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和联想这场口水官司越闹越大,怎么看这件事确实很有意思,我昨天征求了网友们对这件事的看法,今天也说说我的看法。
我觉得, 司马南列出的六条“罪状”虽然有东拼西凑、杀人诛心之嫌,摆明了要挟网络民意在“政治正确”掩护下痞身硬上,也不能说都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因为有不少材料还来自于联想财报,这里面确实有需要联想反思的地方。
具体来说,司马南所列联想的第三条“罪状”,“高管分红占到公司利润30%的问题”,就是一个联想必须注意的问题。
虽然如何制定薪酬是联想自己的权利,但是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过高造成的畸形分配结构确实存在道德层面的瑕疵,同时也挤占了企业利润和研发投入,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和在股东、员工及社会层面全员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第五条,“研发占比不到3%,却妄想科创板上市。”
在这个问题上,确实不排除联想当时有投机上市圈钱的动机,虽然后来在舆论压力下联想主动撤回了上市请求,但是给人留下的印象已经形成,研发占比太低也一直是联想的一大短板。
第六条,“联想国内产品卖的比国外贵,也没有什么核心技术,就是组装厂。”
这在IT界是个老话题,多年前媒体就有讨论,这次司马南又将之端了出来,算是旧话重提,但我认为,这一条和第五条中提到研发占比过低问题,其实是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
联想是靠“贸工技”起家发展起来的这个是事实,当年在柳传志和倪光南之间还爆发过“贸工技”和“技工贸”两条路线的冲突,最后主张“贸工技”的柳传志胜出,倪光南出局。
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看,“技工贸”无论对联想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还是对代表国家掌握核心技术摆脱美方制裁更为有利,也更有远见和雄心,这也是华为与任正非所以在今天更受尊敬,而联想却逐渐走向平庸的原因,联想如果当年走“技工贸”的路子,肯定和今天的情况不同。
但另一方面,任何商业决策都是立足当下进行决策,不能用清朝的剑斩明朝的官。 在当时的情况下,柳传志选择以“贸工技”方式,抓住中国加入WTO和国内市场爆炸式增长的契机,先把公司做大做强似乎也无可指摘。
联想能迅速成长为当时中国最有竞争力的PC公司,并且收购IBM笔记本部门,走出国门成为一家初具规模的跨国公司,甚至在现在也仍然是中国市场最主要的PC供应商之一,柳传志的“贸工技”路线与商业眼光已经经过历史检验。比较遗憾的是,在把公司做大之后,联想形成了“贸工技”路径依赖,没能及时转变经营思路,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促成公司转型,这是很多大型公司发展中的通病,联想也不能免俗,我想这也应该是联想以后的转型努力方向。
第四条,“资不抵债,欠了经销商1000多个亿。”
这一条我认为暴露了司马南的商业常识缺陷。
虽然联想的负债率较高,但是研究其财报可以发现,联想的资产结构还是可以的,至少在目前还不存在资不抵债的情况。当然,如果媒体舆论再这样炒下去,不能及时止损,造成联想营收下降和融资成本提升,接下来会不会出现资金流问题,进而真的出现“资不抵债”,这是另一个问题。
将“欠了经销商1000多个亿”的说法与“资不抵债”挂钩,则说明司马南对大公司的财务经验确实存在实践上的认识空白,稍有商业知识的人都知道,大公司财务都是账期管理,欠债不等于赖账,更不能和资不抵债划等号,这个问题司马南要么是不懂,要么是在故意挑刺。
第二条,“联想集团 27位高管中中的14个是外籍人员,涉及用户及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
这可能是对联想最政治正确、最要命的一条,同时也是最有迷惑性的一条。
用户及互联网信息安全是互联网社会的一个大问题,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大众,这些年都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滴滴为什么被惩罚,就是因为不听劝告,执意在美国挂牌上市,在这个问题上引发了国家安全担忧,滴滴事件后,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规范用户信息管理及互联网企业海外上市问题。联想作为一家中国IT品牌公司,其总部设在美国,产品却在国内各政府部门、商业机构、家庭个人等广泛使用,如何确保用户信息不被泄露和不恰当利用,如何在国家层面确保互联网信息安全不出问题,确实需要格外重视。
但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外籍高管比例过高是否就必然会产生信息安全问题则是另一个问题。联想作为一家跨国公司,海外业务在其营收占比中有相当高比例,有一定数量的外籍人士担任高管是必然的。 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外籍高管多少,而在于联想是否就用户及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设置隔离机制,确保没有对外泄露或滥用用户信息,或者在国家层面对互联网信息安全构成危害。如果不存在这种情况,那么外籍管理人员多少就不是问题,相反,哪怕外籍管理人员再少,只要存在这些问题,它就要承担相应责任。
最后说第一条,“在进行市场化股份制改革过程中涉及国有资产流失。”
这是最让一些人激动的一条,恐怕也是让柳传志等民营企业家最紧张的一条。因为牵涉到在当下社会情绪下,如何回看当时中国经历的那段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问题和每个人的价值观密切相关,这恐怕也是争议最大的一条。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我认为,对联想等企业的市场化股份制改革应该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政策背景下看,是否可以得出、甚至追究“国有资产流失”责任要非常慎重。
在当时的背景下,为增强国家经济与企业活力,尽快发展经济,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国企改革措施,股份制改革就是一项受到官方鼓励倡导的政策,联想及大部分企业企业就是在那个时代大潮下完成了企业改制。历史地看,这项改革也达到了增强国家经济与企业活力的政策目的,中国能有今天的经济成就与国际地位,国有企业能做到今天这样的规模,民营企业能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贡献了国家需要的大部分税收和就业,都离不开当时那轮市场化改革的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国有资产流失”?肯定有,而且可能还不少。其实从广义上说,抓大放小与股份制改革就是通过主动的“失”去“得”,“得”到国家想要达成的政策目标,实现国家经济腾飞。在此期间,除了个别违法违规已经受到惩处的“流失”行为,大多数改制都是依法依规依程序进行,为促成改制,当事公司或当事人可能多少都会动一些心思,会有一些小动作,联想可能也不能例外。
但是这些行为是不是构成企业和企业家的“原罪”,是不是需要在今天再返回头大面积追究呢?我认为没有必要,也不应该进行。我们千万要小心不要在舆论与行动上搞成一个运动风潮去追究那段历史,不要再增加民营企业家的不安全感,这样不仅在大局上对整体国家经济有利,对社会稳定有利,对每一个社会个体也都有利。在这个问题上,对司马南打着吊民伐罪的旗号掀起这股风潮,坦率说我是有不同看法的,在格局与道德层面,我认识司马南是需要反思的。
当然,那些托当年企业改制的福,走向成功的民营企业或民营企业家,也要常怀感恩之心,善尽社会责任,要为今天的公平社会建构,为实现共同富裕更多出一把力,多尽一份心,在先富起来之后,不要总想着凭借资本力量,借助不对称优势通过市场机制“割韭菜”,而是要常怀谦卑之心,多想想社会公平与企业社会责任等问题,这就回到了司马南的第六条指控,也就联想高管不合理的薪酬结构问题。
必须认识到,当前社会为什么对那段历史那么介意,对联想柳传志和后来在互联网与房地产大潮中崛起的马云、许家印等突然有那么多意见,有些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家在几年之间还人人敬仰,这几年却迅速变成互联网舆论场的声讨对象,这里面是有深刻原因的。这个问题不仅联想与柳传志、马云、许家印等要深思,我们全社会每个人也都要深入思考。更多深度评论可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