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电动汽车的重点被完全压在了电池之上。 从产品上来说,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它决定了电动汽车能不能跑起来、能跑多远、能跑多少年,是绝对的重点。 但是正如发动机是燃油汽车的心脏一般,人们关注一辆燃油车,从来都不会将重心完全放在发动机之上,而是从三大件出发,深入了解车辆品质。 因此我不由得想问一句: 电动汽车的电池越耐用,真的对电动汽车发展越有利吗?
日前,一家名为Geotab的海外公司公布了一项数据,这是一项关于电动车电池是如何随着时间而退化的调研数据。 从样本数量来看,该公司收集了世界上近6000辆纯电动汽车的使用数据,有一定的说服力。 并且在最后,他们得出了纯电动汽车平均每年会衰减2.3%电量的结论。 该结论明显指出,电池的使用寿命将明显大于车辆本身的使用寿命。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在2018年公布的二手车交易数据来看,6年以内车龄的二手车数量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国人的换车频率正在不断加快,一辆车使用5-6年之后更换的大有人在。 以此为前提,我们来计算一下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寿命和车辆寿命。
假设电池的衰减为每年2.3%,6年之后衰减13.8%,剩余电容量为初始电容量的86.2%。 根据数据中显示,2015款特斯拉Model S的电池容量平均每年衰减2.3%,对于这款最高可达到528km续航的电动汽车来说,每年2.3%的损耗,在6年后剩余综合续航约为455km。
以目前市场上的纯电动汽车为例,大多数都能够做到400km以上的续航。 而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500km续航很快会成为许多电动汽车的“标配”。 如果是粗略的计算,这意味着每一年的续航衰减不过10km而已,这完全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由此可见,如果该数据属实,目前市面上的电动汽车在电池寿命上已经足以满足车主的使用需求。
如果你认为这还不够说服力,那么我不妨再举几个例子。 世界上的第一批量产电动汽车当属上个世纪的通用EV1,距今20多年,但至今依旧仍能在路上看到该车; 2010-2011年之间的通用volt 1以及日产leaf至今没有在美国出现大规模电池更换纪录; 从2010年至今,深圳比亚迪出租车运营中从未出现大规模电池更换纪录。 种种例子显示,无论国外还是国内,无论是长时间使用亦或者高强度使用,电池的衰减都没有普罗大众想象中那么可怕。
那么回到文章的最初,对于电池耐用性的过度追求真的能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吗? 在这里,我给大家引入一个概念——计划报废。 在20世纪中前期,这种设计概念就被提出并被沿用至今,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太阳神计划”。 大家都知道灯泡到了一定的周期就要更换,但你可知道在115年前的一个消防站内,就有一个普通的灯泡一直亮到了今天?
这无疑是和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有出入的,在100多年就能造出寿命这么长的灯泡,为什么在科技更发达的今天却做不到了呢? 这就是计划报废,指厂商在设计制造商品的途中人为地操控限制了产品的使用寿命,且在如今的各行各业中,计划报废都存在着,最明显的莫过于某水果手机。 而在汽车领域中,计划报废也一直存在着。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汽车报废其实就是计划报废的一种浅显理解。 通过有偿报废,促使汽车的更早报废,从而达到汽车的更换。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这种做法无疑是很可耻的。 但从我们的需求出发,我们真的需要一款那么耐用的产品吗? 同样以手机为例,曾经的诺基亚很耐用吧? 就质量来说甚至能够挡子弹,耐用性可见一斑,但为什么诺基亚会被淘汰,而无论质量、电池续航各方面都比不上它的苹果手机会崛起呢? 说白了就是时代在发展,多样性正在逐渐淘汰耐用性。 而反过来,耐用性的降低也会促进厂商更加努力研发,推出更新更多元的产品来迎合消费者。
计划报废介绍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电动汽车。 现如今的电池寿命已经高于电动汽车,换而言之电池的耐用性已经足够高了,如果我们继续过分强调电池续航,是否真的利于新能源的发展呢? 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如今的汽车发展趋势是“新四化”,电动化是基础与基石但绝非进阶和最终目的,智能化才是。
同样是特斯拉,它除了推出拥有更高续航的车型来适应当下市场的需求以外,它同样会涉足到“计划报废”。 但不同于限制产品寿命的做法,特斯拉的做法更具商业头脑,通过计划回收旧电池进行重新处理,用于家庭储电。 相比传统的计划报废来说,这种做法循环性更优,可持续性更强。 同时,这种做法也可以让消费者将目光从续航逐渐转向车辆本身,从品质的角度更综合地去评价车辆。
当然,特斯拉的做法与很多传统豪华品牌是相近的,因此区别于大多数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这很大程度上是车辆本身价值所导致的消费者观念不同。 就如同一位买劳斯莱斯的车主,它考虑的从来都不是车辆的耐用性,因为从它买这车的那一刻开始,这款车就被赋予了传承性,它的耐用性是应该归纳在本身的价值中去,这也是豪华品牌的一种调性使然。
但即便如此,对于其他新能源车型来说,都不应该在电动化上着墨过多,以至于最后忘记了车辆的本质应该是车辆品质,而非是那一块电池。 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不应该过多去探讨一块电池的表现如何,而应该将电池比作发动机,纳入对一款车的综合评价当中的某一项,而非绝对的评判标准。 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