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敬老卡的“扁担”
张春燕
“敬老卡!”随着公交车的提示音响起,进来的大多是背双肩包、衣着鲜艳、系五彩丝巾、闲逸开心的大妈,或者背着相机、钓鱼工具、满脸期待的大叔,也有提着从超市、菜场买来的蔬菜肉食、生活日用品的忙碌老人。他们上车后,话题不断,快活热闹。因为他们的到来,公交车里掀起一波又一波小热浪。
那天,提示音再次响起时,进到车厢的是一位拿着根扁担、穿着单薄外套的男人。他个子不高,外形精瘦,面容清癯,比大多数可以办理敬老卡的人要显年轻。车上已没有座位,他走到公交车门前的台阶上,蜷缩成一团坐下,抱着扁担闭目养神。
这个刷敬老卡上车的男人,手里的扁担上系了根毛巾。这是我们这座城市人力搬运工们的标配。我们也借他们的劳动工具来称呼他们这个群体——“扁担”。在我们这座出门见山、爬坡上坎、背街小巷多的城市,“扁担”是不可或缺的一项职业。“扁担”们常常三五个、七八个聚在一起,有了业务一起做,相互照应,相互取暖。
二十年前,在这座城市里,可以看到一些年轻的“扁担”,有的戴着眼镜,工作之余拿着本书读。而现在,再也见不到年轻“扁担”的身影了。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当了快递员和外卖小哥,驾着小面包或摩托车在城市里穿梭;还有的做了房产中介、保安;那些打暑期工的,一般都做超市营业员、快餐店员,没有人再拿起扁担了。“扁担”这个行当,都是50岁以上爷爷辈的人在做。随着城市交通越来越便利,一些“扁担”被外卖骑手取代,用到“扁担”的地方少了一些,“扁担”们的生意也渐趋清淡。他们的工作情况和生存状况,很少有人关注、有人提及了。
然而,少提不等于不提,一提还真有故事。我所在的城市,就有一则温暖一个冬、感动一座城的中国好“扁担”的故事:多年前的一个冬日,58岁的“扁担”郑定祥,接了一单为开服装店的雇主挑羽绒服的生意。没想到,他与雇主走失了。此后近半个月时间里,他不惜耽误挣钱,冒着寒风多方寻找。他只穿了三件单薄的衣服,袖口和前襟处都有破洞,四面来风,但他从没有动过拿一件崭新的羽绒服御寒的念头。最终,价值几千块钱的羽绒服一件不少地交给了雇主。这位“扁担”,当年成为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荣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也成了我们这座城市的明星“扁担”。
在我们这座城市里,很多人都习惯将自己的劳动称作“当扁担”。从大概念来讲,所有人都是“扁担”,只是使用的工具和劳动方式不一致罢了。那些刷敬老卡、拿着真扁担上岗的“扁担”和在土地、工地上躬耕劳作的年老“扁担”,更多了一份让人敬重、让人怜惜的艰辛与不易。他们用“扁担”挑起生活的重担,也用“扁担”给我们带来粮食蔬菜、多彩美景和舒适方便。城市的发展与人们日益美好的生活,与“扁担”们的勤恳付出密不可分。
如果你在街上遇见他,请你用自然、亲切的微笑面对他;如果你刚巧需要他的服务,请你用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他;如果你正好就是那个他,我们都要以尊重、友善的姿态,和你和他,快乐并肩,行走在多彩、多味、多故事的人世间。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版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