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38篇原创文章。全文共3842字,配图18幅,阅读需要13分钟。
为这个主题酝酿了几天,一下笔就写开了收不住,原本打算用三个章节写完的内容,到这里已经是第六节。这一节里将触及华夏民族数千年来最黑暗和悲伤的一段历史,是技不如人被围殴和被殖民奴役的历史,是很多围观吃瓜群众不愿去正视,也没有想明白的历史。
图1. 露梁海战中的日本主力战舰关船,装备少量火炮和火绳枪
明朝末期,经过大明一朝两百多年的海禁和打击海盗,中国的海疆算是基本消停和安静了。皇帝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东邻小国日本完成了战国乱世的统一,向中国的藩属国朝鲜发起了渡海攻击。
图2. 描述露梁海战的绘画
1597年,朝鲜将领李舜臣指挥朝军利用鸣梁海峡特殊的地理特征,以12艘板屋船击退日军战船130艘,成为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个牛皮的确值得韩国人再吹上一千年。
然而一年后的1598年露梁海战才是真正击碎日本野心的大锤。露梁海战中中朝联军以800艘围攻日军500艘并几乎全歼之,中方统帅邓子龙和朝方统帅李舜臣双双阵亡殉职,其悲壮毫不逊色于特拉法加海战中倒在最后的纳尔逊元帅。
图3. 鸣梁和露梁海战中仍有大量的靠帮肉搏战
理性分析,这场规模宏大战果辉煌战略意义也不低的东方大海战,却成了东亚海军最后的回光返照。中日韩三方主力战舰仍为橹帆战舰和小型海船,武器装备为早期火炮和火绳枪,单舰战斗力并不高,是一场以围追堵截为主的千船大混战,与西方桨帆战舰时代的三大海战在形态上接近,没有技术上的革命性创新,也不可能在远海进行。
最为要命的是,此战的胜利让天朝上国自我感觉棒极了:蛮夷始终是蛮夷,即使象日本这种上千年的老学生,照样也不是老师的对手。
图4. 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路线图,注意从巴达维亚到广州和台湾的路线
然而此刻,从遥远的欧洲远道而来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却已经驾驶着越来越巨大的风帆战舰,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东方的海洋上。1517年,葡萄牙人到达广州并与中国人开展贸易;1521年,明军与葡萄牙人在珠江口爆发屯门海战;1543年,葡萄牙殖民者到达日本,不久在九州设立商站;1557年,葡萄牙人窃取了澳门为殖民据点。
1581年,荷兰独立;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专注于开拓东亚的贸易和殖民;1624年,荷兰人在台湾岛南部建立殖民据点;1626年西班牙人在台湾岛北部建立殖民据点;1645年,荷兰人击败西班牙人独霸台湾岛。到1662年郑成功率舰队击败并逼降荷兰人,才收复了这个距离中国大陆近在咫尺的大岛屿。
图5.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战舰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是东西方在大航海时代后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中国人第一次遇到从技战术到武器装备都全面超越自己的敌人。郑军的海上装备包括大熕(gòng)船、大战船、鸟船、水艍船、赶缯船、沙船、乌龙船、铳船、快哨等船型,船只大小应该是战船-鸟船-赶缯-水艍逐渐缩小,沙船、乌龙船、铳船、快哨都属于小船小艇级。
图6. CG制作的中国海船
郑军的大战船可能是一种双层甲板,仿盖伦形制的炮舰。郑芝龙曾经在揭阳港打捞了一门欧洲火炮,称之为龙熕,仿制后装备郑军战船,安装龙熕的船就称为大熕船,一次可容弹子二十四斤,击四五里远。
图7. 现代复原的“巴达维亚”号风帆战舰,也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战舰之一
战争初期荷方在台湾有4艘船,其中“赫克托”号和“斯·格拉弗兰”号是装备60门大炮的五桅风帆战舰,最大的大炮“可装铁弹重三四十斤”。从中方资料来看,荷兰战舰几乎是郑军大战舰的两倍大小。
从荷方史料来看,荷军主力舰船体只比郑军中的鸟船略大,与大熕船和大战船规格相当甚至略小。出现这种差异跟双方所用度量衡有关,但主观因素也不可忽略。
图8. 荷兰人绘画的郑军铁人军和战舰城堡
最大的差距在于船只火力。郑军大舰只在艏艉安装仿制欧洲的重炮-大熕各一门,在船身两侧安装有若干百子炮、连环熕,发射炮弹从6磅到30磅不等,并无确切资料证明郑军已在船身两侧部署重型火炮,因此郑军主要火力只能依靠首尾的两门重炮,以船首对敌的方式作战,这与荷方战舰强劲的舷侧火力形成了显明对比。
图9. 荷兰人绘制的台湾殖民地图,注意左下角装备中式篷帆的海船
1661年4月,为支援被包围的要塞赤嵌城,荷军出动仅有的两艘战舰和两艘小艇阻击郑军。郑军以60艘大型帆船(郑军一共有约80艘大熕船和大战船)包围荷舰,经过激烈的车轮大战,“赫克托”号被乱炮击沉。
郑军又以五六只大船尾追“格拉弗兰”号和“白鹭”号,两舰受重创挣脱逃跑,通信船“伯玛丽亚”号也最终逃回巴达维亚,至此驻防台湾的荷兰小舰队被彻底消灭。
图10. 荷兰人绘画的荷兰军队投降图
此战对荷军的刺激不小,使得从巴达维亚来的增援舰队不敢再与数量具有绝对优势的郑军海战,最终导致荷兰守军开城投降。虽然郑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然而无论海战还是陆战,都暴露出双方技战术水平的巨大差异,这一点可以从记载的巨大伤亡比推断出。
如果不是郑军拥有绝对的数量优势,如果不是荷兰援军不敢与郑军再次海战,如果不是荷军没有去切断郑军海上补给线,如果荷兰更懂得利用清廷之力的话,战争都可能是另外一个结局。
图11.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正在登陆的英军海军陆战队
中国的海岸线似乎是平静了一百多年,这期间的葡萄牙人、荷兰人甚至是西班牙人的实力都不足以完全吞并中华天朝,当然这些西方国家也没有闲着,对新大陆、非洲、印度、澳洲的开发已经足够欧洲国家吃上一百多年。
中国的下一个对手更加强大,1840年,被虎门禁烟激怒的英国政府打着贸易保护的旗号准备教训中国。6月,48艘海船组成的英国舰队抵达珠江口,其中包括风帆战舰16艘,风帆运输舰28艘,汽船4艘,载炮540门,总兵力约12000人。这是一支征服东方以来前所未有的庞大风帆舰队。
图12. 侵华旗舰威厘士厘号(HMS Wellesley),此舰竟然是100年后的1940年被纳粹飞机炸沉
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起,珠江口曾无数次迎接过外邦来船,但没有一次是以这样的方式。西方列强第一次露出了狰狞的獠牙,以一副“不听我的就揍你”的姿态出现,以往这句台词只属于天朝。
图13. 英军74炮战列舰麦尔威厘号的模型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当时的世界海洋霸主英国把风帆战列舰分为六级,一级载炮100门,二级载炮84~98门,三级载炮64~80门,四级载炮50门,五级载炮28~44门,六级载炮20~24门。侵华舰队中最大的船也只是三艘74门炮战列舰(“威厘士厘”号、“麦尔威厘”号和“伯兰汉”号)。
英军战舰船体结实,用铜皮包裹关键部位,防护性能好,抗沉性强,这是“船坚”的缘由之一。英军火炮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无论射程、射速和精度都远超清军,这是“炮利”的缘由。
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的英国皇家海军已是横行四大洋的霸主,积累了最为丰富的海战经验,舰员训练有素,技战术素养极高,属于职业化的精兵,人的因素彻底倾覆这场战争的天平。
图14. 侵华舰队中的六等战舰赫拉德号,装备28门炮
清军水师虽拥有890余艘战船,但普遍吨位小载炮少,最大也不到250吨,载炮数量不超过20门,载人不过100多。在长达四百多年的海禁后,清军水师的主要作战目标是对付海盗,而不是与强大的敌国战舰对抗。清军战船设计时为追求机动性而刻意推行小型化,唯一优势就是短小灵活。
但从鸦片战争一开始,英军就有4艘蒸汽动力明轮船参战,后来增加到14艘。这些蒸汽明轮船可以直线航行,而无需顾忌风向和水流,故可以根据战事快速进退,机动性极好。见过蒸汽动力明轮船的琦善感叹道:“行捷如飞,路径循熟,随处窜越。”
图15. 侵华舰队的木壳明轮炮舰HMS Driver号
关于鸦片战争的具体过程不再赘述,只想指出一点,这场战争与近两百年前的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最大的不同是:战争的结局并不是由持枪操炮的军人决定,甚至也不是由运筹帷幄的指挥官决定,胜利的天平早在三百年前就已经向西方倾斜,中原王朝输在了近代工业革命的起跑线上。
双方的实力差已经扩大到无法通过个别指挥官的超常指挥和士兵的英勇来弥补,简单的说:谁来打怎么打都只会是这个结局!可怜的是还要经过20多年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国人才彻底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全面弃用国货改用西货,开启中国近代史上的另一个故事。
图16. 此画表现的是远方的蒸汽明轮船Nemesis号发炮击毁一艘中国水师战舰的一刻
输在鸦片战争的战场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竟没有多少国人,在战争爆发前就意识到这是一场必败之战,从而尽力去避免一场必败之战。这种集体禁声,是因为无知?还是因为人言可畏?值得探讨。然而即使在今天,又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
图17. 西方常见的海上运动,在中国的海域几乎是绝迹的,或只属于少数专业精英运动员
直至今天,中国人的海洋意识仍然极其淡泊,中国几乎没有一处容易到达且免费开放的沙滩,全部被圈地收费。然而不是在沙滩散散步、下海泡泡水就是接触了大海,更不是就能了解大海。
只有直接和频繁的大量海上运动,才能培养一个民族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特质。经常有人诧异风帆船为何顺风逆风都能行驶,这个问题当笔者第一次使用帆板后就都明了了,大海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兴许是为了安全,这些海上活动大多被禁止了——泡泡水吧,安全!不添乱子!
图18. 人头涌涌的中国海滩,缺乏海上运动是难以回避的事实
走在人潮涌涌的沙滩,看见密密麻麻的人头,却不见海上的白帆点点,那么我们在近代未能以国家力量走出东亚大陆,还能去埋汰谁呢?
全文完。
“燃烧的岛群”是一个专注于太平洋战争和中日战争回顾的军史网,首创于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论坛在线,2017年转战各种自媒体平台。本站力求依据翔实准确,点评角度独到,不吹不黑不喷,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岛7篇、巨兽之亡14篇、制胜神器3篇等,欢迎新老朋友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