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统治下的数百万巴勒斯坦人,如何遭无声“种族灭绝”?

以色列的种族隔离

作者|碧落清遥

责编|Thomas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土地矛盾与民族仇恨,是中东最难解开的地缘死结。

按照1948年联合国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181号决议,以色列获得56.3%的土地,巴勒斯坦国获得42.6%。

但两国方案没能实现,以色列在第一次(1948年)和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中占领了巴勒斯坦的全部领土。

▲巴勒斯坦人沦为“亡国奴”

如今,巴勒斯坦国仍有80%的领土被以色列占领,剩余区域也处在以色列严密封锁下。

▲巴勒斯坦的土地大部分依旧被以色列实际控制,并被切割成飞地

饱受战乱困扰的巴勒斯坦人要么流亡异乡,要么留在原地接受以色列的高压统治。以色列通过修建定居点、隔离墙,不断蚕食土地并将强占的巴勒斯坦领土分割为近170块不相连的飞地,飞地上的巴勒斯坦人就如同生活在巨大的露天监狱里一样。

▲被撕裂的西岸“岛屿群”(橘黄色)

生活在以色列强占领土上的巴勒斯坦人,失业率居高不下,连基本的水电、住房、教育、医疗、温饱需求都无法满足,一边是自由通行、享受绝大多数资源的以色列人,一边是隔离墙下被严密监视,随时会被没收土地并遭驱逐的巴勒斯坦人。

▲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飞地密布,巴勒斯坦的实控区只有深红色部分

饱受种族隔离的巴勒斯坦人无力反抗,变成了事实上的“亡国奴”,国际社会不断批评以色列的“种族隔离政策”,认为其违反国际法,联合国也多次发布决议,要求以色列停止种族隔离行径。

以色列统治下的巴勒斯坦人,究竟有多惨?

▲隔离墙下的巴勒斯坦人

一、被种族隔离的阿拉伯人

1948年,根据联合国181号决议,巴以分治,以色列获得相对肥沃的56.3%的土地,巴勒斯坦国获得42.6%,另有耶路撒冷由联合国管理。

以色列刚宣布建国,以埃及为首的7个阿拉伯国家就因不满西方操控联合国促成巴以分治,而对以色列宣战,誓要夺回属于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领土。但此后半个世纪里的五次中东战争中,胜利女神始终站在以色列一方。

1948年,以色列艰难赢下第一次中东战争,一举占领巴勒斯坦48%的领土和西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剩余领土被切分分为两部分,即约旦河西岸(下文称“西岸”)和加沙,刨除被以色列夺去的地区,西岸和加沙分别占巴勒斯坦剩余领土的94%和6%。

▲巴以分治

此时,由于巴勒斯坦内部各派矛盾较多,未能建立统一政府,西岸(含东耶路撒冷)和加沙分别被紧邻的约旦和埃及暂时管控,联合国对耶路撒冷的代管名存实亡。

进入50年代,以色列凭借犹太资本及西方支持,国力迅速提升,来自全球各地的不同族群的犹太人大规模回流以色列。犹太人从1948年的60.8万人增长到1951年的130万,以色列亟需土地安置这些新移民,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土地矛盾愈发激烈。

▲犹太人回流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协助英法打击埃及,以夺取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以色列再次成为战胜国。同年,在阿拉法特等人努力下,第一支巴勒斯坦人组成的反以组织——“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开始筹建。

▲阿拉法特

至1964年,各派组成“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法塔赫是该组织的实际领导者。1965年法塔赫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武装,打响了武装反抗以色列的第一枪。

但此时巴勒斯坦内部依然矛盾重重,约旦还试图兼并代管的约旦河西岸地区,这阻碍了巴勒斯坦统一政府的出现。

阿拉伯国家的敌视给以色列造成巨大的地缘压力,1967年,以色列主动出击引燃了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军采取逐个击破的战略,分别从埃及、叙利亚手中夺取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巴勒斯坦残余的约旦河西岸、东耶路撒冷、加沙地区均被以色列占领,物理上宣告“亡国”。

▲以色列赢下历次中东战争

前三次中东战争共造成140万巴勒斯坦难民,占巴勒斯坦总人口近半数。绝大多数难民逃往临近的黎巴嫩、约旦、叙利亚,巴解组织利用难民发展武装力量,他们在黎巴嫩南部等地建立营地,伺机对以色列境内发动袭击。

而未逃离本国的巴勒斯坦人,只得忍受以色列的高压统治。

▲位于黎巴嫩的巴解武装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时任以色列外长的伊格尔·阿隆提出了著名的“阿隆计划”,即向新占土地移民,即缓解大量犹太人回归造成的居住压力,还能加强对新占土地的实控。

以色列政府在1967年8月通过该计划,兴建定居点、永久性占有阿拉伯土地的计划成为以色列的国策。

最早的定居点出现在从叙利亚手中夺来的戈兰高地,以色列移民部门拟定了在戈兰高地建立20个农业定居点和城镇的计划,使5万犹太人前往定居。

▲戈兰高地

二、中东最后的殖民地—犹太定居点

以色列通过《耶路撒冷法》和《戈兰高地法》兼并上述两地,并视约旦河西岸为“争议领土”,对其实施军事管制。耶路撒冷成为以色列推行“犹太化”和“去阿拉伯化”最激烈的地区。

在以色列统治下,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只拥有“永久居留权”,巴勒斯坦人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待遇远低于犹太人。

▲耶路撒冷(红色)

以色列内务部还以各种理由吊销巴勒斯坦人的“永久居留证”,无证的巴勒斯坦人必须在一周内离开耶路撒冷,且不再享受任何福利待遇。

以色列政府还将东耶路撒冷约40%的巴勒斯坦人住房定性为“非大建筑”并予以拆除,犹太人的学校、住宅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东耶路撒冷,当地阿拉伯式的地名也全部被希伯来语地名取代。

▲耶路撒冷

人口占东耶路撒冷占比40%的阿拉伯人被压缩到15%的土地空间内,住房拥挤不堪,与犹太人的收入、福利等差异越来越大,以色列在东耶路撒冷推行的“犹太化”政策取得了空前成功。

1967至1984年,以色列新建犹太人定居点154个,多数位于约旦河西岸。

既然以色列承认约旦河西岸不是本国领土,那犹太人又如何获得这里的土地呢?

▲约旦河西岸

以色列规定,凡1968年前未在奥斯曼帝国、英国、约旦统治时期登记注册的西岸土地均为“无主土地”,但当时约旦河西岸只有30%的土地有登记手续,以色列借此以犹太人“国有土地”、以色列“公共事业”、“安全用途”名义强征、强购巴勒斯坦人土地,约旦河西岸的犹太定居点几乎全部建在上述三种类型的土地上。

约旦河西岸只有30%的土地有登记手续,以色列强行夺取巴勒斯坦人土地,目前,西岸半数的定居点建在“国有土地”上。

▲定居点分布(蓝色三角)

犹太人借此不断扩大在西岸地区的控制范围,占据了最高的水源、山林和平原,失去土地的巴勒斯坦人只能拿着少得可怜的补偿离开时代居住的土地。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所有定居点都是非法的。根据《日内瓦第四公约》,占领国公民定居于被占领土构成战争罪。联合国安理会在465号等4次决议案中重申,定居点违反国际法,要求以色列拆除在约旦河西岸、东耶路撒冷、加沙地区、戈兰高地的非法定居点,但以色列背后有欧美国家撑腰,对联合国的决议和国际社会的批评置若罔闻。

▲定居点

截至1984年,以色列在西岸、加沙等地的非法定居点中已安置26万犹太人。这样的结果是阿拉伯国家不想看到的,但阿拉伯国家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均败给以色列,眼见战争手段失效,阿拉伯国家不愿再为巴勒斯坦流血,巴勒斯坦人的外援越来越少,只能通过弱小的游击队似的武装去对抗强大的以色列。

90年代冷战结束后,以色列的地缘重要性有所降低,此前被美苏对抗掩盖住的巴以问题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联合国、大赦国际等组织多次批评以色列非法扩建定居点的行为。

▲非法扩张的以色列

以色列决定让出部分利益,换取国际社会的认可,巴勒斯坦也想借国际社会的压力,从以色列手中获得一些战场上无法获得的东西。

1993年,在美国、挪威的撮合下巴以签署《奥斯陆协议》,该协议看似给予了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的基础,实际上,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领土的控制和掠夺变本加厉了。

▲签订《奥斯陆协议》

三、隔离墙—巴勒斯坦人无法翻越的牢

根据《奥斯陆协议》,以色列将逐步撤离加沙,并拆除当地的犹太人定居点,将加沙和约旦河西岸交给法塔赫主导的巴勒斯坦政府。

以色列政府也确实在2005年撤离环境较差的加沙,但面积更大、土地更肥沃的约旦河西岸却被分为ABC三种区域。

A区为巴勒斯坦人主要生活区域,由巴勒斯坦政府自治,以色列不得插手,这部分的面积只占到西岸的18%。

▲ABC区

B区也由巴勒斯坦政府管理,但是以色列军方可以进行联合管理,一旦巴以爆发冲突,以军可迅速控制B区,这部分约占西岸的22%。

西岸剩余60%的土地属于C区,C区不仅面积最大,而且是西岸地区土地最肥沃、水源最充足的地区,这里由以色列完全控制,位于约旦河西岸的犹太人非法定居点也全部建立在C区。

▲C区的肥沃河谷

东耶路撒冷被以色列立法兼并(联合国不承认),当地巴勒斯坦人勉强获得以色列“永久居留证”,享受以色列财政投入,哪怕这笔资金少得可怜。

约旦河西岸却属于以色列的占领区,当地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看作外国人,除了被以色列欺辱、压迫,西岸的巴勒斯坦人享受不到一点以色列提供福利待遇。

▲西岸的以色列驻军

ABC三种区域并非三个完整地块,而是被以色列修建的公路网、定居点分割成167块区域。原属巴勒斯坦的西岸地区,从一个整体变成一块块人口拥挤、资源紧缺、难以自我维持运转的飞地。

以色列控制的C区通过公路顺畅连接在一起,生活在C区的3万巴勒斯坦人经常被强制宵禁,以保证当地犹太人夜晚出行及游玩,A、B区的巴勒斯坦人几乎不被允许进入C区。

A、B区则被分割成一个个小格子,生活在此的巴勒斯坦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被割裂的西岸

在约旦河西岸,犹太定居者和巴勒斯坦人受到两套完全不同的法律体系管理。

尽管生活在国际公认的占领区内,定居点内的犹太人却享有以色列国内法的保护和服务;而巴勒斯坦人则受到以色列军事法规统治。以军借此获得了搜捕、拘留和审判巴勒斯坦人的权力。

▲以色列警察逮捕巴勒斯坦儿童

以色列在西岸修建的公路多为两条平行路,中间高墙隔开,因为其中一条是给犹太人和外国人通行用的,悬挂黄色车牌,行驶在此的车辆可在西岸地区畅通无阻。

巴勒斯坦人自然享受不到这种待遇,他们被以色列政府严密监控,自2002年,以色列政府在西岸的A、B区外围修建了长达720公里的“安全墙”,并配备超过140个检查站,名义上是为保护犹太人免遭袭击,实际上是圈禁巴勒斯坦人的隔离墙,是妥妥的种族隔离政策的产物。

▲一墙隔开两个世界

隔离墙下的巴勒斯坦人很难自由地在A、B区之间穿梭。如果生活工作在不同区域,巴勒斯坦人就必须凌晨起床,排队通过以色列军警重重关卡的查验,最终到达单位或住所。更有许多巴勒斯坦病人因无法及时取得通行证而无法送到医院,以色列的隔离墙就是杀死这些巴勒斯坦人的直接凶手。

隔离墙不仅影响了巴勒斯坦人的日常生活,也严重打击了巴勒斯坦的经济发展,因为他们无法自由地从事贸易、工作或获取基本服务,以至于A、B区的巴勒斯坦人失业率高达50%以上,进一步拉高了贫困率。

▲贫穷的巴勒斯坦人

除了通行证,巴勒斯坦人生活中想做的任何事情,几乎都要和强占自己家园的以色列政府申请,从建房许可到小孩上学,从电话开通到门前绿化,而多数合理的诉求都被以色列政府拒绝,巴勒斯坦人深感不公但无济于事。

虽然2005年以色列放弃占领加沙,但当地人的生存状况在继续恶化,如果说西岸的A、B区是巨大的牢笼,那加沙地区更像是全球最大的露天监狱。

2007年,极端反以的哈马斯组织从法塔赫手中夺取加沙并自立政府,巴勒斯坦事实上分裂。

▲巴勒斯坦分裂

以色列在加沙周边修筑了上百公里的隔离墙,其对加沙的陆上封锁甚于西岸,海面上一旦加沙渔民出海超过6海里就会遭到以军无情射击。

严密封锁下,物资、燃料和人道主义援助经常被限制进入加沙,导致加沙严重的经济和人道主义危机。加沙居民的生活条件非常恶劣,失业率极高,基本服务如医疗和供水都极度匮乏。

▲被封锁的加沙

相较于激进的哈马斯组织,控制约旦河西岸AB区的法塔赫被以色列“驯化”得愈发温和,但以色列不准备放松对法塔赫的控制。

由于约旦河西岸地区没有独立货币,根据巴以双方1994年签订的《巴黎经济议定书》,以色列负责对运往巴勒斯坦的物品征收关税,最终由以色列政府交给法塔赫主导的巴勒斯坦政府。这笔款项每年约23亿美元,约占巴政府预算的65%。为拿捏法塔赫,以色列强行从中抽取3%的佣金,还经常以各种理由暂停向巴方移交代收税款。

▲繁荣的以色列城市(特拉维夫)

2010年后,以色列加大对约旦河西岸C区、东耶路撒冷的“去阿拉伯化”,每年都有近千名巴勒斯坦人被取消永久居留权并被逐出当地。

非法修建在约旦河西岸的150个犹太定居点和140余个犹太前哨站遍布C区,生活在此的70万犹太人控制了西岸83%的水源和70%的自然资源,被封锁在AB区的270万巴勒斯坦人只能享有可怜的剩余资源。

以色列还以各种名义没收AB区巴勒斯坦人土地,如2023年以色列就没收了23平方公里领土,照此速度下去,A、B区将全部被以色列吞并。

▲为解决人口居住,以色列还将扩张

重重隔离封锁下,2023年西岸A、B区的巴勒斯坦人均GDP约4500美元,仅为以色列的8.1%,而封锁更严的加沙人均GDP约1260美元,是以色列人均的2.3%,加沙的250万人口中有40%需要国际社会援助才能生存。

加沙人只得挖掘地道联通外界,以色列则加固隔离墙并强化地下感知能力,势要把加沙与世隔绝。

▲层层隔离封锁

20世纪末,西方对南非的黑人与白人的种族隔离政策的大加伐挞,但对以色列的种族隔离政策西方却大玩双标,集体失声。

特朗普时期,美国不仅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时任国务卿的蓬佩奥还公开宣布以色列修建定居点是“合法行为”。

▲蓬佩奥访以

2023年加沙冲突爆发以来,加沙爆发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以色列在西岸、加沙实行的种族隔离政策遭到国际社会的大量指责。

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占领区的控制和政策如果不改变,将继续加剧双方之间的冲突和不信任,阻碍和平解决方案的实现。

▲巴勒斯坦人反对以色列修建定居点

长期的压迫和不平等将导致巴勒斯坦社会的进一步极端化和贫困化,而以色列社会内部也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孤立和道德压力。

▲现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图

为了自保,深陷阿拉伯人海洋中的犹太人不会停止建设定居点,他们凭借更强大的国力将弱小的巴勒斯坦人圈禁隔离,民族矛盾的死结已无法打开。

▲巴勒斯坦人如同生活在监狱中

长期作者|碧落清遥

历史资深爱好者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