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皇兴五年交脚弥勒佛造像

百法略说

佛陀大传

五停心观

弥陀要解

天台五时

天台八教

大象

心愚

二傻

亲近善友

归依三宝

供养三宝

然妙

皆仁

无用

乐乐

亦合

续祥

靓仔

观诸法如

菩萨戒

沙门庄严

北魏皇兴五年(471)刻

高约87厘米,宽55厘米

1953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造像以浮雕手法雕刻,正面为圆雕交脚弥勒佛,端坐在饰有飞天和供养人的双层台座上。弥勒着通肩袈裟,涡旋发髻,双耳垂肩,面相丰腴,微带笑容。造像衣纹线条为双棱状凸起,并行排列,双手向前垂叠放于胸前,体现的是佛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形象。背光呈尖拱形,外缘为火焰纹,内缘为小化佛,头光刻莲瓣纹。须弥座旁边雕双卧狮。造像背面用减地平雕手法刻画佛教本生故事,其图像上下分为七层,每层再分为二至三格,除最下层的四身天人像外,总共有15幅画面 ,这些画面表现的都是弥勒下生经的内容,与正面的交脚弥勒佛造像是一致的,体现了明确而统一的图像特征。

弥勒信仰在北魏已十分流行,然而更多的是依据弥勒上生经造像,即表现成佛前的弥勒菩萨。至唐代时才大量流行弥勒佛造像,但主要是倚坐式。交脚式是中亚、甘肃以及长安一带在北朝时盛行的样式,此尊佛像的造型和衣纹也体现出受中亚犍陀罗艺术影响的特点,但经过本地匠人之手,又借用了汉画像石上所沿用的平刻加墨线描的手法。显然,石像的凿造者对外来的样式(立体雕刻)和本土的传统(平面雕刻)都十分熟悉,并能妥贴地融为一体。平刻的下生经场景人物及下部的八身天人像都没有用阴线刻出五官局部,这应是采用陕北汉代画像石的刻造方法,即加墨线描绘甚至上彩的方法,实为艺术佳品。

本文来源 | 旃檀精舍 |,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