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与华为合作终敲定

来源 | 财经杂志 (ID:i-caijing)

记者 | 王静仪 编辑 | 李皙寅

2月21日,上汽与华为敲定深度合作,这一官方宣布的消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说是情理之中,因为上汽与华为的合作传闻已经传了好几个月,连品牌名、车型、定价、负责人等详细信息都流传开来,只待官方确认公布。

但又在意料之外,因为官宣的信息格外简短:上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在上海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产品定义、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销售服务等领域展开战略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车,共同为用户带来领先的智能化出行体验。

《财经》从上汽方面了解到,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见证签约。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华为终端智选车业务部总裁汪严旻分别代表上汽和华为签约。

确定的是,华为与上汽的合作,对双方而言都是意义非凡——华为要当“中国版博世”,成为规模最大的汽车供应商,而上汽作为中国第一大汽车集团,无疑是华为“朋友圈”的重磅成员;上汽近年来销量下滑、新能源转型速度不及预期,与华为合作可以借助重塑品牌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

“车企和科技企业的跨界融合加速了技术的进步。如果没有这些合作,传统车企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形成自己原先不具备的能力。大家在合作当中优势互补,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加速了很多新产品的落地。”瑞银投资银行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对《财经》表示。

华为对汽车业务投入高、预期也高,雄心勃勃地谋求新增长。华为汽车业务的营收正在以每年至少翻一倍的速度增长,2024年上半年实现104.35亿元人民币,但仍远远不到集团超8000亿元年营收的1%。

短期销量困境中的上汽要加速转型,在新能源时代找回往日的荣光。2024年上汽整车批发销量401.3万辆,比上年同期减少20.07%;归母净利润15亿元到19亿元,同比减少87%到90%。

上汽和华为,一家上海国企,一家深圳民企;前者是制造业龙头,后者是科技巨头。他们如此不同,但对同一件事看法高度相同:未来属于智能电动汽车。

华为汽车的增长雄心

公开资料显示,自华为2019年高调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简称“车BU”)以来,累计研发投入超过300亿元,研发人员达7000人。

对应的成果是,营收正在以每年至少翻一倍的速度增长——2024年上半年,华为车BU(深圳引望)实现营业收入104.35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22.31亿元,净利润率为21.4%。

此前2023年营收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8.1%;2022年营收20.98亿元。

具体而言,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两大业务,为华为汽车业务贡献了接近九成的营收。

其中乾崑智驾为车企提供包括硬件(如MDC智驾算力平台、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和软件(如高阶智驾包)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2024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约为62.1亿元,占比超六成。鸿蒙座舱则提供智能座舱系统及相关硬件,2024年上半年收入约26亿元,占比近三成。

对于一家初创企业而言,这当然是节节高的骄人业绩,但对于年营收超过8000亿元的巨头华为来说,汽车营收刚过百亿,这还远远不够。

华为的雄心是成为“中国版博世(Bosch)”。博世是德国工业巨头,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供应商,每年汽车零部件和服务部门的收入超过500亿美元。

“华为的车造得再好,充其量就像手机一样,占到百分之一二十的份额,”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旦做车以后,引望就只能为自己服务,说不定还要建汽车制造厂,这又是重复建设了。”

华为直接造车,拼杀激烈,只能从中国每年3000万新车销量的蛋糕里分一杯羹,即使中国市占率最高的品牌大众汽车,市场份额也没有突破20%;如果华为转当供应商,和销量领先的企业达成合作,营收的天花板才能被真正打开。

为持续获得订单,华为需要与汽车主机厂深度捆绑,但又要避免车企对于“失去灵魂”的担忧。2024年1月,华为注册了一家新实体引望,按计划,华为车BU的所有资产、人员在2024年底装载到引望,实现引望独立运作。

华为已分别向两家公司出售引望10%的股份,一家是长安汽车旗下的阿维塔科技,另一家是总部同样位于重庆的赛力斯。两笔交易对引望的估值为115亿元。目前引望仍在寻找新的战略投资者。

当前华为与四家车企组建了鸿蒙智能汽车技术生态联盟——鸿蒙智行,其中问界由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智界与奇瑞汽车合作;享界与北京汽车合作;尊界则与江淮汽车合作。

与前四家车企相比,上汽的规模更大、行业地位也更高,正是高速扩张阶段的华为汽车急需的合作伙伴。

问界、智界、享界和尊界四大品牌,覆盖了23万-100万价位的市场。2024年鸿蒙智行全系车型累计交付量达44.5万辆,其中问界M9上市12个月累计大定数量突破20万辆,连续稳坐中国市场50万元以上豪华车型销冠宝座。

相较于之前的四个品牌,尚界面向更年轻化市场、售价更低,36氪援引消息人士报道,车型售价会在17万-25万元区间。

因此,尚界有望成为鸿蒙智行体系中走量的品牌,推动华为汽车业务持续扩大营收。

上汽的汽车全体系优势

上汽和华为的合作,被认为上汽开始拥抱智能化领域的头部企业,向销量不振的现实低头。

同时,上汽内部正推进“大乘用车板块”重组,整合荣威、MG、飞凡等品牌资源,并引入华为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优化研发流程与市场响应速度。据悉已有40余位华为技术人员进驻上汽,推动技术融合与项目落地。

作为蝉联中国汽车销冠十几年的龙头车企,上汽集团近年处于持续转型阵痛之中,利润下滑明显。

最新公告显示,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15亿元到1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122亿元到126亿元,同比减少87%到90%;预计2024年归母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1亿元到-60亿元,与2023年同期相比,将减少141亿元到160亿元,同比减少141%到160%。

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上汽集团解释称,主要是因为燃油车市场下滑、价格战空前激烈,公司销售收入减少,毛利下降,现金流入减少。

销量方面,上汽集团2024年实现整车批发销量401.3万辆,比上年同期减少20.07%,旗下多个子公司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销量下滑。

新任上汽集团总裁的贾健旭去年底在内部会议上表示:“要学会跪着做人,才有机会重新站起来”。

2021年,上汽集团时任董事长陈虹提出“灵魂说”,强调车企在智能化转型进程中必须掌控核心技术,这也反映出上汽对于合作与自主发展的审慎态度。

多位上汽体系内的高管向《财经》表达了类似的意思:现任管理层与华为洽谈合作,并非如传闻所称,抛弃了前董事长陈虹提出的“灵魂论”。陈虹2021年提出的灵魂论,是基于当时产业背景。上汽体系内一直有很强的自主产业链能力,那几年孵化了捷氢科技、中海庭、联创电子等多家科创“小巨人”企业,甚至一度谋求拆分上市。

“现在上汽决定和华为沟通洽谈合作,也是建立在上汽自身产业链优势的基础上,和别的车企和华为的合作大不相同。”高管强调。

上汽披露的数字是,十年来在智能电动车核心技术领域的投入近1500亿元。目前上汽集团已拥有26000余项有效专利,形成了七大技术底座,包括纯电、混动、氢能三大整车平台,以及电池、电驱、超混系统、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

同时还有广泛的对外投资谱系。截至2024年9月,上汽金控(包括战略直投及上汽创投)有30家已投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再加上旗下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布局,上汽产业金融投资总共投资了13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Momenta、智元机器人等是已投企业代表。

巨轮正在转舵,可以预见的是,在汽车科技领域对外展开合作之后,上汽有望依托其国内领先的技术和规模,实现产品升级、附加值提升。

往期推荐

图片

董明珠对话俞敏洪:“已找到格力接班人,有三四个预备人选”

《哪吒2》宣布延长上映!王长田晒预测票房:151亿元!字幕被曝有错别字,网友:“吹毛求疵”

基于DeepSeek的首批“AI公务员”上岗了?官方回应:不能算公务员,还得配监护人

家族财富超220亿美元,香港豪门长孙要去搞短剧!合作伙伴来自瑞士:已与中国内地几家短剧公司接触

黄金价格突然下跌!创本轮上涨以来最大单日跌幅,黄金“牛市”走完了吗?

图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