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位50000桌的长沙文和友,到底什么来头?

这个五一,不知道你堵在了哪里?

反正有不少人堵在了文和友的门口。

《潇湘晨报》报道,长沙文和友等位排了7600多桌。

“建议早上排号,或许可以蹭到一份宵夜。”

但7600多号“真不算啥”。

清明节前,深圳文和友的队从河这边排到了河那边。

开业当天,从中午11点到下午5点半,排号系统显示已经超过50000号。

其中光茶颜悦色的快闪店排队就超过3万号,一杯奶茶代购炒到了200块。

有网友戏称说:有这排队时间,都够去一趟长沙了。

文和友是啥?咋这么多人排队?

用一句话来概括,文和友就是用市井风格装修出来的特色美食文化街,80%的店铺是餐饮,但也不只能逛吃逛吃。

比如文和友长沙店,不仅还原了20世纪80年代老长沙的社区,里面还有复古的迪斯科舞厅、照相馆、理发店、泡脚城、独立书店,甚至长沙市民政局还在里面办了一个婚姻登记处。

文和友的各种细节做得超出一般人的想象:阳台外面挂着晾晒的衣服,电视里放着《还珠格格》,收音机放着以前的新闻,衣柜里挂着衣服,住户形式的包厢里一切生活物品齐备,甚至可以在床铺上躺下来,完全营造出有人生活的社区模样。

时尚包裹着复古,复古透着烟火气,烟火气又蒸腾出时髦感。

当然,这样的布景也给网红们营造了无数打卡拍照的空间。

在小红书上,文和友打卡攻略笔记数以万计。

长沙文和友在“两微一抖自媒体”的曝光量累计超过60亿次,而文和友声称自己从来没投放过硬广,很多明星甚至还“自发”为文和友“代言”:

刚建好时候周杰伦就发ins夸这里是个有趣的地方、湖南卫视的综艺《元气满满的哥哥》首站选址文和友,“浪姐”容祖儿今年五一现身文和友,张艺兴MV在文和友的“永远街”取景……

而文和友老板文宾也算个“神人”,是一个可以穿着裤衩背心,和马云、汪涵谈笑风生的人。

中间这位就是文宾

大家这么爱逛文和友,一个很现实的好处就是,这里可以一站式集齐打卡+拍照+老字号美食,省去了在当地走街串巷和打车奔波的麻烦。

文和友到底是什么?它想干什么?它的老板为什么要搞这么个“怪胎”出来?它是不是就是个贩卖情怀炒作复古的“美食街房东”?

文和友的故事,还得从“文”宾和他的朋“友”们说起。

01

4岁那年,文宾的父亲去世了,母亲也不在身边,他从小就在长沙的坡子街上混,因为家里穷,初中没毕业他就早早出来工作了。

除了被城管追,他最害怕的就是被女朋友发现他在摆摊。

家人朋友都不支持他,认为这是不体面的工作,女朋友发现后“果然”跟他分手了:“我不想和摆路边摊的人在一起。”

几年以后一次出摊,他撞上了前女友,两人对视了一秒钟,女生一扭头,假装没看到,大步走开。

文宾说那一刻,他“想把串串穿到心里,去炸掉”。

除了挣钱,摆摊并不能给他带来足够的意义和快乐。

摆到第十个月,他不开心了,每天用酒来麻痹自己:“我证明了我自己又怎么样呢?那不是我的事业。”

直到他迎来了一位名叫杨千军的客人。

文和友什么意思呢?就是文宾和他的朋友。

到2014年,文和友龙虾馆开张,盘下了一家造纸厂旧址,2000多平,150张桌子,排2-3小时的队是常有的事,一天流水二三十万。

在那家龙虾馆里,他们开始试验超级文和友的“迷你版”,在龙虾馆里引入了4家老商户。

而这个店到2018年被征收,夷为平地,后来变成了万达国际广场。

因为排队而出名,文宾受邀参加了《天天向上》,之后谢霆锋的《十二道锋味》等节目又相继邀请文和友,“一个文和友,半个娱乐圈”的名声也渐渐传开。

短短几年,他抓紧一切机会,一步步做火了油炸社、龙虾馆、大香肠、臭豆腐、MĀMĀCHÁ。

文宾在工作之余喜欢“窜街、游巷子、到处窜来窜去”,吃遍了长沙的美食老字号,而他一直在想:“我们是否可以把饭店做成一个小时候生活经历的社区?”

唐人神,湖南最大的农牧企业和肉制品企业,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里排名第399,2018年给文和友注资7000万,双方成立了联合品牌“文和唐”。

一根文和友老长沙大香肠,通过全国近300家门店,年产值已经超过2个亿。

通过各种单品爆款的积累,以及外部注资,“超级文和友”的究极体也渐渐浮出水面。

文和友团队花1个亿装修,“爆改”了海信广场,在4层高的商场里塞下了7层、2万平米的空间。

但这一切的幕后操盘手并不是文宾,而是文和友联合创始人、总经理翁东华,一个念旧的长沙人。

02

“我们从来没有觉得我们是做餐饮的,我们只是在利用餐饮而已。”

他把自己生活过的、长沙已经消失的4条街道,“复刻”到了长沙的超级文和友里。

比如,这其中就包括他从小就在家门口玩的“西长街电游室”。

说超级文和友是翁东华的“盗梦空间”,并不夸张。

而他复原这一切的方式,就是“捡破烂”。

他花了数年时间,到长沙各个被拆迁的房屋旧址,寻找到一个个元素,寻找过去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的物证。

70多岁的董顺桃老人原来在老街卖臭豆腐30年,起早贪黑,每月利润只有3000元,而后带着她始于1985年的四大缸卤水,加入了文和友。

为了把手艺传承下来,董大姐甚至还学会了做教学PPT,跟她学习过炸臭豆腐的有上百位徒弟,带着臭豆腐走出了湖南,甚至走进了联合国。如今她的臭豆腐店已经开到500家,年利润可达600万元。

而除了吃吃喝喝,春晚上“消失”多年的大兵也在文和友的笑工场里演出。

但没想到“拆掉围挡那天,有很多人停留在外围看,看到他们停留,我是开心的,但我听到他们讨论说,‘这里居然还有这么一大片旧房子没有拆?什么时候拆呀?”

火了3个月以后,广州文和友客流就开始减少,后来更爆出风筒辉等知名商家相继退出。

原来的盲公丸变成了陈添记,粉面铺变成了凉茶铺耕田公,姐妹发廊易主怪书书店。

到了深圳,文和友铆足了劲也要“扳回一城”,连“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样的经典口号也做了还原。

而经过5万份问卷调研,深圳文和友决定不用小龙虾,而是选用“千年蚝乡”沙井生蚝作为深圳店的主打菜品,推出了全新的美食品牌“深生蚝”。

在广州老街巷的“壳子”里卖湖南小龙虾,广东人不买账。

那文和友真正可复制的“方法论”是什么呢?

看似岁月静好的文和友,跟一些狼性公司的“末位淘汰制”一样,每3个月对合作商户做一次评估,营收过低的商户就会面临被“后浪”顶替的激烈竞争。

而更让很多“内行”大跌眼镜的是,传统的商场,最怕一楼“堵塞交通”,让拥挤不堪的客流打消了客人们上楼的欲望。

文和友反其道而行之,比如把一楼全部给了老字号美食。

堵在大门口的人怎么办?正好,不用打广告了,用人流吸引人流,用排队制造排队。

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万科的郁亮会带着团队到长沙文和友来调研。

看待文和友,不能把它看成一座座城市只是“拆了老城区,又在商场里攒了一个老城区出来”这么简单。

文和友“拯救”长沙海信广场珠玉在前,全国更多的“商业广场”同样渴望着他们自己的“文和友们”。

当全世界都在忙着复制沃尔玛和Costco的时候,可能只有中国人还在琢磨,怎么把店越开越大的同时,还要倒逼自己每家店的每个角落都是独一无二的。

希望中国的“文和友们”不是网红美颜相机里的昙花一现,因为中国人是时候开始定义,属于我们的大消费时代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