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
笔记(22):第一章、出家证果(7)意生身
作 者 / 观 诸 法 如
7
意生身
「三种意生身」是又不同一点,也包括了刚才说的这个意思,这「三种意生身」《楞伽经》上有解释。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增进相,得三种身。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剎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
唐译的《楞伽经》叫做意成身。大周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奉勅译的《大乘入楞伽经》卷第四:佛言:「大慧!意成身有三种。何者为三?谓:入三昧乐意成身,觉法自性意成身,种类俱生无作行意成身;诸修行者入初地已渐次证得。大慧!云何入三昧乐意成身?谓三、四、五地入于三昧,离种种心寂然不动,心海不起转识波浪,了境心现皆无所有,是名入三昧乐意成身。云何觉法自性意成身?谓八地中了法如幻皆无有相,心转所依,住如幻定及余三昧,能现无量自在神通,如花开敷速疾如意,如幻如梦如影如像,非四大造与造相似,一切色相具足庄严,普入佛剎了诸法性,是名觉法自性意成身。云何种类俱生无作行意成身?谓了达诸佛自证法相,是名种类俱生无作行意成身。大慧!三种身相当勤观察。」
意成身,身体是由意而成。指不假父母精血等缘,唯由心意业力所化生之无实质之身。人间人的身体,长这么大就是这么大,你想要变化是不可以,不是那么容易。若是阿修罗就有一点特别,能够把身体隐藏起来。在《阿含经》上看,色界天以上的人也都是意成身;就是身体可以现出来,也可以不现。我们说佛菩萨有分身,其实诸天也能化身,也能神通变化,能化现一个身体出来的,那么那都是意成身了。
现在不是说凡夫境界,三种意生身是入圣位,得无生法忍以上的菩萨圣人的境界。
入三昧乐意生身,在《楞伽经》上说,是第三地,三、四、五地的菩萨,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的菩萨有入三昧乐的意生身。入了三昧里面,心里面寂然不动了,但是他能现身出去作事,他能够有这种作用。唐译的《楞伽经》说觉法自性意成身,魏译的《楞伽经》没有这个「自」字,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入《楞伽经》卷第五: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何等为三?一者、得三昧乐三摩跋提意生身;二者、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三者、种类生无作行意生身。」
觉法自性就是觉悟法性,那么法性也可以说是自性,觉悟一切法是如幻如化、是毕竟空的。《楞伽经》说是第八地菩萨能有觉法自性的意生身,八地的觉法自性意生身,能够变现出来无量功德庄严的身体,能到诸佛世界去。
总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那么就应该是九地、十地的菩萨了,这种意生身也应该就像〈普门品〉那些菩萨的境界:「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随时也可以现佛身,也可以现菩萨身、现辟支佛身、现阿罗汉身,乃至现那个天、龙、夜叉,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式各样的身体,只要有那样需要,他就能变现、能示现那种身体。而「俱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同时在十方世界有这种作用。不过在《华严经》上看,八地菩萨以上就有这种境界。「无作行」怎么讲呢?就是不用作意就有这种作用,不用分别有这种作用,无作行意生身。这种身体,其实就是法身。法身而说为意生身,而不名为法身,不过在《大智度论》上也说是法性生身,《大智度论》卷第七十四:「是菩萨有二种:一者、生死肉身,二者、法性生身。得无生忍法,断诸烦恼;舍是身后,得法性生身。」《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七:「如是菩萨得是无生法忍,舍是生死肉身,得法性生身,住菩萨果报神通中,一时能作无量变化身,净佛世界、度脱众生。」
这种身体就是无量寿的,他一直到得无上菩提,那就是圆满报身了。那是无量寿的,所以是「旷劫寿命」。佛法里面,观察我们人的身体是个臭皮囊,观身不净,就是弃舍了好。其实的确是这样子!得了意生身也蛮好,得了佛那清净庄严的法身有多好,这个身体有什么好呢?也的确是应该这样讲,这样的修学。「堪能随愿久住」,三种意生身随你的意,你可以长住。这个话是这样,你愿意来度化众生,示现一个身体,那么愿意住多久就住多久,不需要的时候就入灭了,但是本身是常住的。
延伸阅读:
印顺法师《胜鬘经讲记》:「不思议变易死」,是「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一般所说的入无余依涅盘的阿罗汉、辟支佛,即起意生身的变易生死。大力菩萨,即悲愿神通自在的菩萨。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这三种圣人,都还有变易生死。意生身,或译意成身,这种身是很微妙的。意有三种作用:(一)、无碍,(二)、迅速,(三)、遍到。三种圣人所得的微妙身,如我们的意识,不受时空的限碍而迅速一样,随意所成,所以名意生身。意生身还是生灭变化的,一直到「究竟无上菩提」——成佛,生灭变化的意生身才没有。因为,唯有佛地,障习都清净了,功德都圆满了,无欠无余,再没有变易的可能,所以赞佛为常恒不变清凉。
这里,应一谈意生身。一、《阿含经》中,意生身也是有的。什么是意生身?有处约中有身说:如从人中死到傍生中受生,在这人死以后,未生畜生间,也有生死身,名中有,或称意成身。或约色无色界身说:《阿含经》也说二种涅盘:一、有余涅盘,二、无余涅盘。约古典的《阿含经》义说:得不还果名有余涅盘;得阿罗汉果,名无余涅盘。三果圣人,上生而更不还来欲界受生,所得上界身,即名意生身。佛在世时,优陀夷与舍利弗,曾诤论意生身有色无色的问题,优陀夷硬说意生身是无色的,被佛呵斥。这样,阿那含果得有余涅盘,有意生身:阿罗汉果得无余涅盘,意生身也没有了。今《胜鬘经》略为不同:阿罗汉、辟支佛是有余涅盘,有变易生死,名意生身;证得无上菩提,才是无余涅盘,无意生身。由此可知,《阿含经》中,约声闻行者,辨有余无余,及意生身。而大乘同据这种旧说,而予以新的解说,约二乘果与佛果,而辨有余无余与意生身。所以我常说:佛法本无大小,一切是依着同一的传说,而作不同的解说。
二、大力菩萨意生身,约菩萨位次说,这略有二说:古典的解说,如《大智度论》说:『七地菩萨舍虫身。』他是主张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的,舍虫身即舍分段身。一般众生的身体,是一大虫聚。因为是虫聚,所以有病有老有死。今七地菩萨舍虫身而得法性生身——意生身,虽有剎那生灭,而不再有一般的病老死苦。由此,七地菩萨以前有分段生死,七地以后有变易生死的意生身。《大法鼓经》也如此说:『七种学人及七地住菩萨,犹如生酥。意生身阿罗汉辟支佛得自在力及九住十住菩萨,犹如熟酥。』前面说七种学人(小乘)及(大乘)七住地菩萨如生酥,后面又说及九住、十住菩萨,可见得意生身的阿罗汉、辟支佛,及得自在力的菩萨,即第八(住)地。这是从来有异说的,或说七地得无生忍,或说八地得无生法忍。此七地或八地以上,只有变易生死的意生身,大体还是一致。但在法相的经论中,所说又不同。如真谛译的《无上依经》、《佛性论》,及功德贤译的《楞伽经》,都明显的说初地菩萨得意生身。《楞伽经》专约菩萨说有三种意生身:一、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指初地到六地的菩萨。二、觉法自性意生身,即七地与八地菩萨。八地的意生身,与阿罗汉、辟支佛所证的涅盘相等。三、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这是九地、十地菩萨的意生身。如依此说,那么本经名大力菩萨,应等于《楞伽经》的觉法自性意生身。此二说本有不同,然古人的会通,或依龙树说:钝根七地得无生法忍,利根初地得无生法忍。唯识者说:智增上菩萨,初地得意生身;悲增上菩萨,八地得意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