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太空军事力量的实战运用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信息化的源头在太空,没有太空军事系统的支撑,制信息权、制电磁权就无从谈起,地面、海上、空中武器系统就难以正常运转和发挥作用。我们可以看看好莱坞拍的写实类型的战争电影,如《深入敌后》、《太阳泪》、《勇者行动》等,美国大兵远在万里之遥、环境险恶的异国作战,凭借随身携带的GPS装备,自身方位、对手情况等信息都能通过太空中的通信卫星实时地传送到大洋上的航母指挥中心甚至是美国本土指挥基地里的大屏幕上。在现实的阿富汗战场上,面对行踪不定的塔利班武装,美军海军陆战队也是依靠GPS系统进行前沿侦察,一旦发现敌人据点,立即通过GPS计算出目标的地理坐标,然后使用卫星通信系统呼叫后方导弹或战机支援,几分钟内导弹即到。所有这些没有太空系统的支持都是不可想象的。

美国KH-11“锁眼”侦察卫星(KH-11 Keyhole)线图

2001年阿富汗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即使面对毫无工业能力的塔利班武装,美国依然投入了94颗各类卫星,为参战部队提供各种作战保障服务。可见美国人打战已经完全离不开航天系统的支持。在空间侦察方面,美国部署了35颗各类侦察卫星,其中成像卫星10颗,法国、以色列等盟国的多颗侦察卫星也为美军提供情报支援(法国2颗,以色列1颗),此外美军还独家购买了一些商用卫星公司对阿富汗的勘测影像图片,用于制作阿富汗的地形图,并建立了固定目标数据库。尽管美国部署的卫星已经很多,但在2001年10月7日正式开战前后,美军还是分别于5日和10日发射了一颗KH-12(锁眼)侦察卫星、一颗秘密中继卫星,以提高战场信息的收集能力(锁眼系列卫星的数量达到4颗)。光学侦察卫星虽然分辨率很高,但不能全天候工作,所以美国还部署3颗“长曲棍球”雷达成像卫星,实现互补。通过这些手段,美军对阿富汗实现了全纵深、全天候、全天时成像和电子侦察,不管是塔利班武装的兵力部署、阵地位置还是阿富汗境内各种电磁发射体参数、语音信号、电子邮件等情报,美军都能准确掌握,仅从2001年9月11日到10月初,美军就截获12万条电话信息,其中包括截获了“基地”组织二号人物与欧洲恐怖集团头目的通话。在战争的后期,美国的高级军事官员和军事分析家称赞道:“阿富汗战争是美军第一次将情报作为关键性武器使用的战争。”

通过数据链,侦察卫星已经和战场上空的各种侦察飞行器平台、打击飞行器平台、指挥系统实现高度融合,建立了一体化的“空中互联网络”,战场空间感知能力空前提高。任何侦察系统获得的目标信息都可以通过通信卫星直接由指挥中心及时发送给飞行途中的战斗机和轰炸机,作战飞机再根据最新的实时情报数据对机载制导弹药进行制导数据修正和更新,这使得目标的“发现、决策、定位、瞄准、跟踪和打击”过程从科索沃战争中的几个小时缩短到只需要大约10分钟。

在航天系统和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大部分作战飞机起飞时并不知道具体打击目标是什么,都是在飞行途中或在“交战区”上空盘旋时才接收到最新的目标任务指示的。一位海军航空兵高级军官就说:“阿富汗战争中轰炸的有效性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战争。海军飞行员攻击的目标80%不是提前计划好的,而是在飞机起飞以后才根据变化的情况临时通知飞行员的。”在这场战争中,美军的所有轰炸机都安装了“目标数据实时接收和修正系统”,战斗机也安装了“快速目标接收系统”,这些系统和侦察卫星及其他侦察平台等实现了互联互通,作战飞机可以通过通信卫星实时接收最新的目标图像、地形数据等信息,并以此选择最佳飞行路径及对机载导弹等弹药的制导数据进行适时的修正和更新,这对作战效能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信息化的战争当然离不开通信卫星的支持。战争中美国部署了13颗军用通信卫星,另外还租借大量商用通信卫星。尽管在阿富汗战场上的美军地面人员只有约1万人,但拥有的卫星通信容量却高达500兆比特/秒,是海湾战争时的6倍多。正是基于高效的卫星通信系统,“从传感器到射手”、“从指挥中心到射手”的反应链条才得以畅通无阻并把时间压缩至最短,基本做到了“发现即摧毁”。正如美军通讯官约翰•摩根所说的那样:“我们太依赖通信卫星了。不论飞机被击落,还是对作战效果的评估,我们对战场形势的反应速度都取决于卫星通信的能力。”

几乎没有人会认错的太空望远镜,其形状其实完全继承自间谍卫星

GPS制导的弹药在战争中得到广泛应用。精确制导弹药的使用比例从科索沃战争中的35%提高到60%,这里面使用最多的就是GPS制导弹药。在一次打击任务中,美军在20分钟内就投掷了100枚GPS制导的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创造了一项历史纪录。战争期间,尽管美军战斗机的日均出动架次只有海湾战争的1/15,但摧毁的目标数却基本相当。由于普遍使用制导弹药,一架B-52轰炸机的打击威力已经和海湾战争时期18架F-16战斗机的能力相当。和光学制导的弹药相比,GPS制导弹药可以全天候、全天时使用,发射后不管,几乎所有美军作战飞机都能携带,攻击非常灵活、方便,战斗机几乎成了炸弹运输机的角色。而且GPS弹药还特别便宜,价格不到激光制导炸弹的一半,只有“战斧”巡航导弹的几十分之一,因此成为美军空中力量对地攻击的首选弹药。

精确后勤保障也离不开GPS和通信卫星系统的支持。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运到战区的集装箱多达4万多个,但后勤部门却并不清楚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应该发给谁,于是只好一个个打开查看清点,再重新封上纳入运输系统,效率极低。结果到战争结束,仍有8000多个集装箱未打开,造成巨大浪费和损失。显然这种传统的集中、粗放式后勤保障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10年后,得益于航天技术的发展,后勤保障终于可以实现透明化、精确化。在这次阿富汗战争中,美军首次装备了165套“电磁标签卫星全球跟踪系统”。通过该系统指挥中心可以随时查询美军后勤运输部队的位置、速度和车辆数量等信息,及时调遣运输部队实施精确保障,从而避免了过去作战物质过度囤积、浪费严重的现象。

在阿富汗这个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的内陆战场上,前苏联曾经先后出兵150万,苦战10年,最终还是铩羽而归。而21世纪的美国,主要依靠空中力量,只用了61天,就彻底击败了塔利班,取得了阿富汗战争的胜利。之所以出现这两种天壤之别的结果,航天军事系统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导师”(Mentor)系列电子侦察卫星想象图

2003年伊拉克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美国空军军事卫星通信系统联队、全球定位系统联队、天基红外系统联队、第21航天联队、第50航天联队、第460航天联队等部队,控制着军事卫星90多颗(包括3颗“锁眼12”光学成像侦察卫星、1颗8X增强型成像卫星、2颗“长曲棍球”雷达成像侦察卫星、12颗电子侦察卫星、5颗“国防支援计划”导弹预警卫星、10颗“国防通信卫星”、5颗“军事星”通信卫星、6颗“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10颗“特高频后继星”通信卫星、27颗导航卫星、5颗“国防气象卫星”),民用卫星70余颗,为军队提供了全面的通信、导航、侦察、监视、预警和气象等重要的作战保障。美国有21个本土基地、15个海外基地,共33500人在战争中从事太空作战支援。整个战争期间,各类侦察卫星每昼夜可对伊实施侦察16次,战场上90%的信息都是卫星提供的,美军设在卡塔尔的联合作战中心的6个大屏幕上,战场态势信息每2~5分钟就刷新一次,使指挥官能了解主战场90%以上的重大事件,基本实现了全球化和实时化的指挥控制。当美军部队展开攻击行动时,代表美军部队的虚拟图像符号将实时清晰地显示在大屏幕上,随着战斗持续,虚拟符号也将相应移动,反应部队到达的准确位置和推进速度,甚至可以具体到单车、单兵的运动方向与速度,目标位置数据的平均误差不超过3米。不仅是地面部队,在战场上空的每一架美军飞机的准确位置也同样能显示在大屏幕上,一旦出现了新的高价值目标,指挥官可以立即命令距离最近的轰炸机改变原定航线前往攻击。实际上很多时候美军轰炸机从基地起飞时并不知道打击目标是什么,都是在飞行途中才接收到上级的目标指令。正如美国陆军航天计划办公室主任弗克斯上校所说:“太空使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成为可能,如即刻发现刚发射的导弹,使我们可以准备好进行拦截或处理他们所造成的影响。我们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太空分发情报。我们使用GPS为其他天基系统确定目标,为我们的武器作导引并进行导航。”

美国导弹防御局反导指挥中心

在众多军事卫星中,其中5颗导弹预警卫星每30秒就更新一次敌方的导弹发射信息。在战争期间,预警卫星共探测到了伊拉克的26次导弹发射,186次高性能炸药爆炸,1493次红外发射;6颗成像侦察卫星(4颗光学成像,2颗雷达成像)每天12次飞临伊拉克上空,提供亚米级的战场图像。3颗“锁眼12”卫星中一颗在中午由北向南经过伊拉克,午夜左右再由反方向返回,另两颗分别在早上2点从南向北、从北向南经过伊拉克,下午3点再分别由反方向返回。2颗“长曲棍球”卫星中一颗在早晨3点由北向南经过伊拉克,下午5点30分再由反方向返回,另一颗在晚上10点由北向南经过伊拉克,次日下午3点再由反方向返回。可以说美军对伊军的一举一动基本上了如指掌。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期间,美军的战术指挥员总是抱怨不能及时得到卫星图像,但现在情况已经彻底改观,通过“军事星”通信卫星,传输24兆字节的图像文件只需要大约2分钟。伊拉克44.1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的几千个战略、战役固定目标几乎全被美国通过各类侦察卫星建立了数据档案;而电子侦察卫星则重点监听萨达姆车队、总统官邸等地区的电话和无线电通话内容,测定他们的方位和频率,一旦发现重要目标立即实施斩首行动和精确打击。其中“号角”卫星主要监听伊拉克境内的无线电通信联络和蜂窝电话,把搜集到的数据传回美国本土的空军基地进行破译(所需时间大约只要10分钟),然后再将相关数据分发给空中打击部队。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萨达姆及其高层领导都不敢使用移动电话和卫星电话,因为他们知道这很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联军甚至用拟音器模仿萨达姆的声音下达错误的命令;先进的通信卫星不仅可以使战场信息快速、准确的流动,提高指挥官的指挥效率,而且还能将普通士兵在战场上发现的情况也迅速传递给后方指挥所,不仅能传输图像,还能传输视频,这使每个士兵都成为侦察兵。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期间,多国部队拥有的卫星通信容量仅为80兆比特/秒,到了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这一数字增加了30倍,高峰期的数据传输流量甚至达到每秒30亿比特,这使得美国白宫和五角大楼可以与前线的战区部队建立直接联系,甚至可以和前线的某一位指挥官进行视频通话,或者向战场上空的某一架战斗机直接下达投弹命令。过去传输一条空中作战任务命令需要1个小时,而现在只需要6秒钟,这为空军打击时间敏感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曾经有一架正在巴格达上空巡航的B-1B轰炸机就突然收到萨达姆父子在巴格达南区一家小饭店里举行会议的消息,B-1B随后便飞临目标上空实施迅速打击。从B-1B接到命令到完成打击,总共历时仅仅12分钟,如果B-1B以超音速抵达的话,整个攻击时间甚至只有6分钟。美国指挥中心的高级太空军官詹姆斯上校曾透露说,4月17日对萨达姆的第二次斩首行动,从确定到下令对其进行打击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由于大部分作战飞机都安装了“目标数据实时接收和修正系统”,因而2/3的飞机都是在起飞后才通过通信卫星接收到目标指令去执行轰炸任务的。例如3月24日,美军出动了800架次飞机执行对地攻击任务,这其中只有200架次是执行计划好的任务,其余都是打击伊拉克的“紧急目标”;而部队对GPS卫星的依赖更是一刻也离不开,陆军在坦克装甲车辆上装备了将近10万套GPS设备,地面部队的GPS接收机配置到班,此外有些士兵还自己携带民用GPS工具。为了提高GPS的导航精度,在开战之前,美军联合作战中心即指示空军第50航天联队的第2航天作战中队对伊拉克战场部署GPS增强战场支持技术,以确保GPS的精确导航和定位能力。从2003年3月20日到4月18日的30天作战行动中,美军投放各型制导弹药19948枚(占弹药使用总数的68%),这里面大部分是GPS制导,实现了全天候、全天时精确打击。用五角大楼一位发言人的话来说:这些武器提供了“在所有天气条件下非常可靠的袭击手段”。英国国防部甚至决定,没有GPS制导的弹药一律不予采购。

美国空军天基红外系统SBIRS GEO-2卫星

通过以上所述说明伊拉克战争是一场名副其实的信息化天、空、地一体战,太空军事力量发挥了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通信、侦察、预警、定位、攻击再到毁伤评估,美国都严重依赖卫星。美军70%以上的通信、80%以上的情报侦察与监视、90%以上的精确武器制导、将近100%的气象预报都依赖卫星系统。有人就认为,一旦卫星失效,美军的战力损失将高达九成。事实上,如果没有空间系统的支持,所有空中作战都无法执行。

2018年在轨运营的卫星,共有1742颗,其中,最多的是美国,804颗;第二多的是中国,有205颗;第三多的是俄罗斯,有143颗

对中国的启示

人类的太空作战能力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先是提供太空信息支援,然后是争夺制天权,最后是形成对地球表面进行战略打击的能力。目前美国的太空作战能力应该是处在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过程。早在1999年,当全球定位系统被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后,美军及时提出了“导航战”的概念。美国航天司令部在《2020年构想》中毫不掩饰地指出:“就像18世纪组建海军保护海上贸易一样,军队应该被号召起来保卫美国的太空利益。”“今天的军事作战十分依赖于航天能力,在21世纪将更加依靠航天能力。”“保卫我们发射卫星和操纵卫星的能力、不让敌人得到同样的能力,可能使未来美国军事行动成功的关键”。2006年10月,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一项名为《国家太空政策》的法令,该法令中赫然写道:“对美国而言,太空行动自由与空中实力和海上实力同等重要。”“美国有权阻止任何敌视美国利益的国家进入太空。”由此可见,美国遏制潜在对手跃进太空的决心已下。就像控制海洋和天空一样,控制太空也是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服务,而且矛头更多的是指向中国这样正在快速上升的航天大国。因此太空应当成为中国的战略突围方向之一。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军事安全的角度,一个是国家发展的角度。截止到2015年1月31日,美国有526颗在轨运行卫星,其中30%为军用,包括情报、监视与侦察卫星45颗,导航卫星36颗,通信卫星42颗。通过前文介绍我们已经了解,卫星对美军作战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因此,发展航天科技,提高空间打击能力,成了遏制战争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中,摧毁一颗卫星给敌人带来的损害明显要比击落一架敌机大得多。可见,航天技术和火箭军完全可以说是支撑中国大国地位和国家安全的擎天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笔者认为,中国的传统国家安全主要依靠两大支柱支撑:一是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打出的国威、军威,极大的震慑了对手,完全扭转了中国人民一盘散沙、软弱可欺的形象,直到现在,这股震慑力仍然余波未消,世界各主要军事大国始终对中国军队心存敬畏;二是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导弹、航天力量使中国具备了战略反击能力,让任何侵略者都不敢对我们轻举妄动。美国为什么始终对衰落的俄罗斯迟迟不敢下手,最主要的原因也是他还有数量庞大的洲际导弹和先进的航天技术,仍然是地球上唯一一个有可能给美国历史画上句号的国家。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真正令美国害怕的东西并不多,航天、导弹技术是少数几个对美国有较大威慑力的东西。

锁眼侦察卫星于1973年拍摄的南京市玄武大道与环陵路交叉口附近(岔路口)的卫星地图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活动空间扩展到哪里,就会把战火烧到哪里,就连虚拟的网络空间也不例外。随着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大国在太空的资产和利益日益增多。哪里有资产,哪里就要武装保护;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控制和反控制。所以,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太空军事化是不可避免的(连日本都在2008年废除了存在十年的空间军事利用禁令,为研制先进侦察卫星扫清了法律上的障碍),中国在这方面应有所作为。2013年7月20日,中国以一箭三星方式发射了实践-15号,创新-3号和实验-7号卫星。据媒体报道,其中实验-7号是空间机械臂试验卫星,它先抓着小卫星将其释放,然后追踪并择机抓回小卫星,这是中国首次空间机械臂卫星捕捉卫星试验。航天技术是典型的军民两用技术,空间机械臂能抓捕小卫星,当然也能用来回收轨道碎片。美国及其他航天大国都进行过类似的反卫星技术验证,连日本也进行过卫星交会对接的试验,美国更是进行过利用两颗靠拢的卫星进行在轨加注燃料的试验。目前,美国正在研究一种全新的能力,通过同步轨道卫星的机械臂将报废卫星相关零部件回收,然后用这些回收的部件重新组装出一颗新的卫星,这显然是更为高端的反卫星作战能力,相当于在太空中给卫星做手术。目前,美国正在加紧部署“天基太空监视系统”,该系统由5颗卫星组成,计划2022年建成。全部建成后对近地轨道目标定轨误差约10米,对高轨道目标定轨误差约500米,到时候太空中所有一举一动恐怕都逃不出这些“天眼”的监视,这无疑将使美国的太空战能力有质的提高,能够定位就能攻击,未来战场向太空延伸已经成为无法避免的趋势。

按照美国的发展路线,近地空间和大气层空间一样,都是美军一定要控制的区域。太空作战力量是传统空军的自然延伸和发展,现在美国组建新的航天部队一点也不奇怪。一个新的战场——太空战场已经搭建完毕,只等时机成熟时拉开大幕,上演一出终极PK的大戏。当人类拥有从空中进攻的能力后,战争的面貌就彻底改变了,得天空着得天下。现在,太空部队雏形已现,历史的规律将再次发挥作用,谁能控制太空,谁就能控制世界,谁就能强迫别的国家服从自己的意志。目前,美国正在发展“一小时打遍全球”的常规打击能力(事实上,美国只要把他的洲际导弹换上常规弹头就能具备这种能力。2005年3月,美海军“俄亥俄”级核潜艇“田纳西州”号发射了1枚带有GPS弹头的“三叉戟”II D5导弹,这种采用GPS制导的弹头命中精度可以达到9米),也已经具备了全隐形突防轰炸的能力(F-22和B-2的组合),中美之间的战略天平已经倾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就一直想方设法和美国实现战略平衡,确保国家的基本安全,为经济建设创造条件。先是在朝鲜战场上的常规力量实现平衡,而后借助美苏核均势带来的杠杆效应在核武器上实现平衡。但是,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太空军事系统的支持下,常规精确打击能力不断提高(采用GPS卫星制导的炸弹和导弹已经成为美军作战中的急先锋和战略轰炸的主力),导致新的战略失衡。而且,美国还在研制X-37B这样的空天飞机,由隐形突防向高空高速突防转换。一旦战略天平倒向帝国主义,那么侵略战争恐怕就很难避免,冷战后的现实就证明了这一点。要想遏制战争就必须建立新的平衡,这种平衡就是建立在对侵略者本土打击能力的基础上。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在过去,像中国这样没有海外基地的国家是不可能拥有全球常规打击能力的。但现在不同,航天技术的发展使许多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如类似X-37B这样的飞行器就能从美国本土起飞在太空轨道上攻击全球任何一处的地面目标;还有美军正在研制的在大气层边缘(距地面约80公里的亚轨道)飞行的高超音速飞行器也具有洲际打击能力;另外,美军还设想过一种“空间动能棒”的太空武器,即将以钨合金金属棒为战斗部的武器系统部署在太空轨道上,需要时将其发射出去,像流星一样俯冲而下攻击地面目标,美其名曰“上帝之杖”。很显然,这些武器系统如能取得突破,将使现今世界各国的所有防空系统和战斗机都成为摆设。战争节奏将以“宇宙速度”进行,电光火石之间就能决定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做为防御方,要想进行被动的防空已经越来越困难,代价也越来越大。最好的防御永远是进攻。就像中国发展出核武器是保卫和平一样(当年中国发展核技术,派钱三强等科学家到西欧搜集有关核工业方面的资料,居里夫人的女婿、著名核物理专家约里奥恳切地向他说:“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必须先拥有核武器!”),现在我们发展全球常规打击能力同样是遏制战争,保家卫国。

从发展的角度看,航天技术也是最值得大规模投入的领域之一。早在冷战时期,格雷厄姆就在《高边疆战略》一书中认为:“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凡是能够最有效地从人类活动的一个领域迈向另一个领域的国家,都取得了巨大的战略优势。”美国认为,“到21世纪,国家对空间能力的依赖就像19世纪和20世纪工业的生存与发展对电力和石油的依赖一样,空间将进一步成为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心’。”因此,开发宇宙空间无尽的资源并利用其独有的特点发展出的核心技术网络和空间工业应用,对未来的国际政治和贸易关系方面的重要意义将可以和19世纪在舰船、导航技术和枪炮方面的技术突破相提并论。

美国航天基金会的《2013年航天报告》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2012年增长到了3043.1亿美元,增长的很大一部分源自商业活动(含航天产品与服务和商业基础设施)的推动。而且,航天领域的投入产出比为1:7~1:12不等。以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为例,该计划从1973年开始,总共耗资190亿美元,但建成投入使用后,GPS的全球销售额以每年百分之几十的速度增长,2005年全球GPS市场就已达到310亿美元。从表面上看,发展航天技术好像花费巨大,容易给国家经济造成负担,但是实际上,由于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具有一致性,国防军事技术外溢渗透到民用技术中,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国家生产力,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美国在冷战时期搞的“高边疆”计划,实际上就开发出了很多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卫星技术、无线电技术以及自动化管理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后来辐射到民用领域,使美国的高科技产业跃上一个大台阶,把欧洲、日本等竞争对手都远远甩在身后,巩固了其超级大国地位。所以说发展航天技术对国家经济的刺激和促进作用要大大高于对国家经济造成的负担。2005年10月12日,中国“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发射升空,负责直播的中央电视台,在此时段,仅广告费就进账人民币5亿元。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据统计,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航天领域出现的新产品、新工艺就达12000多种。他们经过演化、衍生后,被移植到其他行业中使用的技术项目不下数万种。可见,发展航天科技、占领21世纪的战略高地,是中国走向强大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建立以航天技术为骨干的高科技群,以拉动我国信息化产业链和带动新材料、新技术的兴起。历史上美国就屡次通过大型航天计划带动高新技术的发展,最典型的就是“阿波罗计划”,该计划催生了数千项新技术,相当一部分都转为民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且,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而外层空间就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正如美国人所说,21世纪空间资源将像“电力和石油”一样重要(主要的空间资源包括下列各项:空间各种轨道上的失重性;地球上很难达到的高真空度;绝对零度以上只有几度的无限散热性,可以使卫星的热量辐射到深空;电磁辐射,太阳能的利用;存在着电场和磁场;从低地球轨道、太阳同步轨道、椭圆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上观察地球,有着一览无余的视野;具有绕月球、太阳和其他行星的不同轨道;从月球、小行星和其他行星获得地球以外的矿物资源等)。现在我们如果不能控制或利用空间资源,将像过去我们不能控制海洋和天空一样,永远无法成为现代化的强国。

嫦娥四号着陆器彩色全景图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格雷厄姆就曾指出:“当空间的近海——大气层——成为人类活动的新领域时,美国凭借自己在航空方面最有效的军用和民用能力赢得了极大的战略优势。今天,当人类对空间进行了史诗般的载人和不载人的探索之后,我们将会看到总会有一个国家能把与英国商船队和海军舰队相匹敌的东西送入太空”。我们已经失去了航海时代,失去了航空时代,不能再失去这最后的航天时代。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