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长儿葫芦,指的是不加人工范束,自然长成的葫芦虫具。对于玩家而言,他们最欣赏的是天赐之美,自然之美。本长葫芦纯靠自然天成,能在千百葫芦中得一上品,自然要受到人们的珍视,这才是鸣虫葫芦的最高境界。
得到一只外形美观,又符合鸣虫生存,利于鸣虫发音的‘本长儿’葫芦,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其难在两点;一是亚腰葫芦的腰太细,不成比例;二是长得不容易周正。
亚腰葫芦的外形特征就是细腰肚大,如果作为观赏,则腰与肚的比例相差愈悬殊愈觉别致。但作为虫具,对亚腰葫芦却有特殊要求,讲究腰粗而腹略小。葫芦的腰部,做成虫具后便成了脖处,既是鸣虫出入的门户,又是传声的关键部位,如过细,鸣音效果不佳;最佳比例为6:5:6,即葫芦的上下腹直径皆为6厘米,腰的直径5厘米,这样才大小适中,比例匀称,既好看又有很好的传声效果。然而象这种比例的亚腰葫芦是很少见的,常见的情况是腰太细而腹太大,或腰稍粗而腹更粗,或腰与腹的比例尚好,而上腹却又嫌小,这些都不符合要求。
还有一点,葫芦要不歪斜,饱满充实,不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观察,外形曲线都应该是相同的。简而言之,葫芦的上腹,腰与下腹的中心点应处在一条直线上。由于葫芦生长期间各部位受光照程度不同,往往向阳部分长得较为饱满,而背阴部分生长不足,造成成上下腹的两面鼓出的曲线稍有差别,并形成“歪脖”,这是玩家视为大忌的。有经验的玩家查看葫芦是否周正,除用眼仔细观察,还要放在手中旋转,或把葫芦放在桌面上,如能笔直站立,则大体周正;如倾向一方,则不周正。所以古人说,葫芦嫩时就应该“扶令端正”,这是很有道理的。葫芦开花坐果时要把葫芦的蒂柄扶正,令其垂直朝下,并在生长期内经常改变葫芦的朝向,使各部分的受光程度相同,就容易长得周正了。
以本长亚腰葫芦做成虫具,主要利用葫芦的下腹,腰和少部分上腹,下腹为鸣虫的“居室”,腰为鸣声之通道,上腹的一部分形成“喇叭口”,起扩音作用。这后一部分,玩家称为“翻儿”,“翻儿”愈大,扩音效果愈好。所以要求亚腰葫芦的上腹的大小要与下腹基本相同,或稍大亦可。如上腹过小,即使腰与下腹成比例,“翻儿”也出不来,亦为玩家所不取。也有另外一种情况,有些葫芦的腰与下腹相比显得过细,但与上腹相比却成比例。这时可以从下腹部截口,作葫芦的“喇叭口”,而由上腹作鸣虫的“居室”,做成“倒栽儿葫芦”(南方称为“倒装”)。如柄处很直,这种“倒栽”与鸡心葫芦很相似;若柄处歪斜,可将此处锯去,再镟一个大小相当的红木或者象牙底座粘住,也有用同一葫芦的皮粘补上,造型却也别具一格。其实在本长葫芦虫具中,以“倒载儿’居多,但价值与‘本长儿’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就算这些条件都合适了,还有生长过程中在自然界的虫食鸟啄的伤害造成的破损,天气,雨水等造成的阴皮。所以,要得到一只各个方面好的‘本长儿’鸣虫葫芦,太难得了。您要有一只,哪怕就是稍微有一点缺陷的‘本长儿’,也是一件值得炫耀的高兴事儿。
本长儿葫芦,因在外形上绝对没有重样儿的,按照外形的区别,也都有不同的名称。如:沙酒壶,螃蟹篓儿,等等。
民国时期同仁堂的乐咏西被人称为‘乐十五’,家财丰厚,喜欢‘本长儿’。这只本长儿叫‘沙酒壶’,民国的时候是乐十五的玩意儿,葫芦表皮厚重坚实,色泽匀称,包浆古朴,象牙口框,最绝的是蒙芯儿,题材是荷花荷叶,取意‘和美’。不仅雕刻的精细,制作者在局部利用玳瑁表皮的干白色,来表现荷叶的白霜,把荷花荷叶表现的淋漓尽致,真可谓‘独具匠心’,得此天成美物,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