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书院——此日今还在,当年道果南
荣骏炎
(原文刊于《新阅读》2019年第3期,感谢作者授权发布)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 年),创设时间虽比一些书院要稍晚一些,但它也是创设于北宋末年的一所知名古代书院。它的创办人是著名理学家杨时,东林书院是杨时长期传播理学、捍卫师说、肇建闽学的主要场所,也是当时国内一处重要的学术文化活动中心。
东林书院的创建与兴衰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宋南剑州将乐(今福建南平市将乐)人。因他世居将乐县城北郊龟山之下,故称其为龟山先生。其学脉传播关系是:一传为福建罗从彦,再传为李侗,三传为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杨时与上述三位理学大儒被称为“延平四贤”。杨时是上承二程洛学,下开福建闽学的著名理学家。也是“道南”系理学传播大师和重要关键人物,被尊为“程氏正宗”“洛闽中枢”。
杨时学成南归,因与当时常州知名学者邹浩及长期生活在无锡的宋代著名宰相李纲为挚友。加上当时常州府一带,理学人才济济,学术思想比较活跃,不乏理学名家。有的为程门高足,有的为杨时弟子。有的还设馆讲授,传承二程之学。因此杨时首先来到常州、无锡地区进行讲学,并于“锡邑城东隅弓河之上”创办了东林书院。
杨时一直非常喜爱江西庐山东林寺等风景名胜,曾撰有《东林道上闲步》一诗,曰:“寂寞莲塘七百秋,溪云庭月两悠悠。我来欲问林间道,万叠松声自唱酬。”清初无锡地方学者钱肃润认为,杨时撰作此诗,“斯言也,有道存矣。及归而讲道锡邑,其地即以‘东林’名。”这就是东林书院名称来历的一种说法。
东林书院是杨时一生中寓居讲学时间最长的地方。而无锡“为八闽之门户,则濂洛之学所以昌明博硕于吴越数千里之地者,实是杨文靖(时)龟山先生载道南还之日始矣”。“先生之所以联属南北之际,而诞启文明之统者,其功实首被之吾邑,学者安可忘哉!”无锡的学人为了缅怀这位知名理学家,在他去世后,就在他讲学故地东林书院原址修建了杨时祠堂——道南祠,用以祭祀东林书院创办人杨时。但由于后来东林书院旧址逐渐荒芜,道南祠也随之年久失修,致使祭祀也不常举办了。
宋元鼎革之际,社会动荡,战事频繁,东林书院仅存遗址,其余建筑均不复存在。元元贞年间,虞荐发接受士人之请,主动肩负起振兴“锡学”,教授士子的繁重任务。于元至大元年(1308 年)前后重建先贤祠堂,中立杨时神位,春秋祭祀。并整日与士子们推演阐述儒学经旨,考论德业,务求实效,并行之有成。为杨时之学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元至正十年(1350 年),僧人秋潭见此东林书院遗址幽寂荒芜,又近城临水,是修身养性较为理想之地,于是在其遗址东偏靠近弓河之处新建了一所佛寺,并沿用以往称呼,取名叫“东林庵”。庵傍东林书院其余原址地方因年久荒芜,也都逐渐沦为他姓居所或菜圃。明成化二十年(1484 年),僧人信谅又对东林庵加以重修。二百余年间,东林书院成为僧区。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 年)顾宪成被罢官回到家乡无锡泾里,设“同人堂”讲学。众多门人弟子济济一堂,日以继夜奋发攻读。顾宪成一心想修复东林书院,并与高攀龙等人正式议论修复东林书院。在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一再恳请下,地方官府正式批准在原址修复东林书院。东林书院修复工程从万历三十二年(1604 年)四月十一日正式开始动工。由顾宪成的仲兄顾自成全面负责、具体组织督理此项工程。修复书院的银两费用主要是通过募集解决的。仅用了 5 个月,到同年九月九日全部修复竣工,共费银 1200 两。
东林书院建筑,与其他书院建筑一样,从其功能与作用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祭祀纪念性建筑,二是讲学建筑,三是藏书建筑。东林书院的祭祀建筑,到清代,又将东林学者,包括全国各地对东林有功的先达神位计 90 余人供奉在道南祠内。另有后建的三公祠、东林报功祠。
东林书院讲学建筑,主要包括讲学及其附属建筑。其中有书院大门、牌坊、月河、石桥、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书斋、山房、草庐、长廊、学舍等。
东林书院的藏书建筑,主要是建在燕居庙左边的“典籍室”,专门用以藏书。明代书院重修后,收藏的与东林书院有关的前辈先达的著述文集多种。
在建筑布局上,东林书院建筑因受封建营造法式限制,规模体量都要比无锡县学建筑小些。形制布局与县学基本大同小异,采取的是“左庙右学”形制。东林书院左边建道南祠,属祭祀建筑,与“左庙”形制是一致的。东林书院讲学建筑建在右边。前面有牌坊,实际有“旌表”象征之意。石坊后有月河、石桥。这与学宫前的泮池、石桥完全一样。
重新修复之后的东林书院,粉墙碧瓦,石坊高耸,松柏苍翠,群芳吐艳,环境幽寂,是理想的讲学场所。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一些知名学者,开始在东林书院内聚众讲学。其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主要有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叶茂才、钱一本和薛敷教,这八位学者在朝中为清议领袖,在地方讲学为至交同人,名声称重朝野,被当时称为“东林八君子”。顾宪成在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的基础上,根据明代东林讲学实际需要,加以适当引申,较为慎重地审订了《东林会约》,要求学人尊经立志,明辨是非,分清学脉道统,纵论古今,弃旧图新,以便树立一代崭新学风。东林书院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定期举行。东林讲学内容,除《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等主要内容外,还涉及先秦诸子百家,包括历代儒、释、道及有关哲学、文学、史学等各家学派思想。目的主要在于弘扬儒学优秀思想文化传统。
东林讲学除了本地学者外,还经常聘请一些学有专长的国内各地知名学者到东林讲学。像朱国祯、刘宗周等许多人都曾至东林讲学。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当时书院规模很大,东林讲学每年每月大小会,有二三百人或多至四五百人参加。而且会讲三日过后,各地学人也并非马上离去,不少学人还继续留在院内讲论,有时停留半月甚至二三个月才离开东林。东林领袖顾宪成所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名联被广为传诵。东林声名大著,成为全国学人探讨理学传统文化思想以利经邦治世的重要舆论活动中心,享有“天下言正学者首东林”之美誉。
东林讲学虽盛极一时,但由于东林人士秉公执法,着意振兴吏治,革除朝野积弊,与魏忠贤阉党集团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东林人士被阉党诬称为“东林党”,加以无情打击和残酷迫害。整个书院成为残破不堪的一处废墟。书院左侧的道南祠,因系用官资建造,属地方祭祀先贤建筑,故没被拆除。
直到崇祯帝即位,惩处阉党,为东林蒙冤诸人平反昭雪。崇祯元年(1628 年)三月,崇祯帝下诏,令提学官将各地书院宜表彰者尽行修复。常州知府石万程得到诏旨后,立即答应吴桂森的请求,指令修复东林书院。崇祯二年(1629 年),吴桂森独自捐资,在东林书院荒废旧址上首先恢复修建了丽泽堂三楹,修复了院前门墙,题书院门额曰:“东林精舍”。同时,于丽泽堂西侧建来复斋三楹,作为自己燕息起居之地。并重新申订东林会约,并与同道主持讲习其中。这样,使一度中断的东林讲学诸事又得以恢复继续,其延续东林学脉之功是令后人敬佩称道的。
清顺治十二年(1655 年),高攀龙之侄高世泰在地方官府及各方关心、支持下,捐资修建了燕居庙以及三公祠、祭器室、典籍室、再得草庐,同时修葺道南祠与丽泽堂等。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年)二月,无锡知县徐永言督理修复了依庸堂,使书院这一标志性讲学建筑自被毁七十年后又获重生。从此,东林书院内讲学、祀典、藏书、起居等建筑经几朝数代人不懈努力,终于至此时全部得到修复。与明代重修时的院貌情景完全一样。同时还相应增建一些学舍、书斋等。以后历清代各朝,续有修葺,书院复还旧观。东林书院从明末至清末 280 余年间,会众讲学之风历代承继,延续不断,这也是书院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
东林书院焕发出时代新气象
2002 年东林书院经全面修复后对外开放。今天,修复后的东林书院显得严整、端庄,院内粉墙黛瓦,屋宇粼粼,曲池小桥,长廊短亭。院前石坊高耸,祠畔松柏常青。从建筑到整个院落均显现出明清时期布局形制与鼎盛时期风貌,这座明清学子争相踏访的书院再次重现盛貌,成为现代无锡城的文化地标和文脉象征。目前,东林书院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书院接待全国各地慕名来访的游客40 余万人。而今的东林书院依旧是传播文化、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推进教育的重要阵地。
2003 年以来,东林书院以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发挥资源优势,整合社会力量,开展“朗朗读书在东林”少儿经典诵读活动,并以“寻找传统文化”为主题,结合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举办的不同主题系列文化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至今已累计开展诵读活动 3000 余场次,吸引无锡市 6 万余名少年儿童积极参与。
2014 年起,东林书院结合“朗朗读书在东林”经典诵读活动筹建了文明礼仪学习与践行阵地“明礼堂”,通过展板和互动项目体验,宣传展示“八礼四仪”文明礼仪知识,通过举办入学礼、成长礼、青春礼和成人礼,吸引青少年参与体验传统礼仪,引导未成年人从小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推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常态长效发展。“明礼堂”已成为无锡培育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有效载体,先后荣获 2015 年度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2017 年江苏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示范项目。
2014 年创办的“东林国学讲堂”又将优秀传统文化从青少年普及拓展至社会大众,围绕“讲授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主题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引领社会各界人士更加广泛深入地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国学智慧。
2016 年,东林书院组织东林文化研究学者对《东林书院志》进行研究,并在清华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专家彭林教授的指导下,依据历史记载恢复了东林书院释菜礼和释奠礼,行礼结束后效法东林先贤顾宪成《东林会约》举办东林会讲。东林国学讲堂还衍生出了“东林雅集”活动,以微讲座、古琴、昆曲等艺文交流为雅集主要内容,旨在弘扬“德自为邻、文常会友”的东林精神,每年举办六期,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东林国学讲堂的品牌也越擦越亮,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学专家和爱好者前来参加。
东林书院作为江苏省十佳全民阅读推广基地,还积极推进全民阅读、大力营造读书氛围。将书院一处原本相对封闭的厅堂“东林庵”,打造成无锡市图书馆东林书院分馆和无锡市“吴韵书香”城市阅读联盟阅读点,以阅读为主题,以书为媒、以茶为介,营造别具特色的阅读场所,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联合阅读组织推出了“东林书声”国学经典品读会和“一本书一杯茶”读书分享沙龙。书院还结合茶艺、茶道类书籍阅读分享开展成人、少儿茶艺体验活动,体会茶礼,辨识茶品,学习泡茶,敬茶感恩父母的给予,在高雅有趣的茶艺识礼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如今的东林书院大门所悬门联格外醒目:“此日今还在,当年道果南”。
【作者简介】
荣骏炎,男,1978年6月出生,江苏无锡人,无锡市东林书院管理中心主任,无锡东林文化研究会长,《东林文化研究》主编,文博副研究馆员,从事文博管理与研究工作,现在主要研究方向为东林文化、古代书院文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古建筑保护。编撰有《东林书院匾额楹联》、《东林先贤励志故事选》、《少年进德录》、《东林文化丛书》等著作。撰写了《无锡东林书院藏古代书画综述》、《关于传统书院开放与利用的思考》、《洛闽中枢继往开来——东林书院学脉上溯》、《浅谈顾宪成教育思想及启示》等论文。主持了“朗朗读书在东林”经典诵读活动、“寻找传统文化”主题系列文化活动、“明礼堂”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示范基地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