦上市进度不及预期,可能遭遇资金链的压力。
而且多元化道路并非一帆风顺。AI眼镜出货量仍依赖Rokid单一大客户;机器人核心关节电机技术受制于日本哈默纳科;试图复制“果链模式”却面临华为、小米自建供应链的挤压。
所谓的技术护城河也没有想象的宽广,华为的昆仑玻璃、伯恩的光学陶瓷纷纷杀入NFC支付终端领域,蓝思引以为傲的“3mm极窄边框”技术优势还剩多少窗口期?
更要命的是基本盘,尽管周群飞高喊“去苹果化”,但苹果业务仍贡献了40%的营收,严重依赖苹果,万一特朗普发疯又来个脱钩断链,那就危险了。
赴港上市,看似冲锋号,实际上还是一场赌局,要么翻身,要么翻船。
不过这种精神值得称道。用曾国藩的话来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不去做,必死;做了,还有翻身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